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馮新瑋
(1.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100053;2.首都醫科大學,北京100069)
合作性學習模式在高職護生臨床實訓中的應用研究
楊洋1,馮新瑋2*
(1.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100053;2.首都醫科大學,北京100069)
目的探討合作性學習模式在高職護生臨床實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高職護生121人分為對照組(60人)和實驗組(61人),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實訓方法,實驗組采用合作性學習模式。通過操作考核成績和自行設計的問卷評價兩種學習模式的效果。結果實驗組的操作考核成績為(97.8±2.1)分,對照組的操作考核成績為(96.7±2.3)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作性學習模式與傳統實訓模式相比,有利于提高合作能力、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及增強學習效果,但在增強自信心、提高溝通能力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方面存在不足。結論合作性學習模式在高職護生臨床實訓中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推廣,但需要進一步探索在實訓課中實施合作性學習模式時應如何增強護生的自信心及溝通能力。
合作性學習;護生;臨床實訓
臨床實訓是高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前的最后一站,它作為連接理論授課與臨床實習的橋梁,是培養護生臨床技能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在實訓階段使學習效果最大化以適應臨床工作要求就成為目前護理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課題。合作性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導性小組教學形式,即學生一起在合作性環境中實現教學目標,它可以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別人的學習[1]。目前,該學習模式已經在各個領域開始應用并取得了較好效果[2-5],但是它在高職護生實訓階段的應用效果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合作性學習模式在高職護生臨床實訓中的應用效果并進行評價。
以我校2012級護理高職生60名和2013級護理高職生61名作為研究對象。將2012級護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實訓方法;將2013級護生作為實驗組,采用合作性學習模式。兩組護生均為國家高考統一招生,除在臨床實訓階段實施的教學模式不同外,其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數、教材使用方面均完全相同。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實訓前的理論考核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教學方法
2.1.1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實訓方法,即護生集中在一起,先由教師詳細講解操作細節并指導護生在操作中的正確要領,然后護生分組進行床邊操作并向教師回示,再由教師向該組護生指導點評該護生操作的優點及不足。
2.1.2實驗組采用合作性學習模式,主要體現在實訓前準備、實訓活動和實訓后總結3個階段。
(1)實訓前準備:①將護生分組,每組6~8人,并推選一位組長。②由培訓教師向小組成員講解合作學習理論的內涵及合作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明確教學目標,提高護生對合作學習理論的認識,做好合作學習的準備。③實訓課前,教師分發操作評分標準給每個小組,由組長組織組員共同討論操作評分標準的制訂目的、理論依據,根據討論結果制訂小組訓練計劃和訓練方案。
(2)實訓活動:①實訓課開始時,教師詳細講解操作細節及注意事項,之后各小組護生分小組到床邊操作。②一名組員操作時,組內的其他成員根據操作標準及評分方法認真核對,并將該護生操作中的錯誤及不規范處加以記錄,向教師回示后,由教師點評,糾正錯誤,幫助護生提高操作技能,并共同對操作程序和操作細節進行探討,保證護生的動作符合操作原則。要求護生相互討論、指導和糾錯,遇到困難和有意見分歧時求助于教師,在達到本次授課目標的同時逐步提高協作能力。③最后,由各組組長總結本次收獲,向全體護生介紹本小組的操作方法與收獲,各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
(3)實訓后總結:各小組成員共同總結,主要依據為課堂上小組成員的表現,重點寫出操作的注意事項,組內成員之間共同分享。
2.2效果評價
2.2.1操作考核成績課程結束后,對兩組護生均按照操作考核標準逐個進行操作考試。為便于兩組護生之間進行比較,均考核臨床最常見的操作。操作考核標準為學院教研室經過多輪研討修訂而成,以百分制計分。
2.2.2自制測評問卷問卷由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并經專家修改形成,用于調查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生對實訓階段學習模式的認可程度,內容主要涉及自信心、合作能力、學習效果及學習主動性等內容。采用Likert 5級評分,非常同意計5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分值越高代表學生越認可本組所用的學習模式。該問卷的內容效度為0.93,內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0。利用此問卷對兩組護生進行無記名調查,共發出問卷121份,回收有效問卷12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s)進行統計學描述,兩組之間的比較如果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1兩組護生操作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P例數61 60 --成績97.8±2.1 96.7±2.3 2.75 0.006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操作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2兩組護生對學習模式的評價得分(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對學習模式的評價得分(±s,分)

表2 兩組護生對學習模式的評價得分(±s,分)
項目提高合作能力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增強自信心提高溝通能力實驗組4.41±0.98 4.10±0.74 3.83±1.57 3.78±0.73 3.69±0.63 3.62±1.12 3.06±0.64 2.76±0.59對照組3.98±0.57 3.68±0.92 3.35±0.69 3.33±0.71 3.30±0.82 3.46±0.26 3.29±0.52 2.91±0.48 t P 2.94 2.77 2.17 3.44 2.94 1.08 1.04 1.53 0.003 0.006 0.031 0.000 0.003 0.283 0.302 0.128
4.1合作性學習模式的優點
合作性學習是在合作性環境中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此種教學法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現在已經成為主要的幾種學習方式之一。一些研究顯示,此方法在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創造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環境、提高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等方面實效顯著[6-7]。有一些學者認為,合作性學習模式的特征和優勢適用于護理專業臨床技能的教學,一些研究也對此種學習模式做出了肯定[8-11]。在合作性學習模式中,組內成員相互學習、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將單獨學習轉變為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討論和自檢,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以求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這種模式使護生產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因此受到護生歡迎。
4.2合作性學習模式在臨床實訓課中的應用
臨床實訓作為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前的最后一站,是護生走向臨床工作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進行臨床實訓的目的就是要將學習效果最優化,做好課堂與臨床的銜接。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護生的想法,對實訓工作進行適當調整,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實訓應有的作用。本研究顯示,實驗組護生在臨床實訓中的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兩組護生在對各自實訓方法的評價上,實驗組護生在提高合作能力、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及增強學習效果這5個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傳統的實訓方法采取“師帶徒”的模式,以教師講解、護生模擬為主,護生存在依賴性,缺乏參與意識,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而在實訓中實施合作性學習模式,小組可以合理分工、相互支持、相互協作,為了完成學習目標,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培養了團隊的協作精神、增強了集體榮譽感。本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臨床實訓階段,運用合作性學習模式的效果好,并且受到護生歡迎,值得在實訓課中推廣。
但研究結果同時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增強自信心、提高溝通能力3個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且兩組在增強自信心和提高溝通能力方面的得分均較低。對實驗組護生而言,自信心不足可能與在小組學習時需要小組成員共同指出操作護生的不足有關;溝通能力不高可能與和病人交流時有其他護生觀摩,進而影響和病人的交流有關。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實訓方法,得分最低的也是這兩方面。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協會已將溝通能力定為護理專業教育的核心能力之一,護生在進入臨床后需要靈活應用溝通知識。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護生自信心的建立,并鼓勵護生將一些溝通技巧應用于實訓過程中。有研究顯示,臨床實訓階段護生的溝通存在一些問題[12],也有學者已經開始研究在實訓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13-14],還有研究探討了多門課程如何在實訓中加強內在聯系[15]。這些均提示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探索在實訓課中實施合作性學習時應如何提高護生的自信心及創建有利的溝通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在高職護生臨床實訓中實施合作性學習模式,提高了護生的操作考核成績,有利于提高護生的合作能力、增強評判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及增強學習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在增強自信心、提高溝通能力方面不盡如人意。這提示我們在今后的護理臨床實訓中,可以推廣合作性學習模式,但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合作性學習中如何提高護生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這也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王肇俊.合作性學習模式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4):1013.
[2]劉云,常宗霞,楊桂華,等.合作性學習案例對護理專業學生解決問題與決策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3):197-200.
[3]曹爽,朱紅,李益飛,等.合作性學習在網絡化護理技能考核中的應用[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4):392-394.
[4]劉玉.合作性學習在提高護生綜合能力方面的探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2):146-147.
[5]趙坤,蔡偉萍,李俊鳳,等.合作性學習模式在CCU護理帶教中的實效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3):285-286.
[6]Tucker K,Wakefield A,Boggis C,et al.Learning together:Clinical skills teaching for medical and nursing students[J].Med Educ,2003,37(7):630-637.
[7]趙敏娜.美國高校三種典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電子教育,2005(2):11-15.
[8]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9]鄧嵐,張蓉,張英,等.合作性學習在基礎護理技能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1):111-113.
[10]劉紅娟,薛梅,王文紅.合作性學習模式在高職護生臨床護理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3,21(5):386-388.
[11]郭明賢,李煩繁,崔艷,等.合作性學習模式在“健康評估”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7):643-644.
[12]朱瑞杰,朱會珍,甘自立,等.治療性溝通在護理領域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研究,2014,28(7C):2575-2576.
[13]陶莉.基于行動導向的溝通實訓課程教學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3):105-106.
[14]李雪花,楊春芳.在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護生護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醫學信息,2014,27(5):2.
[15]馬國平,牟英君,張艷,等.護理學專業課程實訓項目整合設計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3):377-378.
(*通訊作者:馮新瑋)
G526.5
B
1671-1246(2015)20-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