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文
(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第一中學 江西萍鄉 337000)
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分析
曾 文
(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第一中學 江西萍鄉 337000)
本文以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定義為切入點,對其相關例題做細致的探討研究,期望為提升初中滑輪組機械效率知識的教學質量,與優化學生的學習效率,提供有益的參考。
滑輪組 機械效率 力學 分析
初中力學知識對學生而言顯得抽象而復雜,其中滑輪組機械效率更是其知識內容中的重難點學識,學生常反應學不懂、用不來,對相關的知識理論僅能死搬套用課本概念、公式,自身缺乏對其的深入理解與熟練掌握,進而影響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與學習效率。因此本文以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概念為研究出發點,就其展開深入的剖析講解。[1]
機械效率是物理領域中對有用功與總功之間比值的概稱。要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效理解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概念,并能進行熟練、準確的運用,首先需要對有用功、額外功與總功這三個定義做詳細、精確的教學,給學生打好相應的理論基礎。[2]
1.有用功,是指對人有利用價值的功
有用功的概念難點在于“對人有利用價值”的理解上,雖然學生一般能從字面意思上了解其概念含義,但在涉及問題的判明解析時,容易因“利用價值”的模糊、抽象性而影響到學生的準確判斷。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人們利用滑輪的目的為指導,引導學生以此為方向來研究、判別功是否具有“對人有利用價值”。例如使用滑輪組將某物體從一樓提升到五樓,這時使用滑輪組的目的是提升物體,是對人有“利用價值”的功,因而此情景下的滑輪組用功為有用功。
2.額外功,指對人沒有利用價值卻又必須得做的功
對額外功的理解在有了有用功的學習基礎上,可以更好幫助學生認知,掌握其定義、概念。額外功中“對人沒有利用價值卻又不得不做”的概念涵蓋有兩層含義:一是人們不得不做,二是滑輪組的利用目的并非是人的意愿。同樣以樓層間滑輪組提升物體為例,人們提升物體有的時候是為達成自己的目的,有的時候則是迫于無奈使用滑輪組。其中后者的情況孫然對動滑輪也做了功,但這部分功對人沒有“利用價值”,因此是額外功。并且除了動滑輪以外,繩重、摩擦也會產生相應的額外功。
3.總功,動力做功成為總功
利用滑輪組進程中,動力所做的功,即所有的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額和),被稱為總功,同樣以樓層間提升物體為例,對物體、動滑輪、繩索以及因摩擦所做的功的總和就是總功。
取一例題做分析探究: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用水桶從井中打水過程中,對水桶所做的功為有用功
B.用水桶從井中打水過程中,對井水所做的功為總功
C.當水桶掉進井中,把水桶從井下打撈上來的過程里,對水桶所做的功為有用功
D.當水桶掉進井中,把水桶從井下打撈上來的過程里,對井水所做的功為總功
此題的考查重點在于學生對有用功與總功定義的認知和區分,由答案選項可知本題存在兩類滑輪組做功現象,一是使用水桶從井中打水,二是從井下打撈起水桶。在前者情形下,使用水桶進行打水,人利用滑輪組的目的在于提水,因此對水所做的功為有用功,而為了提水不得不做的額外功是對水桶的做功。因此對水桶所做功為額外功,而對水與水桶所做功之和為總功,所以選項A、B錯誤。在后者情形下,將水桶從井下打撈起,人使用滑輪組的目的在于打撈起水桶,因 此對 水桶所做功為有用功,選項C正確,相對的為了打撈起水桶而必須做的功是對水的做功,因此對水所做功為額外功,則對水與水桶做功之和為總功,所以選項D錯誤。
例2:如圖1所示,人們使用滑輪組來提升某物體,在不考慮繩重與摩擦力的條件 下,如果人們使用150N里能剛好將重400N的物體豎直向上做勻速抬升,那么在物體提升1 m的進程中:
人們所做有 用功是多少?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多少?
本題中滑輪組對物體所做功為有用功,即W有用=G物h,而要計算機械效率還需先求出總功,即W總=Fs,而是可由s=nh求出,因此:

即人們所做有用功為400J,機械效率為88.9%。
要分析滑輪組機械效率問題,首先需要對其相關定義概念做充分的掌握,進而以正確的運算方法與公式做實際問題的求解,才能有效解決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問題,提升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運用。
[1]任恒鳳.滑輪組機械效率實驗的設計及解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133-136.
[2]郭佳.滑輪組機械效率問題求解方法探索[J].亞太教育,2015,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