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是個地域大縣、人口大縣、農業大縣,總人口82萬,其中貧困人口12.3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羅霄山特困片區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敏銳地捕捉到電商發展帶來的機遇,積極策應“互聯網+”戰略,順勢而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充分利用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創建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范區試點縣政策,加快探索電商扶貧的途徑和辦法,通過建立電商扶貧“四大體系”,促進電子商務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不僅使農村電商“活”起來,更讓貧困群眾因電商“富”起來。
一、構建人才培育體系,增強脫貧之技,引導貧困戶進入新興朝陽產業
為幫助有脫貧能力的貧困對象加快脫貧,寧都縣堅持“精準分類選對象,精心培育強本領”相結合的原則,幫助部分貧困對象掌握電商實用技能,增強脫貧能力。一是精準分類、精確施策。去年以來,寧都縣在2011年蘇區振興大調查的基礎上,組織全縣干部深入村組,按照“農戶申請、村組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公告公示”的程序,精準識別出貧困戶39378戶122657人。同時,對貧困對象、貧困區域科學劃分貧困類型,詳盡摸清發展意愿,重點挖掘有電商從業脫貧的對象。對貧困對象較多、發展電商意愿較濃的貧困村予以重點打造,著力改造成“電商村”或“淘寶村”。如竹笮鄉賴沙村有260多戶,1000多人,主要以低保戶、五保戶以及深山移民戶為主,今年以來,采取政府承租、免費入駐的方式,吸引各平臺和電商企業入駐創業,已入駐企業和商戶20多家,成為寧都第一個“電商村”。二是精心培育、增強本領。整合扶貧、就業等培訓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依托飛天電商學院定期、不定期面向全社會開展免費電商培訓,對電商學院培訓的低、中、高級學員分別給予300元、500元、600元補貼,特別是加大了對貧困對象的培訓力度,借力電商培訓幫助貧困對象樹立脫貧之志,掌握脫貧之技。去年10月份以來,全縣共開辦電商培訓班17期,幫助近千名貧困戶、殘疾人等掌握電商技能,為他們點亮了希望之燈。對坊鄉貧困對象廖竹生,雙手早期因病殘疾,2014年12月參加免費電商培訓并入駐電商孵化園實習創業,在淘寶網開設一家“布潮行”淘寶店,月網銷額逾7000元,純利2000余元;固厚鄉寧勇軍,年幼喪母,家境貧寒,屢次創業不成, 2014年4月,他通過免費電商培訓,在淘寶網注冊了一家“永香和農家鋪子”網店專銷寧都本地土特產品,目前實現網銷額50余萬元,實現盈利20余萬元,真正通過電商實現了創業、脫貧。
二、構建網絡物流體系,拓寬致富之路,引領單家貧困戶對接統一大市場
貧困對象多深處農村,特別是大山深處,苦于發展無路。寧都縣在加大基礎設施扶貧力度,幫助貧困村改善“出路”基礎上,大力實施寬帶網絡建設、電商服務站點建設、物流快遞服務點建設,開辟一條發展“網路”。一是完善通信網絡。加快推進“寬帶寧都”建設,大力推進通信網絡進農村,實現農村寬帶網絡全覆蓋。截止目前,全縣擁有通信基站 963 個,通信光纜總長度4.6萬公里;移動電話用戶 39.54 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4.88 萬戶。二是建設服務網絡。堅持既競爭又合作的原則,鼓勵支持電商企業在寧都縣建設縣、鄉、村三級服務站點,打造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覆蓋廣泛的電商進農村服務網絡。在城區,建有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縣電商孵化園,對入園電商企業予以孵化發展,該園區占地100畝,辦公、倉儲和宿舍等配套使用面積4.1萬平方米,目前已有118家企業和商戶入駐該園。此外,還建有阿里巴巴、京東、郵政“e郵”、飛天買光光等4個縣級運營中心。在鄉村,支持阿里巴巴、京東、郵政“e郵”、飛天麥光光集團在寧都縣開展農村電商網點布設工作,目前建有村級服務站95個,打通了貧困地區農業小生產與電商大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大沽鄉貧困女青年開設“農村e郵”服務站,代銷當地山茶油、筍干、野生靈芝等,僅今年6月份網銷額就達6.9萬元;小布鎮大土樓村“淘寶店”開業當天實現網交額過萬元。三是鋪就物流網絡。加快推進物流網絡建設,啟動了縣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拿出最好地塊支持該園建設;加大了快遞行業扶持力度,對大型快遞企業在寧都縣設立區域總部優先安排用地,并享受招商引資政策;對快遞公司為電商孵化園內電商企業開展快遞服務的,按實際發出單數給予每單2元補貼。目前,全縣共有物流企業40余家、快遞公司17家,其中入駐縣電商孵化園的快遞公司有6家,已基本形成網絡健全、支撐有力、方便快捷的物流快遞網絡。
三、構建網貨供應體系,完善產業之鏈,帶動弱勢貧困戶融入電商產業
寧都縣堅持因地、因人施策的原則,針對貧困地區、貧困對象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電商扶貧到戶、參與產業鏈扶貧、分享電商溢出效益等模式,構筑網貨供應體系,切實幫助貧困對象“借網”致富。一是依托工業產業,通過分享溢出效益,幫助貧困對象致富。通過實施電商企業+貧困戶的模式,企業網上接訂單,貧困對象家門口搞生產,既解決了企業招工難問題,又幫助了貧困對象解決了就業難問題,實現企業發展、貧困對象脫貧雙贏。如本土的電商企業飛天麥光光集團,每年網上銷售“孔明燈”2000萬只,為發展生產、降低成本,企業將生產基地落戶鄉鎮,開到村組,組織貧困戶在家生產,為周邊鄉鎮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每人每月可獲1000—3000元的收入,分享企業發展電商效益,使貧困對象足不出戶掙取了“養老金”。二是依托農業產業,參與產業鏈發展,實現脫貧致富。一方面,發揮產業優勢,做強寧都農業品牌。重點扶持1+4+N農業產業發展,加大了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力度,鼓勵創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以及開展QS認證,并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目前,全縣已培育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7個、有機食品4個、品牌產品13個;“寧都黃雞”成為全國唯一的禽類中國馳名商標,“虎蛙稻”大米在全國首家通過歐盟SGS482項認證。另一方面,整合農業資源,做大農業產業。用足用活用好各項惠農政策,大力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加強合作,重組合并;全力扶持虔糧農業、惠大實業、山鳳凰禽業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虔糧農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聯合了81家龍頭企業、265家農民合作社、47家家庭農場,采取“四統一”的方式與國內大型電商平臺達成戰略合作,構建雙向互動的網銷體系,實現農產品進城。目前,在縣電商孵化園內從事農產品銷售的電商企業有26家,網銷額突破2億元。
四、構建行政推進體系,凝聚發展之力,打造電商扶貧成長優質軟環境
寧都縣堅持放權、讓利、搞活的原則,大力實施放水養魚的政策,為電商發展提供良好發展環境,積極開拓電商扶貧新路徑。一是高位推動強保障。寧都縣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發展,特別是電商扶貧工作,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經常調研、調度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工作。同時,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電商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組織、協調和調度全縣電商扶貧工作。同時,在全縣24個鄉鎮成立相應機構,負責當地電商扶貧工作。二是強化措施真扶持。設立了2000萬元縣電子商務專項發展資金,出臺了一個意見(即:關于加快我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一個方案(即:寧都電商扶貧工作方案)、一個辦法(即:寧都縣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溫風頻吹攪動電商發展活水,政策紅利催動大眾創業熱情,寧都電商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自2014年10月以來,全縣新增工商注冊電商企業50家,新開網上店鋪近千家。
[作者簡介]
張六生,江西省寧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