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周海
(1.湖北文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湖北襄陽 441053;2.汽車零部件制造裝備數字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襄陽 441053)
發動機配氣機構系統動力學研究
劉朋1,2周海1,2
(1.湖北文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湖北襄陽 441053;2.汽車零部件制造裝備數字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襄陽 441053)
配氣機構作為內燃機重要的進排氣定時機構,對進氣量和排氣量的調控起著重要作用,而進氣和排氣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燃油燃燒性能的好壞,從而對內燃機的動力性、燃油消耗性、尾氣排放造成影響。所以如何科學地開發和設計適宜的配氣機構是研究的重點之一。一般來說,配氣機構系統都要考慮配氣定時的適宜性和機構運動的動力學性能。
配氣機構 動力學 TYCON
配氣機構是發動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性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機的運行狀況,雖然配氣機構的主要功能是滿足發動機進排氣量的需求,但其對整機的影響不僅限于此,配氣機構的動力學及其零部件可靠性也是要急需關注的問題,在設計中,配氣機構的動力學性能和各零部件強度都要符合相關要求。

表1 發動機主要技術參數表

圖1 配氣機構的動力學模型

圖2 氣閥升程曲線的對比

圖3 氣閥速度的對比
本文是以一單缸機凸輪軸下置式、雙搖臂四氣門、帶閥橋配氣機構為研究對象,本單缸機的主要參數如表1所示。
本文工作主要集中在運用專業軟件TYCON進行配氣機構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從動力學角度分析研究配氣機構的特性。雖然現今出現了很多配氣機構的新技術,像可變配氣機構,其可變的范圍包括氣門正時可變、氣門升程可變、氣門開啟延續時間可變等,一些汽車公司研究的對象也各有側重點。但在配氣機構的研究上,都離不開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研究,運動學僅僅考慮理想的狀況,把零部件都看成剛性體,整個系統沒有變形和彈性,忽略系統摩擦和阻尼能量損耗,其分析的結果僅能得到一些基本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參數,一般以凸輪型線的正加速度寬度、閥系的自振頻率、凸輪與從動件的接觸應力、凸輪的曲率半徑、彈簧裕度、豐滿度、潤滑系數等為運動學評價指標,而動力學模型考慮的因素更多,把物體都簡化成有集中質量、剛度和相對阻尼的彈性質點,考慮了各零部件的接觸和變形,動力學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到很多更符合實際情況的一些信息,可以考察凸輪從動件的脫離接觸、彈簧各有效圈動力特性、閥面落座反跳和沖擊等情況。運動學中要輸入的參數也較少,工作量小,但動力學中要考慮的因素較多,輸入的參數也多,工作量大。對于低速或低載發動機的配氣機構,其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的結果差異不是很大,氣閥升程、速度和加速度曲線的整體趨勢相差無幾,兩者吻合較好,但在高速或重載發動機中,由于必須考慮配氣機構系統零部件的相互影響問題,其動力學和運動學分析結果有很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先通過運動學設計出初步符合要求的凸輪型線,再進行動力學分析加以驗證和修正,不斷的反復調試出最優化的配氣機構動力學性能。

圖4 氣閥加速度的對比

圖5 凸輪接觸應力的對比

圖6 氣門落座力曲線
本文的排氣側動力學模型如圖1所示。
其中動力學模型的模擬設置以兩個循環(即凸輪軸轉角720°)為其計算長度,步長取為0.5°。為與運動學模型的結果作比較,將其兩者分析結果疊加在一張圖上顯示。
2.1氣閥升程的比較
從圖2可知,實際氣閥的最大升程為26.3355mm,與理論的設計值27.7mm出現了偏差,這說明動力學分析是對氣閥升程有影響的,另外,只從氣閥升程曲線看,氣閥沒有出現明顯的反跳現象。
2.2氣閥速度的比較
從圖3可以看到動力學分析的氣閥速度曲線出現震蕩,而運動學分析沒有這一現象,但兩者的曲線趨勢比較一致。
2.3氣閥加速度的比較
從圖4可以看到動力學分析的氣閥加速度曲線出現很大的震蕩,與運動學分析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存在較大的差別。
2.4凸輪接觸應力的比較
從圖5可知,在凸輪的工作段沒有飛脫現象的出現。
2.5氣門落座力
從圖6可知,氣門落座時有輕微的落座力突然增大的現象??芍獨忾T出現了反跳。適當增大凸輪下降側的緩沖段的長度可以避免這種現象。
這里要說明的是,上述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采用的都是對稱型的凸輪型線,由于配氣機構的性能要求對凸輪的上升側和下降側是不同的,在實際中往往采用非對稱型的凸輪型線,并要根據各種指標的要求和重要程度進行凸輪型線的調整和優化,這需要反復調試和對比,工作量很大。就以凸輪型線的設計為例,緩沖段曲線基本型式有3種,工作段曲線型式有3種,若采用非對稱設計,則就有3的4次方81種組合方案,而且每種曲線型式的輸入參數也是不定的,至少有2個以上參數需要確定,這樣起碼有上千條凸輪型線要進行分析和對比,這只能借助于計算機處理了。當然,一些輸入參數的常用經驗值范圍是很重要的,這可以減少優化分析的工作量和盲目性。
配氣機構的各項動力學指標參數(如氣閥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氣門落座力等)均在相應的數量級范圍內,故計算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的凸輪型線設計,只考慮了在設計轉速下的情況,沒有考慮在不同轉速下配氣機構動力學性能的變化,通過多工況計算,有助于了解動力學結果隨轉速的變化趨勢,從而可以推算出該閥系的適用轉速范圍,并且可以對超速極限工況進行分析,總之,多工況計算必然可以提供很多的分析結果,可以為凸輪型線的設計指明需要修正的方向。
[1]路瓊瓊,李智,雷晶.內燃機配氣機構技術現狀及發展[J].機械,2009,04:1-4.
[2]馬鋼.內燃機配氣機構技術現狀及發展[J].太原科技,2008,12:86-87+89.
[3]張彤,楊建梅,張良,張彧.配氣機構仿真分析及其可靠性研究[J].工程圖學學報,2008,05:18-23.
[4]成曉北,倪宏俊,王宇業,黃立,胡云,黃承福.柴油機配氣機構動力學特性的仿真與試驗[J].車用發動機,2011,01:70-74.
劉朋(1987—),男,安徽臨泉人,碩士,湖北文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動力機械及工程;周海(1993—),男,湖北黃岡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汽車服務,載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