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邵猷芬
平坦寬闊的道路,寬敞明亮的房屋,干凈整潔的院落,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樓房,掩映在藍天白云、青山蔥綠之間,顯得格外俏麗……這就是泰和縣小龍移民新村的現實寫照。
2015年初秋,記者走進畬族移民藍玉萍的新家,130平米的房間寬敞明亮,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彩電、冰箱、洗衣機,沙發、衣柜、席夢思……現代化的家具一應俱全。
“以前住的是潮濕的土坯房,離縣城遠,小孩上學、看病很不方便,家里也臟亂不堪。現在不同了,房子不但干凈舒服,離縣城近,干什么都方便,這些條件以前想都不敢想。”38歲的藍玉萍高興地說道。
小龍移民新村的居民原來居住的小龍鎮是泰和縣一個地處偏遠的山區小鎮,距縣城60多公里,交通不便,路彎、坡陡。近半數老百姓居住在深山老林,收入低、住房條件差,教育、醫療條件落后。搬出去,是許多當地老百姓內心的期盼和愿望。
2013年泰和縣按照“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的要求,在縣城工業園區統一購地、統一設計、統一集資、統一建房,按住宅小區規模建設了“小龍鎮移民新村”(第一期),安置深山區移民60戶,260人。由于采取商住小區模式建造,小龍移民新村和城市中的商住小區沒有什么區別,一棟棟排列整齊的樓房,一間間便民小商店,統一的物業管理,移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都非常的整潔衛生。
藍玉萍是第一批搬下來的居民,在這里生活了一年的她,早就已經習慣了現在的生活方式,家里的電器也越來越多,提起現在的生活,藍玉萍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過去每天睜開眼睛就發愁,現在睡著都想笑,藍玉萍告訴記者,他們一家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靠天吃飯,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人均收入還不到2000元,日子過得很辛苦。而現在,移民新村交通便利,距縣城僅1公里,周圍又是工業園區,可以在家門口工作。藍玉萍的愛人羅開明就在縣工業園區上班,同過去在外面打工相比較,現在的收入更穩定,最重要的是一家三口可以生活在一起。
藍玉萍還有一個十歲的兒子羅軍,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寫作業,有點靦腆的羅軍很喜歡現在的新家,他說現在上學再不用走幾里山路,比以前方便很多,家樓下還有休閑活動場所,有空可以約同學一起玩。天真的孩童不會用華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但他們臉上綻放的燦爛笑容,映襯著現在美好的生活,比任何言語都真實、有力。
當然,藍玉萍自己也沒有閑著。她說,自從深山搬遷出來,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交通便利了、信息暢通了、思維也活躍了。她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自主創業,闖出一片天。于是,藍玉萍在小區里開了個超市,本著誠信經營,小超市運行的很順利,現在幾個月的收入可以抵過去一年的收入,而且隨著入住的人越來越多,超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心中有了底,便有了希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和藍玉萍一樣,隨著扶貧和移民工作的不斷推進,許多深山峻嶺中走出來的移民不僅住上樓房,實現了“蓋房子”安身的第一步,也朝著“抓票子”過好日子邁出了一大步。
從過去的貧困戶到現在的創業致富戶,藍玉萍說,她十分感謝黨和政府的幫助,這不僅是金錢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勵,使她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我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有干部們的熱心幫助,加上自身的努力,藍玉萍一家一定會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