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旭明 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探索健康養殖之路
文|劉旭明 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在我國,大的企業或者養殖小區,基本可以做到干清糞,但哪怕他們百分百資源化利用了,我國仍然離健康養殖很遠。因為我們相當大的一部分畜禽水產是沒有注冊登記的養殖戶所飼養的。沒有登記,就幾乎沒人管。部分業者不受管理的結果,自然是其在藥物添加、廢棄物排放、產品質量要求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并最終轉化為成本優勢。大量低價產品充斥市場,我們肉眼又很難分辨其質量優劣也更不可能知道一塊肉生產出來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那么重視環保的農產品和質量更優農產品在市場上并沒有競爭力,就會迫使好的企業被迫向下看齊,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近幾年,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的環保逐步重視,也頒布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標準,但對小、散、差仍然束手無策。

單從養殖技術方面看,我國的健康養殖技術與國外相差并不大,部分技術甚至優于國外。但我們差的,不在技術的深度而在于推廣應用的廣度。
歐美國家,其環境、排放、疫病等標準全,管理嚴格,不存在整體性的濫用抗生素和廢棄物亂排濫放的情況。
我們的差距,主要在整體環境上,缺乏健康養殖的意識,包括從業者和消費者。雖然從2003年開始我們大力推廣健康養殖,但實現健康養殖帶來的成本增加,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我認為,要實現健康養殖,首先應該提升養殖業的規模化、企業化,甚至實現配額生產。實現了企業化,就有了責任的主體,起碼出問題了有地方追究。很多人對規模化有抵觸,認為大的養殖業自然排放的也多,但事實并非如此。排放的多少,并不在于養殖數量,而在于采用的工藝。我們曾經核算過,采用半疊層高床養殖的雞舍,3000只雞氨氣排放量要超過210萬只雞疊層籠養的排放量。
企業不怕競爭,但企業很怕比差的競爭。只有大家按同一個標準去生產、銷售,在一個公平的平臺上去競爭,業界才有發展健康養殖的動力。
其次,應該像管好人用抗生素一樣管好獸用抗生素。人用獸用嚴格分開。獸用抗生素實行專營,沒有醫師處方一律不得開藥。除治療用藥外,嚴格審查在飼料中添加的藥物。定期對售出抗生素處方進行統計核查,是否有違規濫用情況。對所有生產抗生素的藥渣等等,一概銷毀處理。對各種抗生素替代劑、免疫增強劑,納入獸藥管理,對虛假宣傳效果的,一概以制售假藥處理。
再次,要加強宣傳,扭轉消費者乃至管理者的錯誤觀念。污染物排放量與存欄量沒有直接關系,抗生素在養殖上不是絕對不能用的,用了抗生素的產品不是必然有殘留。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向消費者解釋,小時候吃過抗球蟲藥的雞長大了產下來的雞蛋真的沒有殘留。
(本文由本刊記者王雯慧根據作者在第22期“創新五方談”上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