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芬,張新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濟寧272000)
目標教學法在急診??谱o士培養中的應用
張向芬,張新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濟寧272000)
目的探討目標教學法在急診??谱o士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60名急診護士進行為期3個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結果經過3個月的培訓,60名急診??谱o士理論與技能操作成績、核心能力均較培訓前明顯提高(P<0.05)。結論目標教學法有利于急診??谱o士掌握急診急救基本理論、專業知識、急救知識與技能,使他們的病情觀察能力、急救應變能力、協調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急診;??谱o士;目標教學法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不斷細化,急診醫療體系逐步完善,對急診護理專科的要求進一步提高[1]。??谱o士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實施??谱o士培訓、醫護綜合目標管理是臨床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吨袊o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2]中明確指出,在急診、急救等專科領域開展專業護士培訓,充分發揮急診??谱o士在臨床急救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不但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還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獨特的急救思維、較強的病情觀察能力及急救能力,能夠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為了提高我院急診護士的專業能力,根據國家要求,我院自2011年對急診科護士采用目標教學法進行培訓,結果如下。
我院對60名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并從事護理工作滿2年、從事急診護理工作滿3年的護士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
2.1成立目標教學法??谱o士培訓小組
培訓小組由護理部主任、護士長、院級培訓師、科級培訓師、帶教教師組成,負責目標教學法專科護士培訓方案的制訂、確定培訓效果評價指標、對急診護士進行理論和技能培訓、指導臨床實踐帶教,并對急診護士進行理論和技能考核。
2.2培訓計劃和目標
根據急診專科要求,制訂急診??谱o士培訓計劃和目標。(1)第一階段(第1個月):理論培訓。要求掌握急診醫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急診急救護理工作的內涵和流程,急診科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原則,急診常見危重癥患者的護理,急診創傷患者的急救護理,各種搶救設備、物品及藥品的管理,急診患者心理護理的要點和溝通技巧,急診突發事件的處理。(2)第二階段(第2個月):急救技能和專科技能培訓。根據護理技能操作技術評價標準,掌握基本生命支持(成人和兒童)、氣管插管術、心電監護術、除顫術、簡易呼吸器的應用、微量注射泵的應用、心電圖機的使用、心肺復蘇機的使用等操作技術。(3)第三階段(第3個月):在急診ICU、心電圖室、麻醉科、搶救室進行臨床實踐技能培訓,使急診??谱o士具備院前急救的處置與管理能力、常見急危重癥患者的急救處理能力,掌握和運用對危急重癥患者的急救護理技能,能按要求及時、準確、客觀地書寫危重護理記錄及各種搶救記錄,培養臨床應變及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并具有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組建師資隊伍
根據急診??谱o士培訓的目標,我們自行設計了急診專科護士知識和技能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詳細安排每節課授課內容及具體學時數。根據我院學科發展的現狀,采用醫護一體的團隊模式,確定承擔培訓任務的師資力量:理論培訓任務由具備10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中級以上職稱的醫護人員承擔;技能培訓任務由經專業培訓的指導教師承擔。同時,邀請中國創傷救治專家、高級生命支持專家進行基本包扎技術、PTC、ACLS/PALS培訓。
2.4根據培訓目標實施??谱o士培訓
醫院根據急診??谱o士的培養方案制訂急診專科護士培訓手冊,培訓人員根據培訓計劃預習講授內容,找出臨床工作中的問題,培訓負責人匯總問題后,提前一周交于授課教師。理論培訓授課教師主要采用PBL教學法進行課堂集中授課、課后答疑解惑;技能培訓主要采用操作演示、情境演練、操作練習等方式。例如:基本包扎固定術、PTC、ACLS/PALS等專項技能操作先由教師邊講解邊示教、學員回示,然后教師分析點評,再分小組練習,同時結合臨床病例進行模擬演練。臨床實踐技能主要采用跟班、導師制培訓方式,帶教教師根據急診??谱o士臨床實踐培訓要求,指導急診??谱o士獨立完成相應的護理操作。培訓結束后,由急診專科護士培訓小組組織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試,急救實踐培訓由帶教教師、護士長和臨床醫生進行評價。理論考核、技能考核和臨床實踐技能考核評價均為良好以上者發放院內急診??谱o士培訓合格證書,并享受特殊崗位津貼。
2.5評價方法
2.5.1專科知識掌握程度以理論考試形式測評,總分100分??碱}主要為急診急救知識,設置為單項選擇題(40分)、多項選擇題(10分)、填空題(10分)、簡答題(30分)、病案分析題(10分),總分70分為達標。兩次理論考試試題難度系數分別為0.64和0.61,難度系數較一致;區分度為0.32和0.36,能較好地反映學員的學習效果;試卷信度為0.7,能較好地反映學員的實際成績。在培訓前進行摸底考試、培訓后進行結業考試,主要用于評價護士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
2.5.2專科技能操作培訓后統一考核專業實踐技能,共有9項急診基本技能,每一項操作技能均為必考項目,由技能指導教師進行考核,急診??谱o士培訓小組人員予以監督,考核成績>90分為合格。PTC和ACLS/PALS分別由中國創傷救治專家和高級生命支持專家進行考核。
2.5.3實踐技能考核評價由帶教教師和護士長根據學員平時的實踐操作能力、搶救配合能力、護理文書書寫能力、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進行評價,考核評價>70分為合格。
2.5.4專科核心能力評價培訓前后分別發放核心能力評價問卷,由學員獨立填寫,當場回收。核心能力評價采用樊落[3]編制的“急診專科護士自評問卷”,該問卷主要包括專業實踐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問卷采用Likert 5級評分,“完全同意”為5分,“完全不同意”為1分,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66,效度為0.818。
2.6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琢=0.05。
3.1急診護士培訓前后各項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急診護士培訓前后各項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急診護士培訓前后各項考試成績比較(±s,分)
時間培訓前培訓后人數60 60 tP --理論考試64.38±3.89 90.49±2.92 -58.923 0.000操作考試70.23±2.56 94.38±1.38 -72.364 0.000實踐技能評價66.69±5.45 88.58±2.35 -30.826 0.000
3.2急診護士培訓前后核心能力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急診護士培訓前后核心能力得分比較(±s,分)

表2 急診護士培訓前后核心能力得分比較(±s,分)
4.1目標教學法豐富了急診??谱o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急診??谱o士的技能
本次對急診??谱o士的培訓采用醫護一體的團隊模式,結合臨床案例和護士在臨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注重急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了急診??谱o士的專業護理能力和專業操作技能,使??谱o士熟練掌握了各種搶救儀器的使用、維護,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能及時通知醫生并有效地配合醫生進行各種急危重患者的搶救,提高了急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保障了患者安全。
4.2目標教學法提高了急診??谱o士的臨床應對能力
目標教學法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層層分解、環環相扣的教學目標為主線的一種教學模式[4-5]。由于急診科具有應急性強、高風險、高強度、隨機性大、急危重癥患者多、各種搶救儀器設備多等特點,護士面對復雜的工作環境,有時會手忙腳亂,工作缺少條理性,不能把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有研究表明,實施目標教學法,使教與學雙方明確教學目標和計劃,可使帶教工作更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6]。我院通過PBL教學法、課前預習、課后答疑、操作演示、情境演練、操作練習等方式實施目標教學法,使護士具備了明確的培訓目標,能有計劃、有順序、有目的地去完成培訓任務,在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了臨床應對能力。
4.3目標教學法有利于發揮急診??谱o士的作用
目前,中華護理學會、各省護理學會對急診??谱o士的培訓正如期進行,但有限的培訓資源不能滿足各級醫院的需求,這就需要各級醫院根據衛計委對??谱o士培養的目標,結合本醫院實際情況來培養??谱o士,從而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近幾年,我院通過采用目標教學法對急診專科護士進行規范培訓,使得急診護士的核心能力和??谱o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患者投訴量逐年降低。同時,醫院選拔了部分急診專科護士承擔院內基本生命支持、基本包扎技術、PTC、ACLS的培訓任務,提高了全院醫護人員的急救能力,實現了自我價值。為了普及急診急救知識,急診科開展了進社區活動,為群眾講解心肺復蘇術、日常急救知識等,充分發揮了專科護士的作用,更好地適應了急診醫學的發展。
[1]楊勝琴,張蘭,李菁,等.分層管理模式在急診科護士培訓中的應用及體會[J].當代醫學,2009(36):1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關于印發《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的通知[S].衛醫發[2005]294號.
[3]樊落.急診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4]方慧麟.護理目標教學臨床實習指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5]周小青.目標教學法在手術室操作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9C):2579-2580.
[6]施春柳,王麗芳,李艷青,等.目標教學在PICU??谱o士培訓中的實踐[J].護理研究,2014(20):2541-2542.
G424.1
B
1671-1246(2015)20-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