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清 劉天佐
(1.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安生部,北京 100031;2.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山東濟南 250014)
超臨界670MW機組末級再熱器爆管原因分析
張傳清1劉天佐2
(1.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安生部,北京100031;2.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山東濟南250014)
通過對超臨界670MW機組末級再熱器爆管進行宏觀檢查、金相檢驗、硬度檢驗、機械性能檢驗、室溫拉伸性能試驗,實驗結果表明:爆管段存在局部堵塞,氣流不暢,使得發生堵塞的管段傳熱性能惡化,整根管段發生短時急劇超溫,管段強度性能大幅度降低,該溫度下,材質的強度不足以滿足內壓產生的應力,最終導致管段發生短時過熱爆管。
超臨界670MW機組再熱器爆管分析
某超臨界670MW機組,主汽壓力為25.4MPa、主汽溫度為571℃、再熱器管設計的壓力為5.31MPa、設計溫度為320/569(進/出)。該爐運行17200小時,末級再熱器右數第18排外數第7管圈底部彎頭迎煙側泄漏,將泄漏處彎頭T23管更換為T91。該爐換管消缺投運后21小時,末級再熱器右數第18排外數第7管圈底部彎頭上部500mm直管泄漏。
2.1宏觀檢查
宏觀照片如圖1所示,第一次爆口管位置在彎頭外弧側,爆口無明顯脹粗,壁厚無減薄,邊緣較厚,脆斷特征較明顯。爆口附近管內外壁均有一層較厚且縱向平行開裂的黑褐色氧化皮。第二次爆口管爆口位置為T23+T91焊接接頭之上T23管段,泄漏段(T23側)脹粗明顯,爆口張開較大,爆口長100mm,寬160mm,破裂尖端處呈薄刃狀,爆口呈平板狀,韌斷特征明顯。
2.2金相檢驗
取兩次爆口管的爆口邊緣和爆口下段進行金相檢驗,檢驗結果見圖2。
第一次爆口管爆口處組織為鐵素體+碳化物,裂紋附近組織未發生明顯相變,但組織老化較嚴重,無原貝氏體形態特征,晶內彌散碳化物顆粒較少,晶界鏈狀碳化物析出較多。爆管附近向火面氧化皮最大達到1.8mm。第二次爆口管爆口處T23管向火面組織為鐵素體+貝氏體+珠光體,為異常組織特征,而背火面為鐵素體+碳化物。T91管外壁有混晶組織,組織為粗大的馬氏體+碳化物(晶粒度為5~ 6級)。內層為碎化的板條馬氏體+彌散的碳化物顆粒(晶粒度10~11級)。內外層晶粒級差較大,而原板條位向特征不典型,且晶內大量碳化物顆粒析出長大,晶界不清晰已發生粗化。
2.3硬度檢驗
取兩次爆口管的爆口邊緣和爆口下段進行硬度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圖1 末級再熱器爆管宏觀照片

圖2 爆口管金相照片
第一次爆管垂直段靠爆口位置的向火面硬度均值為HV100125.4,最低值達到HV100112.5,背火面硬度均值為HV100175.8;下彎管段向火面硬度為HV100142.3。第一次爆管的16-7向火面硬度顯著低于DL/T438 HB150~220的要求。第二次爆管爆口管T23側向火面硬度為HV100186,背火面硬度為HV100157.9,向火面硬度較高。T91側向火面硬度為HV100346,背火面硬度為HV100182(HB173)。該管段T91鋼的硬度出現異常,向火面、背火面硬度差異非常大,且向火面硬度明顯高于DL438對T91鋼上限(HB250)要求,背火面硬度低于DL438對T91鋼下限(HB180)要求。

表1 維氏硬度試驗結果

表2 室溫拉伸試驗結果

圖3 第一次爆管彎管金相環宏觀照片

圖4 T23的CCT曲線
2.4機械性能檢驗
取第一次爆口管遠離爆口處和第二次爆口管的相鄰管(T23)進行拉伸性能,檢驗結果見表2。
第一次爆管彎頭上段向火面、背火面的室溫拉伸性能已不滿足GB5310以及ASME SA213對T23相應牌號鋼的強度要求,尤其是向火面管樣的抗拉強度已低于標準35MPa,屈服強度低于標準50MPa。第二次爆管相鄰管向火面的室溫拉伸性能(強度、塑性)不滿足標準要求??估瓘姸鹊陀跇藴?5MPa,屈服強度低于標準要求5MPa。第二次爆管向火面的屈強比略高于第一次爆管向火面的值。
3.1第一次爆口管
第一次爆口管爆口位于彎頭的外弧側,無明顯脹粗,壁厚無減薄,脆性特征較明顯。爆口管內外壁氧化皮較厚,向火面外壁出現0.25mm長的氧化裂紋,爆管附近向火面內壁氧化皮最大達到1.8mm。有效剩余金屬壁厚僅為2.3mm。爆口管處組織未發生明顯相變,但組織老化較嚴重,無原貝氏體形態特征,晶內彌散碳化物顆粒較少,晶界鏈狀碳化物析出較多較大。爆口管處向火側的硬度為HV100125.4,低于DL/T438 HB150~220的要求。爆管彎頭上段向火面、背火面的室溫拉伸性能已不滿足GB5310以及ASME SA213對T23相應牌號鋼的強度要求。圖3所示:
第一次再熱器爆管附近管段的當量溫度為631~613℃。結合EPRI的相關文獻以及相關鍋爐廠家(B&W、ALSTON等)推薦,T23用于受熱面管:過熱器、再熱器或水冷壁的最高使用金屬壁溫≤580℃,結果表明該材質運行過程中存在長時超溫。當量溫度結果表明,取樣T23管在運行過程中,存在長時過熱現象。管壁在超溫(大于5803.2第二次爆口管
℃)運行過程中,易促成內、外壁氧化皮的生長加速,氧化皮生成過程中消耗了基體金屬,管段的有效壁厚顯著降低,使得管子環向應力逐漸增加,最終超過材質高溫下的許用應力發生爆管。另外較厚的氧化皮惡化了管壁的傳熱性能,從而也加速該部位的爆管。
第二次爆口管泄漏段脹粗明顯,爆口張開較大,爆口長100mm,寬160mm,破裂尖端處呈薄刃狀,爆口呈平板狀,韌斷特征明顯。爆口管(T23材質)爆管尖端為明顯的相變組織。爆口處向火面組織為鐵素體+貝氏體+珠光體,為異常組織特征,而背火面為鐵素體+碳化物。參考T23的CCT曲線,圖4所示:分析表明爆管部位運行過程超溫達到相變溫度點,爆管后材質隨爐溫的下降緩慢冷卻,組織為鐵素體+貝氏體+珠光體,硬度值為HV100186,說明處爆口的溫度達到相變溫度以上。爆口管T91鋼同樣存在短時超溫達到相變點,內外層出現混晶特征,且向火面的硬度均值達到HV100346,出現異常較高值。均表明該部位材質嚴重過熱。通過分析,表明該管段存在局部堵塞,氣流不暢,使得發生堵塞的管段傳熱性能惡化,整根管段發生短時急劇超溫,管段強度性能大幅度降低,該溫度下,材質的強度不足以滿足內壓產生的應力,最終導致管段發生短時過熱爆管。
(1)第一次爆管:T23管在運行過程中,存在長時過熱現象。管壁在超溫(大于580℃)運行過程中,易促成內、外壁氧化皮的生長加速,氧化皮生成過程中消耗了基體金屬,管段的有效壁厚顯著降低,使得管子環向應力逐漸增加,最終超過材質高溫下的許用應力發生爆管。另外較厚的氧化皮惡化了管壁的傳熱性能,從而也加速該部位的爆管。(2)第二次爆管:爆口管段存在局部堵塞,氣流不暢,使得發生堵塞的管段傳熱性能惡化,整根管段發生短時急劇超溫,管段強度性能大幅度降低,該溫度下,材質的強度不足以滿足內壓產生的應力,最終導致管段發生短時過熱爆管。
[1]楊華春,屠勇超.(超)臨界機組鍋爐鋼管選材與國產化可行性[G].超超臨界鍋爐用鋼及焊接技術論文集.
[2]趙彥芬,張路.超超臨界機組用新型耐熱鋼的現狀及發展[J].世界金屬導報.
張傳清(1971—),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發電廠生產技術管理及研究。E-mail:zhangcq831@126.com。劉天佐(1963—),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發電廠金屬監督、防磨防爆管理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