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洪春 趙雅梅 侯素春
多發性扁平濕疣1例
邢洪春 趙雅梅 侯素春
臨床資料 患者,男,26歲。龜頭、冠狀溝、肛周、鼻腔、口腔黏膜及皮膚疣狀損害5個月。患者曾于2012年9~10月來診,當時診為“包皮龜頭炎”及“花斑癬”,經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逐漸發展至冠狀溝、肛周、鼻腔及口腔黏膜。患者有不潔性接觸史。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龜頭、冠狀溝、肛周、右側鼻孔處可見扁平或突起的疣狀皮膚損害,部分呈桑葚樣,灰白色,表面濕潤,粗糙,觸之質韌不易出血(圖1、2)。口腔黏膜、牙齦可見3~4處分幣大白斑,基底紅(圖3)。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均正常。真菌涂片鏡檢陰性。血清RPR陽性(滴度1∶32)、TPPA陽性、HIV陰性。診斷:多發性扁平濕疣。治療及預后:予以青霉素皮試陰性后肌注芐星青霉素240萬U,每周1次,共3次,第1次肌注前口服潑尼松20 mg。患者于治療后第1周、第2周復診,龜頭、冠狀溝、鼻腔內疣狀皮膚損害已基本消退,口腔黏膜斑均已消退(圖4~6)。

圖1 、2 龜頭、冠狀溝、右側鼻孔處可見扁平或突起的疣狀皮膚損害,部分呈桑葚樣,灰白色,表面濕潤,粗糙,觸之質韌不易出血圖3 口腔黏膜、牙齦可見3-4處分幣大白斑,基底紅

圖4 ~6 治療后龜頭、冠狀溝、鼻腔內疣狀皮膚損害已基本消退,口腔黏膜斑均已消退
討論 梅毒的病原微生物是蒼白螺旋體,為傳統的性傳播疾病,二期梅毒皮膚損害多種多樣,扁平濕疣多見于肛周、外生殖器的黏膜或皮膚黏膜交界處。1本例患者皮膚損害為龜頭、冠狀溝、鼻腔內多部位的疣狀皮膚損害,伴有口腔黏膜斑,較少見,易誤診,傳染性強。二期梅毒扁平濕疣應與尖銳濕疣相鑒別:尖銳濕疣皮膚損害部位雖然與扁平濕疣相似,但多表現為菜花樣、雞冠樣或乳頭瘤樣,觸之質軟宜出血,醋酸白實驗陽性,血清RPR和TPPA檢測多陰性。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13.
(收稿:2013-08-08 修回:2013-09-22)
深圳市第二中醫院皮膚科,51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