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竇沙沙 夏建生
(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 224051)
基于行業標準校企深度融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
陳青竇沙沙夏建生
(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 224051)
研究“按照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企業專家的參與下,將制造企業典型的先進設計制造理念、工作環境和工作模式融入教學過程之中;校企共同運用企業流程和規范制定和建設學校理論和實踐環節的教學流程、規范和教學資源,按照企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制定理論和實踐環節的考核評分標準,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標。
行業 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師 人才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提出“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在企業深度參與下,研究“按照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培養工程人才”的運行機制。從校內學習到企業實踐,按照行業標準,校企全方位、全過程合作培養工程人才,實現學生優質就業。
在中國的校企合作教育中,企業對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主導作用不明顯;高校在人才培養的實施中存在學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過程中下廠難、動手難,學生缺少企業實際工程訓練環境的難題;中國大學培養了太多從未到過工業一線的畢業生。
世界各國高校在工程人才培養上積極與企業合作的方式,以彌補學校在實踐教育和職業訓練方面的小足。如德國“雙元制”模式,畢業生的能力由行業協會統一制訂,學校和企業各為其中一元,學校主要負責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企業主要負責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專門培訓,使專業理論與職業實踐形成有機的對接。英國“三明治”模式,是將整個學習分為二個階段,學生先在學校學習,而后到企業頂崗工作,最后同到學校完成學業、獲得證書。英國一些企業主要管理者或者在一些教育基金會兼任關鍵職務,或者直接參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或者參與對學校的評估工作[1][2]。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施“卓越計劃”的部分高校,如北京工業大學、南昌大學等在所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為期1年的分階段的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表1 NX系統融入課程示例
清華大學林健[3]提出校企全程合作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機制,通過建立如校企合作委員會,總體指導、協調和管理高校與企業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上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合作。校企共同制訂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以及專業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4]。
鹽城工學院現有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要求、考核要求,共同探討教學方式、建設教學資源。在企業深度參與下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在三年級下學期經過企業與學生的雙向選擇,學生在四年級到企業實踐一年,在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參與公司實際項目,同時在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從校內到企業基地,校企共同實施工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元共贏。
(1)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組織,探索校企全方位、全過程合作的方式。在已有校企合作教育的基礎上,學校企業共同探討深度合作的方式和路徑,簽訂相關的合作協議;建立相應的制度和實施細則等。
(2)研究“按照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企業的深度參與下,依據能力素質結構圖,按照能力層級遞進規律,梳理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模塊化設置課程,形成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3)按照先進、有用、有效的原則,將行業企業最新工程技術和生產工藝、實際工程問題融入教學內容。例如,“機械產品結構設計能力”課程模塊中,將數字化產品開發系統(NX系統)融入相應課程(如表1)。
(4)依據企業產品設計流程和規范,打破舊觀念,實施“項目實踐型”的教學模式,加強實踐環節,教學與工程實際接軌,培養出適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以模具設計制造為例,項目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5)按照企業設計質量評價標準,校企共同制定教學要求和考核評分標準。
以模具設計制造為例,通過模具產品的生產工作過程,將模具(沖壓模具、塑料模具、壓鑄模具等)的造型設計、模具設計、數控自動編程方法在CAD/CAM技術平臺上得以實現。并按照各個環節的質量要求,由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共同制定相應的標準及考核要求,并結合考勤、審核、答辯等多種形式進行。
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西門子工業軟件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等企業長期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校企合作組織。按照行業標準,校企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建設教學資源,推進教學模式創新,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掌握企業的用人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溝通了理論與實踐,實現了人才培養從傳統的偏重學生知識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提高和綜合職業素質養成轉變,重構與國際工程教育理念接軌的教育模式,對于全國本科類模具專業的辦學點在教學改革、實踐教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1]吳萬敏,陳文玲,姚琳莉.基于行業標準校企深度合作創新行業特色繼續教育模式[J].繼續教育,2014(8):20-21.
[2]萬青.校企共建基于行業標準的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6):48-50.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2.
[4]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本文受到鹽城工學院教改項目:“校企共建虛擬仿真環境下模具設計實訓平臺的建設與教學實踐”及“校企合作3+1教學模式下本科生畢業設計時間模式探討”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