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萍 洪素蘭
(1.浙江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2.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06)
浙江省創新型縣(市、區)評價研究
張樂萍1,2洪素蘭3
(1.浙江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2.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06)
縣(市、區)是國家政權的基礎行政單元,是介于農村和城市的特殊中間地帶,創新型縣(市、區)是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根據創新型縣(市、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建立了浙江省創新型縣(市、區)評價指標體系,對浙江省創新型試點縣(市、區)進行了評價測算和分析,最終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創新型縣(市、區)指標體系評價浙江省
浙江是一個縣域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其縣域經濟總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但目前,浙江省經濟結構性、素質性矛盾仍然突出,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減弱,亟待通過創新改變區域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部署,浙江于2012年開始創新型城市(縣、區)創建工作,2013年和2014年確定了兩批(共37個)創新型試點縣(市、區)。《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創新型城市(縣、區)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爭取三分之一以上的縣(市、區)成為創新型城市(縣、區)。因此,如何科學地開展創新型縣(市、區)評價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表1 浙江省創新型縣(市、區)評價指標體系
(1)充分體現和反映創新型縣(市、區)的概念內涵與基本特征。對于創新型縣(市、區)的界定,目前尚無統一的表述。縣(市、區)是國家政權的基礎行政單元,雖有區域性但又是涉及各個產業的綜合體,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科技部界定的創新型城市的一般性定義,認為創新型縣(市、區)是指在縣域范圍內聚集科技、知識、人力、文化等創新要素,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整個區域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在建設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過程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在構建創新型縣(市、區)指標體系時,要把創新資源要素充分、創新產出豐富、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產業結構優化等幾個基本特征顯現出來。

表2 2013年第一類、二類、三類縣(市、區)一級指標得分

表3 2013年第四類縣(市、區)一級指標得分

表4 2013年第五類縣(市、區)一級指標得分
(2)強調狹義創新概念,指標選取偏重科技創新。“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從經濟學角度提出的,之后,創新的思想和內涵不斷發展,創新理論的內容和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和文化創新等諸多方面的創新理論。廣義上的創新型縣(市、區)強調它是一種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全過程聯動的整體創新,包括創新的各個方面。評價廣義的創新是個龐大的體系,而且從指標選擇上很難面面俱到,本文所指的創新是指狹義上的創新,即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并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區域創新,在指標選擇上以科技創新指標為主。
(3)評價指標基本一致,區和縣(市)略有不同。評價對象分為縣(縣級市)、地級市的中心城區兩類,這兩類區域均為縣級行政單位,具有可比性,因此考慮都參與創新型縣(市、區)評價。但是,兩者的區域性質和職能不同,導致產業發展的傾向不同。中心城區是城市主體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城區服務,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絕對主導;而縣(市)的獨立性較強,在產業發展上除了第二和第三產業,農業也是重要產業。構建指標體系時,在指標體系框架基本一致的前提上,個別指標選取時要考慮到中心城區和縣(市)的不同。
(4)建立絕對量指標和相對量指標有機結合的指標體系。絕對量指標反映區域的總體及規模水平,是體現總量水平的基本指標;相對量指標反映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強度或密度。單一的絕對量指標體系或相對量指標體系均不足以全面說明區域的創新發展水平,鑒于此,采用絕對量指標和相對量指標結合的方式,根據絕對量指標和相對量指標的重要性不同,分別確定各自的權重。
本文緊緊圍繞浙江開展創新型城市(縣、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根據創新型縣(市、區)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并充分考慮浙江省縣(市、區)的特點,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創新型縣(市、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指標體系設創新投入、企業創新、結構優化、創新產出四個方面,這四個一級指標作為表征創新型城市發展狀況的直觀參量,在具體指標設計時,遵守導向原則、重點原則、客觀原則和動態原則,選取反映縣(市、區)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
(1)創新投入。創新投入是區域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是指開展整個創新活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的總稱,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投入、資本要素等要素。指標選擇偏重科技指標,在縣域范圍內教育、文化等要素暫不考慮。
(2)企業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技術創新最為重要的場所,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區域乃至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指標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情況。
(3)結構優化。結構優化是指城市創新活動所產生的業績和效果,代表著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際結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服務業發展和農業發
展四方面指標,由于區和縣(市)的產業傾向不同,中心城區考察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縣(市)則還考察農業發展。
(4)創新產出。創新產出直接反映了一個區域的創新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是科學技術創新的目的所在,指標反映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及轉化推廣能力。

圖1 2013年創新型試點縣(市、區)評價綜合得分聚類譜系圖
創新型縣(市、區)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指標的綜合指標體系,本文采用綜合加權法計算綜合得分。
(1)權重設計。確定權重的方法通常包括兩兩比較法、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和環比評分法等。本文根據指標重要性用專家打分法給每個指標賦權,指標權重詳見表一。
(2)原始數據處理。為避免測評中出現指標的大幅波動,同時反映創新型縣(市、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本文用2011-2013年指標平均值作為評價值來進行計算。然后采用效用值處理來消除量綱的影響,規定效用值的的范圍為[40,100],無量綱數據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本文涉及的指標均為正效用指標,指標值越大,其效用值越高。其中:xij代表i地區j指標評價值,xmanj、xmaxj分別是j指標在37個創新型試點縣(市、區)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xij`是i地區j指標的效用值。
(3)計算各縣(市、區)評價得分。將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再根據指標的權重計算指標得分,進而計算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和綜合得分。
創新型縣(市、區)評價不僅可以監測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進程,也可以各縣(市、區)的優劣勢。本文依據2013年創新投入、企業創新、結構優化和創新產出這四個方面的得分,采用系統聚類的ward法,對37個創新型試點縣(市、區)進行分類,從聚類譜系圖1可以看出,創新型試點縣(市、區)分成了5類。
(1)濱江區等地為創新型試點縣(市、區)中的領頭區域。
濱江區為創新型縣(市、區)評價中的第一類區域,鄞州、西湖、江干、蕭山4個區為第二類區域, 5個縣(市、區)均是浙江省經濟發達、科技領先的地區,較其他創新型試點縣(市、區)優勢明顯,創新型縣(市、區)實現度最高,尤其是濱江區。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應發揮領頭作用,利用創新資源豐富、創新企業集聚的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見表2。
(2)余杭區等地為創新型試點縣(市、區)建設中的重點。
余杭區、下城區、慈溪市等3個市(區)為第三類區域,余姚市等14個縣(市、區)是創新型縣(市、區)評價中的第四類區域,這17地區占試點縣(市、區)近一半的比重,代表了大多數試點縣(市、區)的發展水平。這一類地區雖然已經具備了創新型縣(市、區)的基礎,但總體實力還有待加強,特別是在某些領域存在薄弱點。各地可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通過政策引導加快創新能力建設,爭取近一兩年內步入創新型縣(市、區)行列,見表3。
(3)桐鄉市等地應加快創新型縣(市、區)建設步伐。
桐鄉市等15個縣(市、區)是創新型縣(市、區)評價中的第五類區域,雖然創新能力水平不高,但也是浙江省創新型縣(市、區)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一類創新型試點縣(市、區)在建設過程中,應采取更加有力的戰略措施,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爭取一部分地區步入創新型縣(市、區)行列才能實現浙江省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見表4。
創新型縣(市、區)評價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浙江省創新型試點縣(市、區)之間差距較大,針對浙江省的現狀,提出如下建議:(1)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完善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逐步形成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2)大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引進集聚創新人才,加強研發載體建設,綜合運用金融、稅收、產業政策促進企業加強創新投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3)積極發展具有優勢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支撐機制,組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注重開發產業帶動性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戰略性產品;(4)堅持以創造運用促保護,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引導全社會特別是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成果。
[1]科技部《關于印發進一步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國科發體(2010)155號).
[2]林海.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與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8(1):79-81.
[3]裴淑娥,等.創新型縣市建設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理論與實踐研究,2011(1):90-93.
[4]尹昌斌,等.我國創新型縣市建設模式與途徑[J].中國科技論壇,2007(3):67-70.
[5]張慶偉,等.積極發展浙江縣域經濟[J].經濟論壇,2006(9):19-20.
[6]劉貴文,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創新能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115-123.
[7]程艷紅.蘇州創建創新型縣(市、區)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4(6):10-13.
[8]朱孔來.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的實證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2(4):22-26.
項目來源:1.浙江省重點軟科學研究項目“深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研究”(2013C25019);
2.浙江省省屬科研院所扶持專項“浙江創新型城市建設與人才培養”(2012F20045)。
張樂萍(1981—),女,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統計研究;洪素蘭(1981—),女,碩士,館員,主要從事科技情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