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成
(中共紅河州委黨校 社會建設與公共管理教研室,云南 蒙自 661100)
人口較少民族整族幫扶研究
——基于莽人整族幫扶的個案研究
李 成
(中共紅河州委黨校 社會建設與公共管理教研室,云南 蒙自 661100)
特有少數民族屬于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發展受自然、歷史、社會等諸多因素限制,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產業發展慢,群眾增收困難,社會事業總體滯后,社會發育程度低,發展差距較大,整族貧困程度極深。本文以筆者實地對莽人聚居區幫扶的考察,認為非內動力主導因素下的整族幫扶模式,必須變“輸血式”為“造血式”,走“扶貧—扶智—扶志”道路,需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幫扶意義,鞏固幫扶的效果。
莽人;整族幫扶;非內動力;扶貧;扶智;扶志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改善和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力促進和努力實現各民族的共同富裕、繁榮,是我國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務。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為此,國家先后出臺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6-2010年)》《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兩個五年規劃,將扶持范圍擴大至全國總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民族。通過2006年至2010年的集中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175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全部實現了“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即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有學校、有衛生室(所)、有安全的人畜飲用水、有安居房、有穩定解決溫飽的基本農田地,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純收入、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國家扶貧開發綱要和“兩基”攻堅計劃提出的要求),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產業發展初見成效,群眾生產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
但是,同時人們也看到,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多方面原因,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發展底子薄、起點低,雖然經過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的集中扶持,但與全國、全省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依然較低,基礎設施建設仍較薄弱,產業發展偏慢,群眾增收較為困難,社會事業總體滯后,發展差距較大,仍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因此,繼續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實現脫貧發展,具有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特殊重要意義。
1.1莽人基本情況
莽人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族群,他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水河鎮中越邊境線我方一側原始森林中,2009年莽人才歸族為布朗族。莽人自稱“莽”,傣族稱其“岔滿”,越南人又稱“芒地奪”,還有“阿比”“猛嘎”“巴格然”等他稱,意為高山上的人,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一個群體,2009年5月歸族為布朗族。之前莽人一直生活在中越邊境的莽莽原始森林中,由于弱小而備受歧視,與鄰近的其他民族交往較少。莽人曾經散居于雷公打牛、落鄔、平和上、平和中、平和下、河頭、管木、納西、邊界、龍樹、草果坪、南科等十二個小居住點,當時小的村落只有五六戶,大的村落也不過十來戶,他們過著巖洞當房住,野果當飯吃,樹皮當衣穿的流動性的原始采集、狩獵農耕生活。雖然已進入鐵器時代,但由于多數人家買不起鐵器,仍使用木鋤、木棍作為生產工具,使用竹筒、芭蕉葉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具。一年當中有三四個月的時間缺糧,有的長達半年之久沒有糧食吃。饑餓期間,他們便進入深山老林中采集野菜、野果生食。有時全家搬到采集地去,搭起窩棚,邊采邊食,過著流動性的采集生活。
2008年,國家出臺了對莽人、克木人的綜合扶貧規劃,在莽人聚居地分別修建了牛場坪村、平和村和龍鳳村。原雷公打牛寨的莽人搬遷到了現牛場坪村,原平和中、下寨的莽人搬遷到了平和村,原南科寨的莽人搬遷到了龍鳳村,共有3個村民小組145戶741人。給他們發放耕牛和生產生活用具。從此,莽人走出深山老林,定居定耕,開始了新的生活。在莽人的整族幫扶中,國家先后投入了8 984.78萬元資金,平均每個莽人群眾身上就投入達10余萬元的幫扶資金,幫助他們建設房屋、道路、校舍、公共浴室、公廁等生產生活設施,使莽人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由于社會歷史原因,加之生活在原戰區的影響,致使莽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社會發育程度較低,他們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原始共有思想和生活習俗普遍存在,導致莽人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極深。
1.2莽人整族幫扶基本情況
1.2.1基礎設施建設
莽人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的重要手段,是解決溫飽和穩定解決溫飽的基本條件,是加快莽人地區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步伐,提高莽人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保障。
第一,通達工程。為解決莽人出行難,生產勞作及運輸條件極為不便的問題,緩解莽人地區發展的瓶頸制約,先后完成了通建制村公路2條105公里、通自然村公路3條30公里,修建了一條長達14公里的村村連接公路,通建制村公路由砂石路變成了彈石路。如今,一條條公路穿梭在莽人山區的崇山峻嶺間,實現了3個莽人居住村全部通公路的目標,形成了較為便捷的交通網絡,為莽人群眾架起了致富路。
第二,水利建設。通過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家家戶戶架通了自來水,解決了1 257人、325頭大牲畜的吃水困難問題;建成了3條農田灌溉溝渠,使周邊4個村981人同時受益,并且新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積3 400畝,水利工程的實施惠及了周邊群眾。
第三,通電工程。采用電網延伸、完善農村電網的配套方式,架設牛場坪安置點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2公里及水龍巖安置點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4公里,完成了一戶一表的建設,結束了莽人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
第四,安居工程。昔日莽人村的房屋凌亂,道路泥濘,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晝明夜暗,毫無生機。4個莽人村中有1個村(雷公打牛村)三面與越南接壤,中方一側則是懸崖,進出該村都要繞經越方國土,而且該村有地質隱患,無法修建公路到村,必須整體搬遷;另2個村居住在陡峭的懸崖上,生活環境惡劣,也須易地脫貧;1個與苗族、彝族雜居的莽人村雖然不需搬遷,但一直居住在非常簡易的杈杈房中。根據以上實際情況,項目規劃了雷公打牛村整村易地搬遷至田房上寨附近牛場坪安置點;坪河中、下寨村合并搬遷至水龍巖安置點;龍鳳村就地改造建設,由于村內有31戶苗族和9戶彝族與莽人雜居,同樣十分貧困,考慮到政策的平等和今后的團結與和諧,將苗族和彝族共40戶一并納入改造。共在莽人聚居區建蓋安居房168幢(其中莽人126戶,苗族31戶,彝族9戶),戶均建筑面積122.4平方米,統一配備了木床、被褥、炊具、電視機等生活用品,莽人群眾住房由幫扶前用木板隨意搭建的“蘑菇房”變成了磚混結構的“小洋樓”,居住條件得到徹底改善。同時,村莊得到了綠化,排水系統、衛生公測、公共浴室、道路硬化、牲畜圈舍等附屬設施也建成,規范了垃圾處理點,使村莊變亮、變美了。
第五,基本農田建設工程。為解決莽人糧食自給的問題,必須在搬遷點附近改造農田地。按照保水、保土、保肥的要求,實施坡地改臺地和中低產田改造1 350畝(1畝=666.7平方米),實有耕地面積1 169畝,人均耕地面積1.4畝,其中:水田543畝,人均水田0.63畝。部分田地是由附近的哈尼族等兄弟民族幫助開墾的,并由縣鄉技術人員教授莽人群眾種植、養殖技術,逐步改變他們游耕的習俗。
第六,生態建設工程。莽人地區山勢陡峭,生態環境脆弱,工作組結合莽人的居住環境和習慣,選擇了50戶農戶作為沼氣池示范戶,并進行三配套(沼氣、廁所、圈舍)建設,減少了村民對薪柴的依賴,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農村能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1.2.2扶貧開發
第一,科技扶貧。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訓莽人學習種植雜交水稻旱育稀植、玉米寬窄行條栽、草果高產栽培和烘烤、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舉辦生產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訓,教會莽人合理安排生產、生活計劃,養成生產有安排,生活有計劃、有規律的習慣;組織莽人代表外出參觀學習,體驗發達地區農村發展的成果,逐步轉變其思想觀念。2008年以來,先后舉辦農技培訓60余期3 500余人次,通過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傳授等方式,加大了技術技能培訓力度,使莽人群眾基本掌握了蔬菜種植、生豬飼養等農村實用技術,戶均菜園種植面積達到0.5畝,蔬菜已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部分群眾甚至從過去只能從事簡單勞動提高到能從事科技種養、建筑施工等一些相對比較復雜的勞動,切實增強其增收致富的能力。
第二,溫飽工程。通過建立示范,在莽人村推廣了兩雜面積6 919畝,其中雜交水稻3 066畝、雜交玉米1 932畝。扶持莽人發展生豬養殖,通過廄舍改造、示范戶帶動,教其學會科學養豬。每年扶持飼養378頭,戶均3頭,三年共扶持1 134頭,達到戶均9頭。2013年,莽人村實現生豬存欄385頭、出欄660頭,家禽存籠2 600羽、出籠6 780羽,人均年肉食品供應量32.61公斤。
第三,產業扶貧。充分發揮莽人地區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依靠科技力量,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培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化進程。因地制宜選擇發展項目,做到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
第四,發展種植業。通過建立示范,在莽人村發展規范化茶葉地2 043畝,種植茶葉。2008年建成示范園800畝,2009年完成800畝,2010年完成443畝。通過荒山育林,在適宜區發展林業經濟作物,種植草果1 362畝,種植靈香草3 968畝。其中,荒山造林新植草果1 105畝,原有草果園改造257畝。發展用材林,種植杉木2 017畝,甘蔗692.6畝,實現了杉木、茶葉、甘蔗種植“零”的突破,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1.2.3社會事業建設
第一,教育工程。幫扶前莽人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達75.6%。自2008年實施幫扶以來,在莽人地區加大了義務教育政策宣傳力度,不斷改善教育設施。在水龍巖安置點和上田房安置點各新建一所磚混結構的小學;擴建南科村委會中心校,新建磚混結構一幢面積460平方米教學綜合樓。目前,莽人群眾具有初中學歷的有26名、高中(中專)學歷的有13名,受教育程度較過去有了較大提高。
第二,衛生工程。新建2個村衛生室,每個建筑面積80平方米,磚混結構,共160平方米;每個衛生室各配備男、女各1名村醫,醫生從莽人村或附近村挑選,培訓合格,持證上崗,解決了莽人群眾和附近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在兩個新搬遷安置點新建衛生公廁各1個,磚瓦結構,每個面積56平方米,共112平方米,滿足了村民日常生活需要,減少糞便隨地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改變了群眾的衛生習慣。
第三,文化、廣電工程。在莽人安置點新建文化室4個,并配套設施、室外活動場地、公廁,確保莽人村群眾和村委會文化活動的開展、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同時為搬遷后的三個莽人村寨每戶配套,共配套126戶的直播衛星接收器和普通電視機,確保莽人每戶都能收看到20套清晰的電視節目。
第四,整村推進工程。2009年6月已完成了建設任務,按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莽人4個村寨實施整村推進,并安排專項資金重點從教育、培訓和產業發展三個方面對莽人進行扶持。同時對村莊進行綠化,建設排水系統、道路硬化等附屬設施。
1.2.4社會保障
莽人貧困程度深,采用社會保障措施既可減少其生活壓力,增加自身積累,降低貧困程度,又可促進莽人參與扶貧項目建設的積極性。政府把莽人群眾全部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邊民補貼范疇,2008年以來累計向莽人群眾發放低保386余萬元、邊民補貼107余萬元。每年幫助莽人群眾繳納新農合個人統籌資款60元,使莽人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看病就醫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減少了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還給莽人學生發放生活補助金和獎學金。
1.3莽人整族幫扶前后對比分析
1.3.1經濟效益方面的對比分析
幫扶前,莽人主要生活在原始森林附近,他們是從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發展階段的大跨越式使莽人的思想觀念很難追上時代的步伐,原始共有思想依然殘留,原始共有制度依然是莽人地區普遍實行的制度,這種原始思想觀念和制度制約了莽人經濟的發展。加之,交通基礎設施落后,自然環境的限制,落后而粗放式的農耕方式,刀耕火種的生產勞作,使莽人發展經濟、脫貧致富難以實施。據調查,2001年莽人雖有耕地986畝,人均1.44畝,但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效率低下的勞動力,致使農作物產量極低,人均有糧只有196.5公斤,人均經濟收入282元,每個勞動力全年只干150~170天農活,其余時間都在家里閑散或到森林里采集狩獵,對所播種下去的作物很少管理,任其自由生長。全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處于糧食不夠吃,等待政府發放口糧的狀態,到2007年,莽人群眾經濟總收入只有82.2萬元,人均純收入只有489元,人均有糧244公斤。由此可見,幫扶前的莽人基本不存在經濟發展的意識,原始平均主義的制約、商品經濟意識的低下,導致莽人經濟深度貧困,脫貧致富難。
2008年,隨著國家對莽人幫扶項目的實施,莽人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下是2012年三個莽人聚居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莽人的經濟社會在幫扶后得到了很大發展,人均有糧是2001年的5~6倍,人均經濟收入更是前所未有的大翻翻,除了糧食作物的種植外,莽人還在政府和鄰近其他民族的幫扶下種起了經濟作物,并且已經有意識地把滿足基本生存外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帶去市場出售,再把出售得到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一部分購買生產工具和種苗用于生產勞作,擴大創收途徑,增加經濟收入,這對于莽人群眾的增收致富來講是很重要的,說明他們開始有了經濟上的自覺意識,而且政府在幫扶過程中有意識地在思想開明、肯勤勞吃苦的年輕人當中樹立“明白人”“帶頭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1.3.2社會效益方面的對比分析
社會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社會上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幫扶前,莽人人口數量少,社會發育程度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達75.6%,讀完一二年級后基本輟學在家,由于居住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外界很難進入,也常遭其他民族的歧視,所以莽人基本不與其他民族往來。婚姻方面主要盛行族內婚,雖以一夫一妻制為主,但是曾經也實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其他形式婚姻。據調查,在搬遷前的20世紀中期坪河中寨就有姑表婚、姊妹婚、非等輩婚和一夫多妻等婚姻形式,婦女社會地位不高,而且由于原始生育觀念和醫療條件落后、欠缺,莽人新生兒和孕產婦的死亡率很高,族內婚也導致莽人人口素質不高。此外,莽人居住在邊境一線,與附近生活在越南的莽人在歷史傳說、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一致,相互間往來也頻繁,他們國家意識淡漠,國防觀念不強,依然沿襲固有文化,主流文化的影響很難進入與世隔絕的莽人地區。

表1 布朗族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幫扶后,莽人社會有了巨大轉變。政府幫他們修通了道路,建設了別墅式的房屋,開墾了田地,配置了電視,實施了村村通工程,條件好的買上了摩托車,每個安置點附近都蓋了學校和農家書屋,建設了黨員活動室,成立了3個基層黨支部,發展了31名黨員,其中還有7名女黨員;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當前具有初中學歷的有26人、高中(中專)學歷的有13名,有的還走上了教育戰線,積極培養下一代本民族群眾。隨著幫扶力量的加大和工作隊員耐心細致的工作,莽人群眾也渴望對外界認知,開始有意識地講衛生、勤勞動、學知識、學技能、棄舊俗。現代農業和主流文化的進入與影響也改變著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如今,莽人也開始與其他民族通婚,國防意識逐步加強,樹立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平等意識,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步提升,私有制觀念逐漸出現,部分群眾已從過去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提高到了能從事科技種養、建筑施工等一些相對比較復雜的勞動,莽人青年中有的甚至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切實增強了其增收致富的能力,莽人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悄然發生變遷。莽人文化相對簡單且極其脆弱,在主流文化和強勢的現代文化的沖擊下不堪一擊,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傳統文化消失的速度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懂本民族文化的人要將其積極傳給下一代,鼓勵莽人繼承和發揚好本民族文化,并在安置點建設活動場地以便在民族節日有活動場所,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1.3.3生態效益方面的對比分析
莽人地區山勢陡峭,生態環境脆弱,在幫扶項目實施前,基本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勞作方式,過度依賴自然,為了維持生計,對自然環境采取破壞性的掠奪。幫扶項目實施后,大力扶持村民發展沼氣,減少村民對薪柴的消耗量,既有利于農村衛生環境的整治、農村能源的開發利用(沼氣、廁所、圈舍的建設),又確保了莽人居住區的生態環境穩定。
幫扶項目實施后,沼氣能替代了農村薪柴消耗。據測算,莽人每戶年均節約木材3噸(3立方米),節省砍運薪柴勞力近30個工日,可從事其他副業生產,每個工日以20元計算,折計人民幣600元,戶均年可節約用電200度,折計人民幣160元。同時,由于沼氣池必需原料,促進了農戶增加養殖,對牲畜實行廄養,加強生豬存欄。沼氣池內的肥料通過發酵提高了肥力,每戶年可積存高效有機肥3~4噸(每噸以200元折計),僅此一項每戶年就可直接增加經濟收入800余元。由于沼渣、沼液可用來施肥,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增加了無公害產品,提高了農產品質量,促進了農村環境衛生,減少了各種疾病,從而提高莽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農村兩個文明的建設,提高了循環經濟的利用率。
2.1高度重視對特有少數民族的幫扶,給予特殊政策
特有少小民族本就處于發展滯后的狀態,人口數量少,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發展困難,脫貧致富難以開展,加之本民族文化極其脆弱,如果不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幫扶力度,這些族群及其文化很容易消失,而由于他們的特殊性導致了在幫扶政策的制定上要采取特殊政策,不能照搬照抄慣用的幫扶模式,所以高度重視對特有少數民族的幫扶,給予幫扶方面的特殊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有少小民族本就生活在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與世隔絕的地方,由于歷史原因,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多數處于原始社會狀態,原始共有思想依存,難以追上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在社會大跨越發展和其他民族不斷進步的今天,特有少數民族的發展步伐如果依然滯后、緩慢的話,必將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奔赴小康生活的夢想延緩,必將使民族團結進步,各民族共同繁榮與發展停留在口頭上。所以必須以《憲法》為根本,以《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依據,采取探索適合特有少數民族跨越式發展的特殊政策,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2尊重民族意愿,保證幫扶取得成效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如果你把一個人抽離他的社會環境,你便先驗性地剝奪了他尋找道德穩定和經濟效率的動力,甚至剝奪了他對生命的興趣,如果你在這種情形下用他完全不認識的道德、法律或經濟標準去衡量,你只能得到一個漫畫人物。”
特有少數民族在幫扶實施前大多處于原始落后的狀態,如莽人在幫扶前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但其已經形成了固有的生活習俗、生活方式和相對固定的文化形態,在非內動力主導因素下帶來的跨越式發展必然使自主發展的意識缺失,而且由于幫扶的實施,打破了原來的生活方式,生存環境與生計方式巨變對生存發展能力帶來了調整,在強大的主流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本就脆弱的莽人文化必將面臨文化變遷的選擇,文化融合、文化適應、文化沖撞等幫扶后出現的現象都要面臨。所以在幫扶前,工作隊員三番五次征求莽人群眾的意愿,盡量按照他們自己的設想來規劃他們今后生活的區域,幫扶項目實施后,有的莽人群眾特別是上點年紀的莽人群眾不愿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習慣鋼筋水泥房,在一批批駐村工作隊員的耐心細致勸導下,在先搬遷群眾帶來好消息的情況下他們才搬遷到政府建設的安置點。而且搬遷至新居后,工作隊員還教會了他們洗臉、刷牙、剪頭發、洗澡,告訴他們要講究衛生,教會他們種植、養殖業,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制定村規民約,摒棄陋習,解決由于被動文化選擇帶來的各種不適,以提升莽人自主、自由生存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讓他們自己感覺到只有通過幫扶這種形式才能學到很多知識,了解很多之前未知的世界,形成自覺意識,才能搬得來、留得住,才會產生幫扶的最大效應。所以在非內動力因素下的幫扶必須尊重民族意愿,獲得幫扶民族的同意,這是幫扶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
2.3科學規劃,合理優化資源
幫扶活動不是一項簡單的幾何運作,不是搭建新房,發給生產工具就能解決貧困問題。幫扶必須建立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之上,充分合理地優化各種資源。對特有少數民族的幫扶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他們脫貧致富的問題,不能因為幫扶政策的實施而導致他們再度貧困。以莽人的整族幫扶為例,安置點的選擇,基礎設施的建設,附近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都是之前就考慮好、科學規劃好了的,但是即便考慮這么周到、細致,在實際實施后還是出現了問題。莽人新建房屋里面沒有火塘,這對于崇尚火塘文化的莽人來說欠缺考慮,而且由于新安置點附近是其他民族的土地,房屋面積土地受限制,加上他們以后如果沒有能力建蓋鋼筋水泥房的話,又可能蓋起原來居住地的那種簡易木房?,F在就有的莽人在自家新建火塘,使搬遷房里配套的灶臺形同虛設,而且成人分家后,由于新房屋面積的限制,他們不得不在搬遷房四周蓋上原來樣式的老房子來居住,居住地距離森林又遠,這對于習慣簡單勞動,受教育不高,生存技能單一,依賴森林獲得資源的莽人來說是不適應的,如果繼續任由下去,村民素質不提高,莽人仍然會搬回老寨子去。所以幫扶除了在扶貧外,還應該在扶智和扶志上多下功夫,多投入。
2.4加強管理和監督,確保幫扶質量
對于像莽人這類特有少數民族的幫扶,必須加強后續工作的管理和監督,這是確保幫扶質量的關鍵。例如,莽人的發展歷程一直都是建立在政府行為基礎之上的,是在外力作用下的外源性發展,久而久之促使莽人對政府幫扶形成了依賴心理,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亦逐漸弱化。1958年,政府動員莽人搬出茫茫原始森林過上定居生活以來,通過不斷發放救濟物資、建安居房、開墾田地等方式幫扶莽人,使莽人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由于莽人的生存問題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落后的生產勞作方式和原始的思想觀念導致莽人糧食自給率低,難以在新的生存環境下生存,文化不適、非內動力作用下的自主發展成效不明顯,政府幫扶的口糧緊夠幾個月的生活,吃完后便回到森林里面找尋食物,先后出現了“三次搬遷”回森林里面的現象。因此,必須加強對幫扶后的跟蹤調查和管理,確保幫扶質量。
特有少數民族也是中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也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致使他們現在還處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境地,采取積極可行的整族幫扶政策措施來幫扶他們,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脫貧致富,共同奔赴小康生活?,F在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對于被幫扶民族來說基本都是非內動力作用下的,大多還停留在“輸血式”的扶貧,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而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認為,在非內因作用下的扶貧模式,必須以轉變幫扶對象的思想,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為根本,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幫扶,走“扶貧—扶智—扶志”道路,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切實加強對幫扶過程的管理和監督,真正保證幫扶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主要參考文獻
[1]楊六金.一個鮮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過去與現在[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2]袁春艷.人口較少民族生存、文化與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英]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51
D633
A
1673-0194(2015)20-0198-04
201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