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結核病控制中心 廣東廣州510630)
中央轉移支付是中央政府為解決財政收支失衡,無償向地方政府轉移財政資金的活動。中央轉移支付根據資金使用用途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一般性轉移支付沒有具體用途,由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統籌安排使用,專項轉移支付是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資金需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
未實施新預算法之前,中央專項轉移支付下達的時間沒有明確期限限制,中央財政部門下達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時,必須逐級撥付,才能到達用款單位,在這轉撥過程中,就容易發生滯留的問題,影響工作開展和財務核算。由于項目任務數延遲下發、實施方案制訂時間較長、資金逐級轉撥程序冗繁等原因,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下達往往耗時過長。
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未針對不同類別的中央專項資金設計相應的具體績效評價指標,下一年度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分配未與當年度資金使用績效相掛鉤,導致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不利于中央政策目標的實現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中央專項轉移支付預算主要由業務部門完成,由于財務人員未參與預算編制,因此未能對中央轉移支付項目的預算有全面的認識進而會影響項目資金使用。另一方面,編制預算時主要從業務工作開展角度編制預算,過于理想化,未能充分考慮到預算執行過程中資金使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從而影響項目資金使用規范和進度。
中央專項轉移支付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資金使用不規范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擠占、挪用、轉移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部分單位把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挪作單位公用開支,或者挪用發放單位職工獎金。在中央專項轉移支付執行過程中虛構招投標文件、購買合同、培訓通知等,以設備費、材料費、培訓費等名義轉移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至其他與項目無關的公司,作為該公司收入入賬,再從該公司支出,或直接套取現金。2.佐證資料不齊全,大額使用現金的現象。某單位把中央轉移支付污水處理項目80萬元工程款以現金支付建筑公司負責人。部分單位對大額培訓費、材料費采用現金支付,且支出培訓費未附培訓通知和培訓人員簽到冊。3.未按照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明細預算科目來使用項目資金,預算科目之間的資金調劑過于隨意。4.部分補助的發放標準超過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規定的標準,存在二次分配的現象。以中央補助結核病防治專項資金為例,醫生按照治療不同癥狀結核病人取得標準不同的病人管理費,部分項目單位不管醫生治療何種癥狀的病人都按統一金額發放,與預算不符。部分單位把應給醫生的病人管理費轉移給單位或者醫生的科室再進行二次分配,未按照“誰治療、誰受益”的原則發放給醫生。
新預算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應當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預算后九十日內正式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后,應當在三十日內正式下達到本行政區域縣級以上各級政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預算安排對下級政府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應當分別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預算后的三十日和六十日內正式下達。”這就明確了中央專項轉移支付下達的確切時間,各業務主管部門應積極關注上級下達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情況,擬訂項目工作方案和任務,主動協調各地財政部門盡快下達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加快資金撥付進度。
新預算法首次把績效的理念納入預算編制基本原則,強調預算編制需參考上年度績效評價結果。在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時,應根據資金具體用途來設計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在專項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設計中,主要包括專項資金的專款專用程度、專項資金使用的社會效益和專項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三個方面,針對不同的專項資金使用以項目為依托設計相應的具體指標,并對三類指標給予不同的權重進行綜合評價。在分配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時,首先評估和考核其以前年度的使用績效,如果某地區以前年度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績效高,在今后撥款中可增加適當資金金額作為激勵。
新預算法提出了績效管理,按照專項資金的效益來分配專項資金,這對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科學合理編制預算,在使用時嚴格按照預算進行,才能提高資金的績效。以往編制預算時,時間緊任務重,單位缺乏動力對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預算編制進行調查論證,且很難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往往由業務部門在一周內獨立進行編制,這使得預算編制缺乏科學合理性,為預算執行出了難題。為了解決預算編制理想化與預算執行可操作性的矛盾,必須提高預算編制科學性,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要緊密配合,群策群力,按照預算編制科學化和精細化要求,規范預算編制,細化各項支出,保證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能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預算執行是涉及整個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業務活動,單位領導應加倍重視預算執行工作,認識到預算執行工作是對預算編制的規范、約束和考評,動員全部項目人員參與到預算執行管理的工作中來,在工作中明確責任,建立問責機制。而預算執行的管理是一個業務性、技術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工作,要求相關人員加強學習,提升專業素質,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在單位內營造溝通協調的良好氣氛。
建立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對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從分配過程、使用過程及專項轉移支付的績效進行跟蹤評價,包括法律監督、制度監督、人大和政協監督以及社會輿論監督,新預算法特別強調加強人大預算監督功能,加強人大預算修正權,能對政府內部形成有力的制衡機制。從中央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實施方來說,財務和監管部門也要實行全過程監督運行機制,有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監督,事前嚴把預算編制關,事中嚴把經費支出關,事后嚴把經費績效關,防止發生違法違紀問題。另外,建立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問責制,根據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績效評價結果,對專項資金是否專款專用以及專項資金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等做出科學合理的界定,對沒有按照專項資金規定用途使用資金,或者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相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罰,將專項資金使用的績效考評作為政府官員晉升的考核因素,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將專項資金用于規定用途并提高使用的效率。
通過督導檢查實施中央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的基層單位發現,許多基層單位財政投入不足,收支缺口較大,單位基本運轉資金有限,部分單位甚至連職工的工資都無法保證,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基層單位很難招聘到具備中央轉移支付項目實施管理能力的業務和財務人員。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基層單位有條件開展中央轉移支付項目,更難保證項目資金使用的合規合理性。財政和人力部門應加大對基層單位的財政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在基層單位正常運轉和職工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招聘合適的能管理中央轉移支付項目的業務和財務人員,不斷增強基層單位的業務能力和服務能力,以保障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順利開展,提高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績效。
近年來,隨著政府收支改革政策的實施和新一輪會計制度的修訂,事業單位財務工作不斷改革創新。2012年至今國家陸續出臺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2014修訂)等財政法規。一系列財政法規的出臺對事業單位財務人員來說是新的挑戰。事業單位財務部門要組織財務人員學習新的財政法規,并勇于實踐,讓每一位財務人員明白預算不僅是數據更是政策,形成濃厚的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開展多形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宣傳活動,同時組織學習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方案,加強和規范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提高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率,支持和促進項目的開展,進一步加強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建設,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中央轉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調控地方政府行為的重要工具,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宏觀調控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新預算法環境下,通過解決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管理中的問題,加強專項資金管理,使得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發揮更好的效用,使國家經濟發展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