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光明網訊 日前,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瑞金公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舉辦轉基因玉米研發現場會,展示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抗蟲轉基因玉米研發中的突破性進展。
據介紹,我國獨立創制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已獲得安全證書,并完成了產業化準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EPSPS基因耐除草劑玉米和轉Bt基因抗蟲玉米已進入生產性試驗和環境釋放,可與國外品種抗衡,具備產業化推廣潛力。
以高植酸酶玉米新品種生命周期的生物安全及質量管理為核心,奧瑞金公司在產業化方面完成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如植酸酶玉米親本種子生產、雜交種子生產、種子加工、質量監控技術規程及標準體系建設。同時,也完成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種子安全風險控制體系的建設,做好了推廣前的準備工作。

科技日報訊 比利時科學家日前對畸形浮游生物研究的結果,可能意味著物種大滅絕有其他驅動因素。雖然過去最古老的重大物種滅絕曾與冰川事件聯系在一起,但最新的地球科學證據顯示,造成物種大滅絕的原因更有可能是海洋中大規模出現的缺氧現象和有害金屬。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也稱奧陶紀大滅絕)被認為發生在距今4.2億年至4.4億年前,其間約有85%的物種滅絕。當時絕大多數生命都在海洋中,陸地上的生命非常少。以前的研究曾表明,這些滅絕事件是氣候變冷和棲息地減少造成的,但這樣的模型卻并不能解釋所有古生物學和地球化學上的觀察結果。
此次,比利時根特大學泰斯·范登布魯克及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晚志留紀一次滅絕事件開始階段發生的浮游生物畸形,與今天現代生物對高含量的金屬毒物的反應非常相似。該研究提出,金屬中毒會造成遠古時代的生物畸形現象,因為畸形浮游生物與它們被保留下來的所在的巖石中金屬含量的急劇上升在時間上是符合的。高含量的金屬表明當時的海洋化學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也表明出現了大范圍存在的缺氧,這可能正是造成早期滅絕事件期間生物被殺死的一個重要機制。
論文作者總結說,缺氧應是海洋物種大滅絕背后的一個驅動力量,他們的研究支持這一觀點,并且表明畸形浮游生物化石也許是識別這些低氧時期開始時間的一個最新的偵查工具。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2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 。

中國科學報 一種由海藻、魚類黏液和蝦殼中的化學物質制成的材料或許很快將成為那些尋找純天然防曬霜的人們的選擇。
一些花大量時間待在太陽底下的海藻、細菌和魚類進化出能吸收陽光中損害DNA的紫外線的“遮陽板”。這些化學物質被稱為類菌胞素氨基酸,目前已被變成像防曬霜一樣可用到皮膚上以及諸如戶外家具等面臨紫外線損傷危險的物體上的材料。除了可能成為比傳統防曬霜更加有效的紫外線吸收者,這種天然替代品還是可生物降解的,并且其中一些成分能從食物殘渣中回收。
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阿爾巴諾瓦大學中心的Vincent Bulone及其同事將這些氨基酸同一種在蝦和其他甲殼類動物的殼中發現的、被稱為殼聚糖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不同于氨基酸,殼聚糖是一種可溶解的聚合物,很容易被應用到皮膚上,并且已被開發成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
在進一步的測試中,該團隊發現,在高達80℃的溫度下,其能在12個小時后依舊保持紫外線吸收能力。在老鼠皮膚細胞上開展的初步研究顯示,這種防曬霜是無毒的,但在進行人體試驗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新華社訊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人類活動正給全球熱帶雨林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到本世紀末,這類多樣性生態系統或許會嚴重退化,僅剩一個“簡化”版本,這一過程中大量物種也會隨之消亡。
研究人員將過去6000年里人類活動對雨林的影響分為第一和第二階段,即人類狩獵者開始進入雨林地區以及在這類區域逐漸開始農耕活動。盡管這兩個階段里,熱帶雨林也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還處在一個健康狀態。如今,人類活動已進入第三階段,所帶來的影響遠超此前階段。這包括大面積農業開發、伐木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即便地處偏遠的熱帶雨林也不能幸免。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西蒙·劉易斯說,過去30年里地球已失去1億公頃的熱帶雨林,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大規模農業開發。而這些雨林本身具有重要的碳匯功能,能有效緩沖氣候變化進程。
這項研究顯示,熱帶雨林的前景不容樂觀,熱帶雨林受損沒有減緩的跡象。糧食需求預計會成倍上漲,到2050年全球要修建的道路將超過2500萬公里,氣候變化加劇。
劉易斯呼吁,各國都需要用立足長遠的政策措施來管理農業發展等活動,以避免破壞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