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小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財政金融“活水”澆灌農業新業態發展
文|龍小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農業產業發展形勢有了新的突破,涌現出一大批農業新業態。何謂農業新業態,即在農業產業發展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經營者通過創新運用新的方式、模式,優化和提高農業發展相關要素的配置效率,延伸產業鏈,形成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形態,比如農業特色產業或者說果酒產業就是一種新的農業業態。
目前可觀察到的比較成氣候的農業新業態大致有這么幾種:
從優化和提高農業發展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一是出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各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工商企業資本跨界投資農業逐步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新興力量。二是以土地互換、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進行的農村土地流轉,為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奠定重要基礎。三是利用互聯網、農業科技等技術優勢,既實現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等全流程的數字化,發展互聯網+農業和農產品電商以減少流通環節,打通農產品直通市場與消費者的渠道;又通過農業科技提升農產品價值。

從產業融合、產業鏈延伸的角度: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不斷地與第二、第三產業緊密銜接,超越傳統農業種植、養殖的單一經營模式,在產業融合中,創新推出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以及涉農產品、涉農產業高附加值新服務。例如,在城市郊區以農業為載體,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第三產業,通過提供現代都市無法供給而且對城市居民頗具新鮮感和生活體驗價值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產業融合獲取超越農業的增加值。
從農業發展方式角度:實現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是降低農業成本,拉開農業“天花板”和“地板”價格差距,保障糧食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大勢所趨。例如,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起來,結合地域特征、歷史傳承,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或農業科技,開展類似于“一村一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或現代農業生產,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上面提到的三種農業新業態,已在浙江、安徽等一些省市有不同程度的開展和實踐。
財政金融為何要支持其發展?即財政金融支持農業新業態發展的邏輯是什么樣的呢?
一是農業新業態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發展方向。農業新業態承擔著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任,是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有益探索,而且是推進產業融合的有力抓手,有望成為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引擎。
二是農業新業態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正的外部性。農業新業態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和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而且,農業新業態能夠吸收難以轉移到城鎮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緩解就業壓力;同時,農業新業態對于保障食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等,均大有裨益。
三是支持農業新業態發展是普惠金融的應有之義。開展普惠金融,是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一本質屬性的重要決策,一直以來少受金融青睞的農業領域,理應是普惠金融應當著重支持的領域。
當前,農業新業態發展面臨的金融環境并不容樂觀,從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二分法,可以觀察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為間接金融主導機構的商業銀行奉行“信貸思維”,過于強調固定資產(特別是房地產)等抵質押物在信貸審批發放中的作用,對農業新業態的商業模式理解不深刻,沒有動力向輕資產型的農業新業態發放貸款。
二是農業新業態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鮮事物,雖然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產業升級融合的方向,但受制于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基本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無緣,目前尚處于天使資本、風險資本試錯的階段,金融支持的廣度和深度均不夠。
針對上述制約瓶頸,創新財政金融支持農業新業態發展的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培育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財政支農項目與新型經營主體有效對接。經國務院批準,從2015年調整完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以下簡稱農業“三項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明確條件,擴大范圍,規范程序,將更多的財政支農項目交由新型經營主體承接,使其更加廣泛和深入地參與財政支農項目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同時,加大對種養大戶等新型職業農民、青年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培訓和培養。

二是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等政策落地實施。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保障農村土地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加快農村土地金融創新步伐,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和擔保試點。
三是加快農村通信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支持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互聯網+農業大力發展的基石。同時,開拓互聯網金融思維,將農業新業態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納入信用評價體系,通過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展信用貸款、P2P貸款和眾籌股權投資等方式,向農業新業態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加大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力度。農業科技是助推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價值、轉向現代農業的內涵性因素。但受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影響,農業科技創新經常面臨較大制約。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力度,是政府扶持農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創新財稅、金融支持農業新業態的模式,通過運用財政基金的形式和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以政府參與、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PPP模式,采取階段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助、投資保障等多種方式,引導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和企業投資農業新業態,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并切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積極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新業態企業在全國股轉系統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逐步推動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征信體系,為市場運作和政策扶持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2015年7月,財政部出臺《關于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進一步加大對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傾斜力度。包括:一是調整和完善鼓勵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補貼政策,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采取貸款貼息、現金直補、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等方式,支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二是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機化扶持政策,引導農機生產企業研發和供給創新;同時,通過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和鼓勵開展大型農機金融租賃試點、創新農機信貸服務,鼓勵和滿足農機需求。三是加大財政金融機構對適度規模經營的支持力度。財政扶持資金向規模經營省份傾斜,并加大績效獎勵力度。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采取定向費用補貼,發揮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引導作用,推進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支持適度規模經營。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豐富和拓寬農業保險有效供給品種和范圍,加大對現代農業保險支持的力度,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有效提高適度規模經營的風險保障水平。
作為農業新業態的果酒產業,要抓住國家財政金融政策傾斜機遇,以發展農業新業態的思維方式,創新升級發展果酒產業!
(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2015中國果酒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研討會”上發言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