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先明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湖南常德 415100)
淺析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佘先明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湖南常德 415100)
大多數高校都開設有軟件工程專業,但是,從目前學生就業的情況來看,真正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卻廖廖無幾。這種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所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課程體系結構,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重要任務之一。文章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軟件工程 課程體系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借鑒發達國家工程型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根據“長株潭”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和我校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提出我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軟件工程專業本科學生應該既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又適應當前軟件產業崗位需求,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必需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能夠快速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圍繞上述目標,筆者從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方面,提出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思路。
一個中心: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尊重市場,是課程體系構建的核心。首先,高校必須要組建專門的團隊,進行大量、充分的市場調查與分析,經過歸納總結,再形成科學的課程體系結構,課程體系一定要體現實用的特點,不能一味追求計算機知識面面俱到,使學生學得過多過雜,其結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 采用“逆推”設計法。即依據崗位確定專業方向,采用“逆推”的方法制定模塊化的專業方向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緊緊跟蹤軟件行業人才需求變化和新技術發展,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加以完善,保持專業課程體系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有校外專家和校內專家共同參與,取長補短。
二個基本點:滿足本科教育基本要求,滿足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的基本要求。
三個原則:一是加強基礎,拓寬專業;二是突出能力,重視實踐;三是強調素質,因材施教。參照中國軟件工程學會發布的《軟件工程課程指南》和IEEE/ACM 推出的軟件工程規范,經過反復地討論和研究國內外課程特點,結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理應包括四個層次:基礎層、核心層、綜合層和應用層。基礎層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核心層應由專業主干課構成,綜合層應由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構成,應用層包括各實習、實踐環節。四個層次縱向遞進培養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從理論基礎到工程實踐的整體素質。
課程體系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為宗旨。培養學生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課程體系必須要要培養學生的四種技能。
2.1課程實驗技能
課程實驗與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相輔相成,課程實驗不僅僅是對理論的驗證,重要的是技術訓練和能力培養,包括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書寫和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等,并能進行軟件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2.2項目實踐技能
項目實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模擬企業真實項目進行設計開發。課程設計使學生能應用一門或若干門課程的技術和方法進行綜合設計。
2.3專業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是訓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開設的崗位訓練技能包括:軟件工程師崗位、網站開發崗位、軟件測試崗位、數據庫管理員崗位以及各種職業技能訓練等。
2.4課外科技實踐技能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學生計算機社團、軟件設計比賽、全國挑戰杯、全國數學建模競賽等項目,提高課外科技實踐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指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操作,掌握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學活動。盡管實踐教學部分的課時在總課時中所占比例不低,但實際的實踐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傳統實踐教學的主要弊端是:①忽視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不同的理論課程之間以及不同的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②在課程設計和軟件開發實踐環節中,缺乏對過程的有效指導和控制,工程意識的培養和訓練不夠充分,難以培養學生的軟件工程能力。
3.1以崗位技能培養為目標,構建三級實踐教學體系
針對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構建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路。具體做法是:根據職業崗位對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制定工程實踐教學的一級目標,將一級目標分解為二級目標,二級目標進一步分解為三級目標。三級目標、二級目標、一級目標分別對應課程實驗、課程設計、項目實踐教學三級體系。
一級目標和每個二級目標都是由三個階段組成:知識串講;案例實現;項目實踐。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圍繞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分層次、分階段實施,形成一個融基礎理論、實驗教學、項目實踐為一體的整體化機制,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適應現代軟件產業的需求。
3.2校企合作,不斷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建立校企合作的企業實訓基地。合作方式應包括課程置換、聯合實驗室、工程實踐、畢業實習、技術/職業發展、講座等多種形式。學員在加入公司之前可先進入實訓中心或基地集中實訓,考核合格后再選派到公司各業務部門實習或就業,這種校企合作的實訓模式不僅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即掌握進入工作環境中所需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有切實的幫助,而且對學院發展、學科建設、招生、就業等工作都有極大的意義。
[1]李彬.區域經濟與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2]張大良,駱斌.軟件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增刊1):1-5.
[3]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