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曾奇峰譚朝波 唐大峻
面部鱗狀細胞癌誤診為尋常疣1例
劉 萍 曾奇峰*譚朝波 唐大峻
臨床資料 患者,女,69歲。因右面部斑塊5年,伴糜爛、潰瘍、癢痛感3個月就診。20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于右面部出現一米粒大丘疹,淡黃色,無自覺癥狀,患者未重視,皮損緩慢增大至紅棗大。3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于皮損表面出現糜爛、潰瘍,伴癢痛感,有惡臭味,患者曾在外院就診,診斷為“尋常疣”,給予口服中藥及外用藥治療,癥狀無明顯緩解,潰瘍面進一步擴大,為進一步診治,遂來我科就診。發病以來,患者無其他明顯不適,精神可,飲食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颊呒韧w健,無遺傳病及傳染病史,無放射線接觸史。
體檢:生命體征平穩,全身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心肺腹(-)。皮膚科情況:右面部見2 cm×2.5 cm的類圓形斑塊,斑塊表面見潰瘍,潰瘍基底高低不平,潰瘍基底部見壞死組織及外用藥物,潰瘍周邊見高起的邊緣,呈紅色,光滑。斑塊周緣皮膚潮紅,邊界不清。皮損皮溫高,質硬,浸潤感明顯,觸壓痛明顯(圖1)。

圖1 右面部見2 cm×2.5 cm的類圓形斑塊,斑塊表面見潰瘍,潰瘍基底高低不平,見壞死組織及外用藥物,潰瘍周邊見高起的邊緣,呈紅色,光滑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尿液常規、大便常規均正常;肝腎功正常;血糖:5.6 mmol/L;腫瘤標志物:正常。組織病理示:真皮下見明顯角化的浸潤性鱗狀細胞小葉,細胞多形性,核/漿比增高,并見較多凋亡細胞及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核分裂相。瘤巢間見較多慢性炎細胞浸潤。局部見黏液水腫。病理診斷:符合鱗狀細胞癌(圖2)。診斷:鱗狀細胞癌。

圖2 真皮下見明顯角化的浸潤性鱗狀細胞小葉,細胞多形性,核/漿比增高,并見較多凋亡細胞及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核分裂相。瘤巢間見較多慢性炎細胞浸潤(HE,×100)
治療:囑患者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給予延長切口皮損完全切除術。術后我院門診隨訪1年半,無復發。
討論 鱗狀細胞癌通常簡稱鱗癌,又名表皮樣癌,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屬器角質形成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1發生于老年人,以頭面部、下唇黏膜、頸和手背等處較常見。2早期損害為紅色硬結,以后逐漸發展成斑塊或疣狀損害,有浸潤感,表面常有潰瘍、結痂。若發生轉移則相應淋巴結腫大。組織病理示:真皮內浸潤性生長的鱗狀細胞團塊,部分可與表皮相連,伴有不同比例的非典型性細胞及角化不良細胞。該病通常應與角化棘皮瘤鑒別。后者生長迅速,并可自愈。2病理上類似于鱗癌。充分發展的損害示大而不規則的表皮坑狀凹陷,其中充滿角質,兩側表皮呈唇狀伸展于坑的兩側。有不規則的表皮向上伸入坑內。瘤體內可見細胞的異型性。
該患者曾被誤診為尋常疣而延誤患者的病情。王文鑫報道鱗狀細胞癌41例臨床與病理分析,341例中誤診共11例,誤診率達26.83%,以結節隆起型最易誤診,誤診率達29.41%,最常誤診為尋常疣或肉芽腫。皮膚鱗狀細胞癌如不及時治療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危害。對于暴露部位出現的結節、潰瘍等皮損表現,應早期行皮損病理檢查,盡早明確診斷,以免延誤患者的病情而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123.
2朱學駿,孫建方,涂平,等.中國皮膚病性病圖鑒.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30,433.
3王文鑫.鱗狀細胞癌41例臨床與病理分析.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42(2):237.
(收稿:2013-04-26)
重慶市石柱縣人民醫院,4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