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堅
吉安縣古稱廬陵,地處江西省中部,秦(前221年)始置縣,素有“金廬陵”、“文章節義之邦”、“江南望郡”之美譽。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余秋里、肖望東等4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和曾山等180多位地師級以上老紅軍,載入《革命烈士英名錄》的烈士10049名,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贛西南革命斗爭的中心、著名的將軍縣??h域面積2117平方公里,現轄13鎮6鄉、307個村委會、2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0萬。
一、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近年來,吉安縣緊扣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和省“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五美”建設目標,按照市“八不八多”美麗鄉村建設要求,以鎮村聯動、村落連片和整村推進為重點,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以村落社區建設為落腳點,強化組織領導,科學進行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動群眾,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縱深推進,取得明顯成效。2006—2014年,累計整合各類資金3.8億元,重點建設了1068個美麗鄉村建設點,涉及農戶5.01萬余戶20余萬人,村民實現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用潔凈能源、居優美村”的目標,打造了一批環境優美、產業發展、功能完善、鄉風文明、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先后榮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葡萄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統籌城鄉發展先進縣、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先進縣,連續九年被評為省、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
在具體工作中,主要做到七個“堅持”: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彰顯特色。2006年,縣財政投入200多萬元,對全縣1402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由縣建設局聘請省規劃設計院專家,對村莊等進行了規劃設計。2014年,縣財政又投入500萬元,選準大氣、簡潔、生動的廬陵風格,邀請上海同濟大學以及省、市專家對全縣重點示范鎮、鎮村聯動點和主要通道進行了總體規劃設計,突出了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彰顯廬陵特色、提升建設品位。同時,編制完成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按照“一村一社區”的模式,穩步推進全縣1068個新農村點社區建設工作。
二是堅持鎮村聯動,城鄉統籌。按照“整潔有序、設施完善、民生配套、特色鮮明”的要求,重點打造了19個鄉鎮圩鎮及鎮村聯動點,全縣實現鎮村聯動建設全覆蓋??h本級財政一次性給予每個鄉鎮獎補資金300萬元,并優先安排30畝以上的新增建設用地,撬動每個鎮村聯動點基礎設施投入資金在1500萬元以上。同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先拆后建”的規定,堅決杜絕建新房不拆舊房,結合農村土地“增減掛”試點,全面整治農村閑置住宅、廢棄住宅、私搭亂建住宅,嚴禁濫占耕地建房等違規行為。僅2013年,全縣共拆除空心村20萬余平方米。
三是堅持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產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命線,鎮村聯動必須與產業有機結合。吉安縣堅持因地制宜、結合特色的原則,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注重集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為鎮村聯動注入活力。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吉安縣積極探索推進產業“接二連三”的發展新路子,抓龍頭、抓特色、抓規模,進一步鞏固橫江葡萄、肉雞、肉牛、生豬等傳統產業,發展壯大井岡蜜柚、綠色蔬菜、花卉苗木、高產油茶等新興產業。縣財政每年安排630余萬元資金,專門用于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全縣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00余家,發展社員15000余戶,實現產值達7個多億。發展“一村一品”村631個,占新農村村點數98%以上,農民參與度達95%以上。
四是堅持帶狀推進,示范引領。為適應鎮村聯動建設新形勢、新要求,吉安縣將以往分散建點向帶狀推進轉變,通過建設一條帶,引領一整片,帶動推進區域內的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居環境、生活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2012年起,高標準打造了大廣高速、105國道、敦永線主要通道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帶。2013年,按照“灰裙白墻紅屋頂,錯落有致馬頭墻”的廬陵風格特色,重點打造敦永公路沿線美麗鄉村百里示范帶,2014年重點打造了吉新公路沿線美麗鄉村百里示范帶建設,2015年著重建設吉福公路和高塘物流園至鳳凰高新區沿線美麗鄉村提升工程,到2016年,全縣主要通道沿線村莊全部能達到和諧秀美鄉村的標準。
五是堅持制度創新,長效管理。健全和完善了村民理事會和項目管理機制。全縣所有村點都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并與村落社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選舉威望高、影響大、責任心強、肯為群眾辦事的老黨員、老村干、老教師達614人,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事會運作機制。建立健全村落社區機構,組建了“一組二隊三會四室五中心”。同時,積極加強對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后續管理,確保每個村點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形成充滿活力的農村基層民主管理長效機制。
六是堅持美化環境,鞏固成果。2008年以來,按照“3+5”模式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全縣建立垃圾分類屋215棟,建成垃圾處理中心1個、垃圾中轉站4個、焚燒爐58個。縣里每年落實專項資金200余萬元,建立垃圾清掃、清運、回收制度和垃圾處理網絡,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縣19個鄉鎮均成立了城管中隊和環衛所,聘請人員組建了專職管理和保潔隊伍,對全縣19個鄉鎮城管中隊和環衛所的工作人員,定編不定人;對村莊保潔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盡量安排低保待遇以保證保潔員的工資待遇,采取“縣補一點,鄉鎮支持一點,村民集資一點”的方式,縣財政獎補100元/人·月。同時,結合森林鄉村創建活動,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點的綠化力度,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綠化格局。
七是堅持適度超前,穩步推進。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啟動獎優罰劣機制,按年終考核成績,對倒數第一的鄉鎮實行“一票否決”制,并取消年度農業農村工作評先資格;堅持典型培育與面上工作、階段成效與長遠發展、客觀條件與主觀努力相結合,研究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考核評價辦法,科學設置考核指標,合理確定考核分值,嚴格進行考核,每年組織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先進鄉鎮”、“十佳精品點”等評選活動,組織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學習觀摩,樹立典型,帶動發展。2015年,全縣19個鄉鎮可達到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工作要求;吉安縣20戶以上實施了規劃的村1402個,至2014年底已完成美麗鄉村建設997個,按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推進,到2015年,全縣100%的鄉鎮和50%的村莊可以達到和諧秀美鄉村的標準;到2020年,全縣100%的村莊可達到和諧秀美鄉村的標準。
二、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農民主體作用發揮有待提高。農民是村莊的主人,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是村莊建設理所當然的主體。但從目前的工作情況來看,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還未被充分調動起來,存在著“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少數鎮、村干部存在著畏難情緒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動性不強。同時,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度不高,沒有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長效管理機制有待健全。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更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部分鎮、村把建設當作一項階段性的工作任務,重整治、輕管理,沒有建立和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已不同程度出現臟、亂、差和“牛皮癬”回潮現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機制,必將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的怪圈。
三是建設標準有待提高。較大部分的新農村建設點的建設工作主要還停留在拆舊拆破、立面出新層面,建設工作的內涵還不深入?;A設施大多沒有同步建設、及時配套,特別是綠化、美化、亮化、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推進不到位。
三、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一是強化村民自治,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美麗鄉村建設,廣大農民是受益者,也是推進主體。因此,要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要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村民能了解和理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積極引導廣大村民積極、主動、全面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維護,強化村民自治作用。
二是改進籌資方式,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每年財政預算專項安排美麗鄉村建設管理資金。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管理,盡可能減少或者取消由鄉鎮按比例配套建設資金或向農民集資、攤派的做法。對一些社會效益較好、盈利能力較差的村級小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如村莊垃圾處理、農村機耕路、排灌渠道、農業特色基地、安全飲水工程、山塘小水庫、舊村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項目工程建設和管理,以引導為主,在農民群眾有較高積極性的基礎上,由村兩委會牽頭組織實施項目建設和管理,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或通過“以獎代補”等特定扶持政策給予支持。
三是注重因地制宜,努力保持農村原生態風貌。美麗鄉村建設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發揮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生態修復、改良和保護等措施,使鄉村重現優美的自然景觀。同時,要注重發掘各村不同的生態、人文等特色,培育個性之美,實現“一村一品”,每個村都能展現自己獨特的韻味,而不是建設成千村一面。
四是堅持長效保潔,全力鞏固建設成果。美麗鄉村建設要將創建與保護緊密結合,一方面要按照“六化一配套”的標準完成建設,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管理和維護,進一步建立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衛生等的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建設成果。
五是加強軟環境建設,著力培育農村文化。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注重自然環境美化等外在美,也要注重鄉風文明等內在美。要著眼于提升農民群眾素質,大力倡導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廣泛開展基層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破除農村陋習,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新農村精神風貌。要著眼于提高農民生活品質,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提升農村文化設施配置水平,加強基層文化、體育隊伍建設,培養農村文化帶頭人。要著眼于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把生態文明作為送文化和種文化的重要內容,廣泛開展送戲下鄉、送書下鄉、周末大舞臺等農村文化活動,把排舞、籃球等群眾熱衷參與的文體活動深入推進。同時,要注重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的繼承發揚,使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