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虞森+李世林
興國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大部分山地屬丘陵地貌,海拔低、坡度緩,這種地貌非常適宜發展油茶產業。興國縣歷來有油茶種植的傳統,因油茶管理具有相對粗放、成活率高、經濟效益較好的優勢,一直以來是該縣群眾最喜愛種植的油料作物之一,因此發展油茶產業在興國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據統計,2014年底,全縣共有油茶面積62.3萬畝,其中老油茶林面積52.3萬畝、新造高產油茶林面積10萬余畝。為做大做強興國油茶產業,縣委、縣政府緊抓蘇區振興發展和精準扶貧重大機遇,按照“緊扣一個目標、創新三種模式、做好四個保障”的思路,著力將油茶產業打造成全縣“紅土地上的綠色銀行和深山區的脫貧高鐵”。
一、緊扣一個目標
為實現全縣油茶產業“上規模、增效益、提水平”的目標,打造“興國油茶”這一產業品牌,該縣按照“三個十萬”的要求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即:計劃每年改造油茶殘次林10萬畝、新增油茶種植面積10萬畝、發展林農10萬戶(其中貧困林農達到20%以上)。為加強油茶產品的精深加工,該縣先后引進、扶持了山村油脂公司、百丈泉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興國紅天下山茶油公司、興國縣紅土地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油茶龍頭企業,通過政府扶助,力爭5年內建設具有1.5 萬噸毛油提煉、3萬噸茶殼、3萬噸茶粕綜合利用的加工體系。
二、創新三種模式
1、“公司+基地”模式(主要運用于新植林)
引導、鼓勵公司和能人大戶流轉農戶林地集中連片的開發,進行統一的經營管理。一是龍頭企業投資建設油茶示范基地。公司利用自身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優勢,從農戶手中流轉林地進行開發,建設起集油茶種植、育苗、新品種研制和推廣、新技術示范推廣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科技示范基地。如興國縣紅土地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該縣茶園鄉建設的4860畝“紅土地”高產油茶示范基地。二是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簽訂收購協議。種植大戶通過流轉農戶林地進行集中開發管理,規模一般在幾十畝到上千畝不等,主要以油茶的開發種植為主。公司通過發揮自身油茶深加工的技術和設備優勢,通過和種植大戶簽訂收購協議,對收購來的木桃、茶籽和簡單加工的油茶進行深加工,既解決了種植戶的銷路問題,又解決了公司加工原料不足的問題,有效激發了油茶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帶動了一批油茶基地的種植開發。
2、“反租倒包”模式(主要運用于新植林)
目前,該縣有許多貧困農戶自己有山地、林地,也想通過發展油茶產業脫貧致富,但由于缺少資金和缺乏技術指導,無力發展。針對這種情況,該縣開創了“反租倒包”的模式,降低門檻,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到油茶產業中來。首先,集中流轉。通過公司、大戶將農戶手中的山地、林地集中連片的流轉過來。其次,統一管理。公司、大戶用手中的資金、技術對流轉過來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種植、統一管理,并對流轉山林的農戶進行油茶產業發展技術指導。最后,反包到戶。公司、大戶投資對流轉的山林開發種植成型后,按照原山林的地塊、面積返包給農戶進行管理,農戶只需要投入勞力,其余投入均有公司負責,公司按照1000元/月的標準給農戶發放管理費。油茶掛果以后,公司、大戶除了付給農戶管理費之外,還按市場價將農戶所承包油茶林純收益的20%返還給農戶作為分紅,極大的促進了農戶參與油茶產業的積極性。
3、“合作社+農戶”模式(主要運用于低產林改造)
龍頭企業成立油茶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參與到油茶產業的開發中來。一是實施“135”工程。即:“一請”、“三送”、“五收”。“一請”是農戶自主申請加入合作社;“三送”是合作社免費送油茶苗(每畝按40株補植),送有機肥(每株1斤,連續送5年),送技術(專門派技術人員免費指導打穴、墾覆、補種、施肥、整枝、病蟲防治等);“五收”是在市場同等價格下,合作社成員必須優先把鮮果(木桃)、茶籽、茶油、茶枯、茶籽殼賣給公司。二是綜合開發形成循環產業鏈。木桃采摘榨油后,社員可用茶籽殼(農戶一般當做燃料)向合作社換取食用菌菌包(6斤茶籽殼或者3元可換1個菌包);農戶培育出來的食用菌,合作社以2.5元/斤的價格進行收購(農戶也可自己食用或在市場出售);長完菌的菌包,合作社按5個菌包換一斤有機肥的方式負責回收;公司利用長完菌的菌包制成有機肥,除用于油茶基地的施肥外,還可以出售。按照這種模式進行低改,公司和農戶實現了雙贏,即:農戶基本可以實現“零投入”、高回報;公司通過銷售優質茶油、食用菌、有機肥盈利。
三、做好四個保障
1、組織保障
為加強對全縣油茶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協調和指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縣領導為副組長,縣發改委、財政局、農工部、林業局、扶貧辦等單位為成員的縣油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還專門成立了油茶產業辦公室。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縣林業局發揮主導作用,牽頭協調,全程指導油茶開發工作;縣財政局負責管理和監督幫扶資金的使用;縣委組織部和“三送”辦負責駐村工作隊隊員選派、幫扶成效考核結果運用;縣水保局做好所涉及的相關水保項目實施;縣水利局、縣農發辦整合相關項目支持做好油茶基地灌溉設施建設及農業綜合開發;其他成員單位要根據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油茶產業發展工作。同時,建立了油茶產業“書記抓、抓書記”的責任機制,各鄉鎮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對本鄉鎮的油茶發展工作負總責。
2、力量保障
一是技術力量保障到村。該縣將林業局、果茶局、農糧局等單位的油茶種植專業技術人員組織起來,分別安排到各鄉鎮的每個村,確保每個村都有一名技術員提供技術指導。二是幫扶力量保障到戶。縣委組織部、“三送”辦按照貧困戶意愿,對于想發展油茶產業的貧困戶每戶安排一名幫扶干部。一對一地負責幫助貧困戶解決在發展油茶產業中遇到山林流轉、資金、種苗、銷路等問題。
3、政策保障
縣委、縣政府下發了《興國縣油茶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發展油茶的積極性。一是延長林地流轉期限。從30年延長至50年,延長了油茶投資回報期。二是優化林地流轉。鼓勵農戶以山林經營權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參與到油茶產業發展中來,借鑒“果園證”辦理形式,破解林權交易難題;三是免費技術培訓指導。依托縣職校和農民培訓學校,縣、鄉兩級開設技術培訓班,免費對農戶進行油茶產業技術培訓。
4、資金保障
油茶生長周期長,從種植到開始收益要4-5年的時間,前期只有投入,沒有收益。為緩解和破解油茶種植戶資金壓力大、風險高的難題,該縣籌集資金3000萬元對油茶產業進行扶持,有效地引導了該縣油茶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一是扶“龍頭”。采用獎補的辦法對全縣油茶龍頭企業進行扶持,在沿海和大中城市成立一配送中心補助5000元,獲得“馳名品牌”、“綠色商標”、“有機認證”的獎勵5萬元。二是扶大戶。每安排1戶扶貧對象長期務工形式參與油茶產業的,給予合作社或大戶200元/年的勞務補助,同時給予50元/畝的道路建設補助,200元/畝的滴管設施補助,以水保項目補助的方式對修建排水溝、竹節溝、蓄水池、攔沙壩等補助500元/畝的。三是扶貧困戶。扶貧對象以林地入股合作社的,一次性補助扶貧對象5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貧困戶新植的補助1300元/畝,低改的補助400元/畝;建立風險基金,為貧困戶發展油茶產業貸款提供擔保,解決貧困戶發展的資金難題。
[作者簡介]
李虞森、李世林,江西省興國縣扶貧和移民辦。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