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忠言



衡正安 1964年出生,江蘇鎮江人,畢業于山東大學,現工作于江蘇省文聯藝術部(負責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少年書畫協會副理事長。出版《鎮江古代書家研究》《衡正安書學論集》《書歸何處》《書道千秋》《米芾書法全集》(故宮博物院組織編寫,完成全部作品釋文)、《金陵四家書法精品賞析》(主編)、《米芾研究》(合著)、《二王書法全集》(副主編)。發表論文近百篇。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第九屆中國文藝評論獎,首屆江蘇文藝紫金獎,第一、二屆江蘇省文藝獎。
近年來,衡正安先生學術成果碩著,不僅已出版了五六部專著,而且還參與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大型書法圖書《米芾書法全集》和《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全集》的編撰工程,又連續獲得全國、省文藝評論方面的幾項大獎,這在江蘇乃至全國書壇的同年齡中還是不多見的。在學術研究的同時,衡先生始終堅持書法創作、理論研究的“藝舟雙楫”,均有相當的造詣。
欣賞和解讀衡先生的書法作品,給人總體的感受是墨華氤氳,書香滿紙,其古雅之質更是他追求的方向,其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由于他是一位學者型的書家,因此,其書作中所散發出來的“書卷之氣”非常明顯,這是當代書家中所少見的。陸游云:“功夫在詩外。”況周頤曰:“詞外求詞。”學書亦然。楊守敬《學書邇言》認為學書需“品高”“學高”,下筆才不落塵俗,有書卷之氣。“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衡先生有志學書,即循況氏“多讀書”“謹避俗”“有襟抱”之言,加強人格修養,讀書、治學、臨池,心無旁騖。衡先生有晉人杜夷之風,“清虛沖淡,與俗異軌”。每于“人靜簾垂,燈昏香直……湛懷息機……萬緣俱寂……唯有小窗虛幌,筆床硯匣,一一在吾目前”之境,伸紙把筆,滿紙墨香中,一種古意、飽讀詩書的書卷之氣彌漫其間,在浮躁的書壇更顯彌足珍貴。
他從東漢隸書入手,廣習秦漢碑刻,旁及簡牘。并大量臨習鐘、張、二王、平原、山谷,直至王鐸等法書名帖。對傳統的學習,他注意不為古人所縛。臨書時,如黃賓虹所說:“吸取筆意,不襲其貌。”讀帖時,則重一“悟”字,“以心會其妙處”。如蘇軾云:“但觀古人行筆意耳”。他諸體皆善,唯專工隸、草、行,以隸馭行草。鐘情篆籀氣的高古之趣,透過斑駁石花和漫漶刀痕,洞悉古人醇厚筆意。汰去粗糲,滲入些許南宗情趣。不故為拙澀,筆勢結構純任自然而自有古意。從其隸書創作來看,總體以篆入隸。每字僅一二筆略有波勢,多數線條濃黑重墨,略有滲化,顯得圓厚滋潤。泯去了點畫起止處的蠶頭雁尾,波磔挑腳,裝飾鋪排,以濃用拙。樸茂蒼渾中蘊涵著飄逸天真,有秦簡古意。草書創作一反隸書穩健、平和之態,呈跌宕起伏、豐富變化之姿,但有一種靜境,這是其為人、為學、為心之使然。字形以端正為中,不求時尚之歪斜巧媚;章法以虛實結合、追求輕重的內在平衡;墨色強調變化,溫潤相間;線條力追古隸之厚重舒緩,唯此,少了時下之輕佻、浮華之態,多了幾分堅實、沉穩之質,在當下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和彰揚的。草書,則以隸入草。結體取勢豎長,墨氣濃重,中鋒用筆。橫畫厚重,逆入平出;豎筆瘦勁,善于用曲。轉折處道勁綿密。撇筆拖曳,長畫蕩漾,出鋒峭利,收鋒略頓,綿里裹針;捺筆短而重拙。一撇一捺,相映成趣。字與字間雖少牽絲連筆,而用筆和線條所表現出的流暢、遒美,使筆墨中的金石古雅之氣貫暢于字里行間,更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在行、草書的流動、變化之中,呈現出一種安祥之態,這正是他初露個人書風之貌,對照時下俗書滿天,真是難能可貴。
衡先生所言,書法只為硯邊余事,但又需窮一生之精力。誠哉斯言,無怪乎古人有池水盡墨,退筆如山之語。衡先生正值盛年,可以期許,其必有更多精彩書作呈現在我們面前。衡先生是一個思者,一個傳統文化滋養下的學者,他的憂患意識,更體現出傳統文化人的擔當和責任,這在當下的文化人中更多了幾許敬佩之情。他不刻意做一個“書家”,或許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在時下的文化背景之下我們考量衡先生學術、學書、為人之歷程、狀態,或許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