高鳳
2月初,雖是北方的隆冬時節,可在廣東梅州梅江臺灣農民創業園內,已經陽光明媚,毫無寒意可言,甚至有了初春的感覺,陽光下盛開著成片的格桑花,粉紅嬌艷,煞是動人。
2010年5月,經農業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準,梅州市設立廣東梅州梅縣臺灣農民創業園。2015年1月,因行政區規劃調整等原因,“廣東梅州梅縣臺灣農民創業園”更名為“廣東梅州梅江臺灣農民創業園”(下稱“梅臺農創園”),2月1日正式揭牌更名。盛開的格桑花、瓜果長廊、辣木全宴正是梅臺農創園里的冬日美景、美宴,吸引不少游客參觀品嘗。眼下,梅州正通過打造梅臺農創園吸引更多先進的臺灣農業元素融入,培育梅州“山地農業”產業向更高平臺邁進。
臺創園情定梅州
臺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臺創園)最早始于福建,2005年,福建漳州漳浦率先開展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試點,由此臺創園開始推向全國,目前全國有近30家臺創園。眾多臺創園的建立中,梅臺農創園略顯與眾不同。
廣東梅州與臺灣中北部處于同一緯度帶,兩地光、溫、水、氣、土壤等農業發展先決條件相似,近年來培育了相近的“山地農業”產業,例如果品、茶葉、南藥等大園藝產業。此外,臺灣地區客家人總數約有500萬,約占臺灣地區總人口的18%,其中,有200萬人祖籍在梅州,而且臺灣涉農專家近8成是客家人,梅州正是名副其實的客鄉。近年,梅州開通了到臺灣地區的直航班次,1小時15分鐘從梅州就可飛抵臺灣。便捷的交通,將梅臺兩地的客家人拉得更近,每逢節假日,不少臺灣客家人愿意回家鄉看看。如上,諸多“親緣”關系一直以來不斷加深梅臺兩地的農業合作,涉及良地、良種、良法、良品、加工、市場等全部產業鏈條。
“媽媽,媽媽,幫我拍個照”,一位小姑娘站在格桑花叢中讓母親幫她拍照,在名為“阿鯉廊”的梅臺農業合作示范園內,成片的格桑花,園區內結臺灣精致的園藝技術,融入客家文化,結合觀光旅游打造不同功能的觀賞區,有格桑花區、梅花樹栽培展示區、瓜果種植區、客家人特產店、油菜花田觀賞區,期間還配置一些小動物飼養區,如鵪鶉和兔子同園飼養等,整個園區的構成元素繽紛多樣。
據悉,梅臺農創園“阿鯉廊”項目占地約50畝,而整個梅臺農創園核心區規劃面積14000畝,其中山地面積8800畝,水田及旱地面積5200畝。目前梅臺農創園已逐步形成一個核心區、七個輻射區的“七星伴月”格局。如當前櫻花待放、郁金香已開滿園的休閑農業示范基地——梅江區城北鎮櫻花谷、臺灣蘭花產業良種良法示范基地——城北蘭花基地;臺灣茶葉良種良法示范基地—— 西陽鎮明山農業種養有限公司等,又如梅州知名的度假勝地——雁鳴湖、雁南飛,分別是梅臺園藝產業休閑旅游共建基地和梅臺茶葉產業人才技能培訓基地。如上都是梅臺農創園合作的典范。
梅臺農創園還先后引進臺灣果樹、蔬菜、觀賞花木作物等新品種20多個,推廣面積2.2萬多畝;引進臺灣先進栽培新技術20多項,推廣面積5萬多畝;引進臺商注冊農業企業26家,注冊資本1664萬美元,總投資2854萬美元,產值達1.0億美元,輻射帶動了周邊3萬多戶農民增收致富。未來梅臺農創園將通過吸引更多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打造梅臺農創園大平臺,形成梅臺農創園長效發展機制。
除了梅臺農創園,不少臺商已經扎根在梅州山區多年,通過引入臺灣先進的種植技術,結合梅州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近日,堪稱廣東最甜的青棗,糖度在16以上的產自梅州豐順縣埔寨鎮的大青棗正值豐收季節,大青棗的種植戶,正是一對臺商夫婦。從1999年開始,臺商黃全峰與妻子張細清(梅州豐順縣人)引進臺灣青棗到家鄉搞種植,現在面積已到達200畝,發展成為梅州當地有名的臺灣青棗示范園。
黃全峰從臺灣引進優良品種及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妻子張細清主要負責園區管理工作。他們嘗試過種菠蘿、釋迦、楊桃、葡萄等,雖歷經幾分波折,但最終通過種植青棗取得成功。為更好地打開產品銷路,張細清和種植青棗的村民聯合成立了豐順縣五昌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由合作社提供種苗和先進的種植技術,建立產品質量安全的溯源管理制度,保證上市銷售的產品質量。現在,合作社年總產量480噸,銷售收入587萬元,社員人均收入近萬元。帶動周邊不少農戶致富。
一位來自北京的朋友在梅州出差返回途中,帶了不少豐順縣的青棗回京。他表示,“真沒想到南方也有糖分這么足的大青棗,而且是這個季節豐收,一定要帶回去給親人們嘗嘗。”雖說梅州的自然山水給了大青棗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但其中少不了的是源自臺灣的先進種植技術。兩岸人在農業合作領域的攜手共進,讓梅州“山地農業”的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兩岸三地博士團助陣
在梅臺農創園更名揭牌儀式當日,梅臺農業合作博士工作站也正式揭牌。同時,梅臺農業合作博士工作站組建過程中,還吸引了以曾贊安博士為團長的香港農業專家博士工作團隊慕名加盟。全國首個兩岸三地農業博士團成立。
據了解,兩岸三地農業博士團由廣東省博士團和臺灣農業專家博士工作團及香港農業專家博士團隊共57名涉農博士組成,陣容十分強大。博士團包括土地改良、良種良法、市場營銷、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專家,為梅臺農業乃至兩岸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又一通道。
兩岸三地農業博士團團長劉玉濤介紹,博士團提供涵蓋糧油、果樹、花卉、茶葉、畜牧水產、蔬菜、中草藥等各類農產品,在農資配套、種苗繁育、農業機械化、病蟲害防治、產業標準化、市場銷售、精深加工、產學研合作等方面提供上中下游的技術和服務保障。下一步,博士團以與梅臺農創園合作為范本,服務范圍將逐步擴展到華南區乃至全國,把與梅臺農創園的合作模式與經驗推廣到全國29個國家級臺創園,加強以臺創園為載體的農業合作模式,助力兩岸農業合作升級。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對兩岸三地農業博士團的成立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全國首個兩岸三地農業博士團落戶梅州,為梅州農業全面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不但為梅州提供農業人才培訓和技術交流平臺,而且為兩岸開展科技、經濟合作和引進、示范、推廣臺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發揮橋梁作用。
此外,記者了解到,兩岸三地農業博士團在提供服務項目中有幾大亮點。其中包含:品牌推廣,即通過鞏固發展“大宗供銷+市場專柜+社區直供+電商平臺”四位一體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提升品牌影響力;模式研究,加強對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和利用,解決農業轉型升級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探索建立“農業地上附著物評估中心”,解決農民抵押貸款融資難題,探索土地流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社會化等新模式;人才培訓,通過舉辦 “梅州·臺灣交流合作論壇”等活動,邀請臺灣專家、企業家等前來授課,進行技術交流與培訓,針對農產品的種植管理、產業鏈的培育發展等各方面進行組織化、機械化、信息化、市場化、品牌化、服務社會化等專題培訓。如上幾方面,正是當前農業企業、合作社發展急需解決和探索的問題。
臺灣的先進農業技術、梅州的富硒生態環境,加上如此強大的智囊團,梅臺農創園核心區未來將建成集良種展示、技術示范、科普培訓、特色園藝、農事體驗、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中國南方山區特色園藝產業示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