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揚明
當前的觀摩課,不管是名師,還是一般教師,大多選擇文學性強的課文為研討對象,而實用文很少被人問津。在小學,實用文課文占很大一部分。在實用文教學中存在幾個共性問題。
格式化。所謂的格式化,實質是“教什么”的問題。問題的表象是把實用文當作文學作品來教抑或當作常識文來教。如教《蝙蝠與雷達》,教的是雷達的秘密;教《鯨》,就是研究鯨的生活習性或研究說明方法……或者教師一味地把實用文的知識、表達方法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讓他們去背、去記,后果是學生消化不良、因噎廢食,從而影響學生對實用文的學習興趣。
概念化。所謂的概念化,實質是“怎么教”的問題。一提到實用文,首先會想到說明文。說明文,我們喜歡提說明方法,然后概念化地講解,諸如什么叫舉例子,什么叫下定義……這樣的概念即使記住了,也不一定能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文體中去。單講解枯燥的概念知識,缺乏必要的讀與寫,會從本質上剝奪學生的權利,限制學生的思維。
應試化。應試化,實質是“教得如何”的問題。在公務員的“申論”考試中,先為應試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實際問題的文字材料(實用文文本),再要求考生仔細閱讀這些材料,提出解決此問題的實際方案,最后再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較詳細的闡述和論證。受這影響,有人認為,實用文教學,主要是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因此,教師的目光瞄準實用文的考試,把教學內容當作考試內容,窄化了實用文的教學價值。
“表達本位”視野下的實用文教學,關注文體的特征,依文而教。如,可以講授“基本說明方法”“區分觀點與材料”;也可以在培養科學精神、發展思維能力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獲取信息,并“區分事實和觀點”,篩選信息,依托文本探究論證信息的邏輯框架等,讓學生思考并付諸實踐。在審視之余,筆者以為實用文閱讀教學首先要把握三個觀念。
1.注重文體意識。說明文、議論文(演講稿)、書信等都屬于實用文的范疇。它與詩歌、小說等文體特點有明顯區別。我們在教學中對實用文文體的特點把握要準,尤其是在言語層面:嚴謹莊重、恰當準確、樸實得體、簡明生動。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鯨》一文中“……后肢完全退化了”“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中的“完全”和“主要”這兩個詞,體現作者用詞的準確。再如,《蝙蝠和雷達》中的“反復試驗”中的“反復”一詞突出科學的嚴謹,體現科學家求真的精神。詞語的精準,是實用文體最明顯的一個表達特征。
注重文體,有利于引導學生閱讀。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鯨》和《松鼠》兩篇課文在表達方式上存在不同。《鯨》最大的特點在于,一個自然段一個中心,很清晰,其言語表達并非優美,更看不出作者對鯨的情感。而《松鼠》,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大量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關注了文體,就有助于讓學生體會說明文在表達方式上的多樣性。另外,這里還隱藏著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告訴我們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不同的選擇。比如,想精確地知道某種動物的習性,就去看科普性的說明文,如《百科全書》;如果想輕松地了解一類動物的一般性特點,就可以選擇《昆蟲記》,因為這種文藝性的說明文讀過之后,雖然不能對某動物的特征科學解析,但很有趣味,也更容易加深對動物的情感。
2.關注“語用”實踐。“語用”反映出語文學科的本質。實用文教學中,如何既能體現學科本質,又能體現文體類特點呢?首先,從文字運用的整體結構上看,說明文,一般來說段落清晰,如,《蟋蟀的住宅》從住宅的特點和建造住宅兩個層面來表達;議論文邏輯清楚,如《為人民服務》的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圍繞“為人民服務”總說,第二、三句具體說,第四句舉例說,第五句說這樣做的好處,環環緊扣,非常嚴密。科普類說明文較多采用比喻、擬人的寫法,語言科學、準確、鮮明,在教學時就可引導學生體會用詞造句的精妙……其次,從文本構思來看,蘇教版說理文《滴水穿石的啟示》引用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事例,闡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學與問》在敘述哥白尼的事例后,用了整整一個段落加以深度闡釋:從“學會發現問題”到“隨時請教別人”,最后點明“能者為師”的道理。需要強調的是,關注“語用”,并非只是讓學生練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文本在表達方面的奧秘。
3.滲透閱讀策略。閱讀策略,即閱讀中為了達成目標而使用的方法或技巧。實用文的閱讀是有規律的,如說理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教會學生“看別人如何說理”“如何以理服人”,從中揣摩具體的說理方法和內隱的表達規律。科普文,教會學生讀懂科普文說明的事物特點或介紹的科學知識后,借助說明方法,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列圖表。
在把握以上三個觀念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有情有趣地把握實用文的“理”呢?筆者多年實踐,提倡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1.以文學文——在行動中習得。“表達本位”理念下的實用文教學,非常注重用學生自己的作品來驗證選文中的閱讀所得。讓學生“寫中學”或“做中學”。目的兩個,一是培育學生的表達力,二是培育學生的思考力和閱讀力。
以文學文,前“文”指學生讀選文后寫出的自己的文章,后“文”是指教材中的選文,是學生“表達”的對象。如何以文學文呢?重在策劃言語實踐活動,我們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例。首先,要弄明白這樣的議論文應教些什么。筆者以為,培養學生如何說明事理的方法,才是這篇選文的核心價值。要呈現這一核心價值,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以《工夫不負有心人》為題,選擇文中的一個事例,來說明標題道理;二是仿照《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種以文學文的方式,實際上是考察學生的閱讀力。當學生把自己的習作帶入課堂后,再引導學生對照選文,在閱讀發現中對比,在對比中發現。這需要一定的閱讀能力。
有些說明文完全可以以說明文的形式再訓練,《莫高窟》這篇課文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實用文。布置學生課外搜集莫高窟的壁畫、飛天圖等,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課上,學生邊讀課文,邊給充滿藝術美的圖片配上說明文字,相當于繪本作業。endprint
還可以列表格的辦法來處理課文的信息,培養學生非連續文本表達的能力。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秦兵馬俑》、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新型玻璃》、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太陽》,可以引導學生列出表格,以表格的形式介紹出課文所介紹的事物的類型、特征,同時配上自己理解的文字加以說明。
2.知識童話——在短文中懂得。怎樣讀,怎樣寫,首先是知識,但在葉圣陶看來,知識是隨著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隨著“選文”練的。“表達本位”理念下的實用文教學,提倡策劃多種語體的對比活動。因為不同的說明言語,表達的效果不同。運用知識短文,進行對比分析,以體會知識童話的表達特點與語言特色是一種好辦法。什么是知識短文?比如,《松鼠》這一篇課文屬于知識童話(以文學的手法來表現),其教學價值為“科學與藝術”,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松鼠”的描述就屬于一種知識短文(以科學嚴謹的言語表現)。在教學《松鼠》時,可以出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松鼠”的描述,讓學生對比分析,試看課文的語言生動在哪,好在哪,從而體會不同性質的說明文有不同的表達形式。
3.讀者意識——在對話中悟得。吳忠豪教授在《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指出:“如關于旅游,若寫給父母看,就要以匯報為目的;寫給兄弟看,主要以介紹為目的;寫給游客看,則要以愉悅為目的了。對象不同,目的不同,表達方式自然會不一樣了。”既然實用文注重的是生活實際,傳達一種信息或一種道理,那么讀者意識就得引起足夠重視。實用文可編成有趣的生活情境進行言語訓練,生成一個個應用寫作的話題。如,《趙州橋》,可站在設計師李春的角度,向他的工匠寫一份說明書;也可站在導游的角度向外國建筑師介紹。這樣,讀者不同,介紹的文字就不一樣。教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依據課文的材料,根據不同的交流需要,進行書面交際活動。
4.資源整合——在對比中學得。對比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容易在對比中建構表達能力。下面以《松鼠》為例談對比賞讀。
橫向對比。布封的描述: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的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描述:狹義的松鼠體形細長,長17~26厘米,尾長15~21厘米,體重300~400千克。毛色有灰色型和藍灰色型。白天活動,清晨最為活躍,善于在樹上攀爬和跳躍,行動敏捷……
布封寫的“松鼠”以準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敘述有很大不同。教學中可以從表達形式的角度來對比賞讀:布封筆下的“松鼠”面容“清秀”,加上“閃閃發光”的眼睛,非常惹人喜愛。特別是在寫尾巴時,更加細致生動,先寫其形狀,把它比作“帽纓”,給人以聯想和美感,表現出松鼠尾巴的美麗。再寫具體功能,能“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表現出了松鼠形體的奇特之處。而《中國大百科全書》,只是介紹松鼠的有關知識,全面、客觀、準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縱向對比。從表達的內容和方法來看,教《松鼠》一課還可以和《鯨》作比較,《鯨》側重于介紹鯨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而《松鼠》側重于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鯨》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上來看,《鯨》的語言精練平實,而《松鼠》的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