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強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越來越成為課程改革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決定因素。因此,掌握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可以為開展更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研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一、樣本選擇與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哈爾濱市9區9縣(市)及兩所市直屬小學的1865名小學語文教師參加了此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865份。參與調查的小學語文教師所在區域:自然村108人、鄉鎮647人、城鄉結合部142人、城區968人;年齡分布:30歲以下205人、31~40歲1145人、41~50歲469人、51~60歲46人;學歷:中專(高中)及以下22人、大專408人、本科1414人、研究生(碩士)及以上21人;職稱:中學高級97人、小學高級1009人、小學一級707人、未定級52人;骨干級別:國家級8人、省級38人、市級529人、區縣級581人、校級174人、非骨干535人。
(二)調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哈爾濱市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現狀抽樣調查問卷》,共計34個題目(其中3個為開放問題),包括:自然情況,參與各級教研、培訓情況,對各種教研培訓方式及效果的評價,自身專業發展目標、現狀與需求等4個方面。
(三)調查與統計、分析方法
通過使用“問卷星”這一專業的新型問卷工具,小學語文教師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在線答題和提交問卷,利用“問卷星”的專業統計分析功能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從年齡、學歷結構看,31~40歲的教師占61.39%,本科學歷的教師占75.82%,這說明目前在一線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師大多具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在知識方面也基本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從骨干教師的比例看,省、市、區縣級骨干教師的比例達到了61.99%,這一較高的比例表明我市一直以來重視各級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發現和培養,也保證了我市小學語文教學保持一個較高的水準。
(二)參與教研、培訓情況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市各級教研、培訓部門和基層學校,都重視開展語文新課程的教研培訓活動,校本教研也在我市小學中普遍開展。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每位參與調查的教師都參加了一次以上的新課程培訓活動(見表1),說明我市小學語文學科的新課程培訓做到了全員覆蓋。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每周一次和每半月一次的達到59.03%(見表2),加上區、縣(市)經常開展的教研培訓活動,語文教師參與教研培訓活動的次數、機會還是有保證的。
表1參加區縣級以上新課程培訓情況
表2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情況
(三)對各種教研培訓方式及效果的評價
本次調查重視語文教師對各種教研培訓方式及效果的評價,因為只有得到語文教師認可的教研培訓方式才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調查表明,在列出的目前最常用的4種教研培訓方式中,有51.42%的教師認為“觀摩公開教學”最有效(見表3)。為了驗證這一結論的可靠性,我們又分別采用教齡、職稱、教師所在區域、骨干級別作為自變量,將“您認為那種教研和培訓方式最有效”作為因變量,進行交叉分析,4個交叉分析的結果都表明,“觀摩公開教學”被一致認為是最有效的教研和培訓方式(見圖1)。這一調查結果再次證明,語文教師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最需要的是實踐性知識,是優秀同行的實踐經驗。這也從“專題講座”這一單向傳遞的理論性、抽象性強的教研培訓方式認可度很低的事實得到了反向證明。
(四)教研培訓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針對目前教師最常參加的校本教研和市、區兩級教研培訓活動,我們分別設計了調查題目。圖2的調查結果顯示,57.69%的教師認為“教師校本教研缺少切實有效的專業引領”,47.88%的教師認為“研究的主題不夠具體,缺乏針對性”(見圖2)。缺少切實有效專業引領,就意味著校本教研大多處于同水平重復或低水平重復的狀態;研究的主題缺乏針對性,就意味著校本教研活動是低效甚或無效的。這是當下語文教師在校本教研中面臨的兩個最大問題。
從圖3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當前教研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起來看是兩個方面:一是教研活動本身存在形式主義問題,二是教研活動的實效性不強。這從A、C兩項統計數據中可以比較明顯地顯示出來(見圖3)。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一是因為教研員沒有從理念上切實樹立為基層教師服務、急教師之所急、想教師之所想的教研思想,設計、組織教研活動缺乏扎扎實實的前期調研,沒有真正了解教師的真實需求;二是在設定教研活動主題時沒有充分考慮到主題的可行性、可研究性和具體針對性,導致教研活動的主題或大而空泛無從著手,或指向不明無法研究;三是只關注教研活動研討展示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研活動后對教研成果的總結、歸納與提升,更缺乏有效的后續跟進研究,造成了教研活動轟轟烈烈,而教師卻感到收獲甚微。
(五)自身專業發展目標、狀況及需求
1.個人職業發展愿景
在回答個人職業發展的最高目標這一問題時,選擇“一名受學生喜愛的好教師”的占45.79%,選擇“專家型教師”的占17.69%(見圖4)。由于本次抽樣調查采用匿名的方式,因此可以認為教師填寫問卷時表達的基本上是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觀點。選擇“一名受學生喜愛的好教師”的教師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幾個選項,說明語文教師非常看重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職業生涯規劃的著眼點是在學生方面,而非僅僅關注個人的學術認可和榮譽稱號。基于這樣的考量,就是占17.69%的希望成為“專家型教師”的語文教師,也有理由認為他們最終的目的仍是能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培養學生。相比于僅僅關注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本次調查的結論不能不使我們對一線的語文教師更增添了幾分敬意。
2.個人專業發展現狀endprint
在回答自身語文專業成長遇到的主要問題時,選擇“專業支持不夠,很難與專家、教研員保持經常性的聯系”的占49.33%,選擇“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大,無暇顧及”的占67.24%,選擇“缺少提高專業水平的機會(如外出學習、聽課等)”的占46.6%(見圖5)。結合我們日常教研、訪談了解的情況,目前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心理、身體都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其中有來自學校內部的,有來自社會、家長的,有來自上級檢查、考核的,當然還有來自自身家庭的,等等。由于語文教師承受著如此巨大的壓力,又沒有得到各方面應有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的認可,造成目前在語文教師中存在比較普遍的職業倦怠現象,甚或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閱讀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閱讀或很少閱讀(當然這里的閱讀指的是為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而進行的閱讀,不包括消遣娛樂性質的閱讀)的語文教師,能夠具有很深厚的語文功底,能夠具有廣博的知識底蘊,能夠具有獨特而深刻的思想,進而能夠影響、帶動他的學生喜歡閱讀、熱愛閱讀。但是調查結果顯示,有81.77%的語文教師每天用于提高自身語文專業水平的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內(見表4)。而且,從閱讀的報刊和書籍類別看,閱讀主要幾種在“教師教學用書”“教學設計教學實錄類”和“知識文摘類”(見表5)。這說明,教師專業閱讀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即基本上局限于為了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而閱讀,即使是閱讀一些本專業之外的讀物,也是選擇快餐類的“知識文摘”,而缺少對于經典的閱讀,缺少具有深入思考性的閱讀,這種現狀不能不令人憂慮。加上缺乏專業支持和專業提高機會,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著比較嚴重的危機。
3.個人專業提高需求
我們在問卷中針對語文教師個人專業提高最熟悉的、需經常采用的聽課評課設計了“哪種聽課、評課方式幫助最大”的問題,回答占比例最高的分別為“專家、優秀教師和自己合作備課,再聽課、評課,指導改進”“聽優秀教師的課,參加討論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加以應用”,這兩項合計占68.10%(見圖6)。這一統計數據說明,有專業人員對教師的備課、上課、反思進行全過程指導的聽課、評課是最有效的;即使僅僅是聽別人的課,也不應僅僅局限在聽,而是要積極參與對于別人課堂教學的討論,這樣才能對改進自己的教學發揮作用。
在語文教師個人專業提高的需求方面,我們以語文教師對“目前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訓”這一題目的回答為例,統計數據清楚地顯示出教師迫切需要學習與提高的方面集中在“語文各課型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方法”和“具體的學科教學方法”,這兩項分別占69.38%和47.99%(見表6)。我們又分別采用教齡、職稱、教師所在區域、骨干級別作為自變量,將“目前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訓”作為因變量,進行交叉分析,統計結果仍然驗證了上述結論(見圖7)。而這兩項均指向課堂教學,表明語文教師目前最需要的是有關具體的語文學科教學模式、策略和方法。
三、對策與建議
(一)優化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環境,提升精神境界,促進專業自覺
有人說,成功的語文課背后都滲透著教師的人格底蘊。這種人格底蘊是以人生理想、殉道情懷、深厚學養為基礎升華而成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有了它,才會有教學的不懈追求;有了它,才會有教學的魅力;有了它,語文課才有魂。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不僅需要教師具備足夠的學識、技能,更需要教師擁有高尚的人格和博愛的情懷。優秀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良好的人文環境,作為學校的校長首先要真心從各方面關心、幫助教師,尤其是要通過搭建教研團隊、讀書沙龍、教師論壇、教學展示等平臺,為教師提供提高、交流、展示的機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體諒一線語文教師的甘苦,盡量減少或杜絕不必要的檢查、評比,切實減輕基層學校和語文教師的負擔,讓語文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提高自己。教研員也要注重在各種教研培訓活動中,滲透提升教師精神境界、促進教師專業自覺的內容。
(二)教研部門立足教師需求,著力提高教研活動針對性、實效性
教研人員要樹立真誠服務、有效指導、充分研究的教研理念,找準工作定位,精心組織每一次教研活動,促進教師成長。教研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要減少主觀臆斷,滿足教師客觀需求,不僅要定性描述,更要定量分析,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加強調研,了解需求,凸顯教研活動的針對性。
通過調研、訪談、座談等形式,了解不同層面教師的實際需要,倡導按需教研,探索實施“菜單式”教研,開展問題解決、教材解析、教學設計、觀課議課等對語文課堂教學有直接影響的教研活動,使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
2.精心組織,有序實施,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教研活動的確定的主題要真實,過程要真實,要倡導真研究、真討論,應力戒教研活動的形式化、表演化,避免無效研究。要充分體現教學研究活動參與的廣泛性、主題的引領性和研究的延續性。
3.主題鮮明,小而具體,體現教研活動的導向性。
確定的教研活動的研究主題要力求貼近教學實際,指向解決具體教學問題,力戒空泛、抽象。同時,確定的研究主題要緊緊追蹤語文學科前沿,具有研究價值,具有較強的導向性。
(三)改進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專業性
針對校本教研缺乏高水平的專業引領、存在低水平重復的問題,校本教研要“基于問題研究、基于教師需求、基于專業發展”,在基本形成校本教研的一系列制度、規劃、計劃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發展和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微課題研究”,體現針對性、實效性、前瞻性,形成系列化;運用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提高校本教研質量;各級教研員和名優、骨干教師在校本教研中要發揮引領作用;從而實現校本教研的“三個促進”,即用校本教研促進課程的深入有效實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本文“對策與建議”部分引用借鑒了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楊瑞松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謹致謝忱。)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