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靖
(青島鐵路紅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002)
關于變頻技術在供熱行業中的應用探討
劉靖
(青島鐵路紅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0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顯著提升,變頻技術在供熱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對于節省能源消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效迎合了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此,變頻技術在供熱行業中的應用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重視。作者在本文中就變頻技術在供熱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討。
變頻技術 供熱行業 應用
現階段,國民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能源高消耗的現象。鑒于此,節約型技術的推廣已經勢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變頻技術在熱電行業中的應用越發引起業內外人士的重視,并成為相關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變頻技術可以起到有效節約能源的效果,將變頻技術應用到熱力行業中,可以使熱力行業的單位消耗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在對電源頻率進行改變的情況下,可使電機的轉速以及同步轉速發生改變[1]。簡言之,通過變頻技術,可以對供電頻率進行適度改變,從而達到調節負載以及降低耗損的目的,并使設備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長。
變頻技術的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沒有應用變頻技術時,熱力公司在生產技術以及設備運行等方面面臨著諸多阻礙。例如,通過循環水泵很難對循環水量進行細調以及自動控制。為此,某熱力公司在冬季供熱之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周密考察,并在招投標后將變頻技術改造方案應用到了鼓風機以及引風機、循環水泵電機中。在該方案具體實施過程中,因為變頻技術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對電機運行進行控制與保護,無法對電氣設備進行連鎖保護,僅憑變頻器單一控制難以滿足鍋爐運行安全的具體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將變頻設備與原有的鍋爐電氣保護裝置進行合理的優化整合,從而使設備在經濟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統一和改善。
例如:鍋爐鼓風機以及引風機、爐排等控制電路較為先進,具有連鎖保護措施,如果單純將原有控制柜進行拆除更換為變頻器,一是鍋爐難以滿足《蒸汽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相關標準,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經濟浪費。在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分析之后,我們發現,通過改進變頻控制電路和原有連鎖保護控制電路,使他們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設備運行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鍋爐控制裝置的可靠性,在現階段的國內同類產品技術中表現出一定的優越性。

表1
(1)對鼓風機和引風機以及循環水泵的電機數據進行具體測量,測量結果如表1。
(2)變頻器設施的具體改造。對變頻器設施進行改造的步驟如下:1)在對變頻器進行改造之后,變頻控制柜的組成發生了變化,其主要由驅動引風機的變頻器所構成。在電控柜中涉及多種設備和原件,主要有200KW變頻器、交流接觸器以及中間繼電器等元件。在電控柜的門面板上也有多種裝置,像電壓表以及電流表、近控遠控選擇開關、頻率設置電位器以及必要的信號指示燈等均屬此范疇。2)將一套遠程控制裝置裝在鍋爐控制盤上。該遠程裝置的構成較為復雜,主要由頻率表自動手動選擇開關、工頻變頻選擇開關、頻率設置電位器以及必要的信號指示燈等原件和設備構成。3)對變頻器進行了精心選擇,最后選用國外原裝ACS600系列產品,該產品具有顯著的優勢,可以很好地達到相應技術要求的標準,且具備一些特殊的優良功能,這是一些常規的變頻器所不具備的,像直接轉矩控制以及電流給定等。該遠程裝置所采用的主要電氣元件都源自國外。
變頻技術在熱力公司應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如下:(1)在冬季之前,該熱力公司完成了對機電設備的變頻改造,在后期運行過程中,鼓風機以及引風機并未發生異常,均運轉自如,且以往容易出現的一些狀況也得到了很好地消除。除此之外,噪音得到顯著降低。通過循環水泵可以對循環水量進行更好地控制,以往的一些控制難點得以被攻克。(2)通過變頻技術的具體應用,水泵以及鼓風機操作的復雜性得到了有效改善,且有效保護了電機超電流過熱啟動,使故障率得到了顯著降低,進而有效提高了設備的使用年限。(3)在應用變頻技術之后,相關設備具備較好的節電效果,運行時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長。簡言之,該熱力公司的全年節約的耗電量非常可觀。除此之外,變頻設備的投資并不高,基本在兩個采暖周期內便可收回,不僅節約了用電成本,且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目前階段,變頻技術在熱力行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變頻技術具有一系列顯著的優勢,其節能效果非常顯著,且調速性能較好。通過變頻技術,可以使相關行業平穩、較快的發展,并使生產能耗得到切實降低,進而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熱力行業更好地服務于新時期的發展需要。
[1]孫智勇.變頻技術在熱力行業的應用研究[J].電工技術,2012(3):48-49.
[2]吳亞青,楊克武,高國平,等.通過變頻技術改變流量運行模式的節能實踐[C].//2006年全國供熱企業設備應用研討會,200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