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卿
以多媒體、網絡、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對課程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巧用信息技術,激發探究興趣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他們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教師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對學生充分信任、鼓勵,能使他們產生巨大的精神動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不僅可以傳播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可以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例如,在教授《美麗的西雙版納》一課時,由于課文描寫的是西雙版納的風土人情,對于從未去過那里的北方學生來說,很難想象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西雙版納的美麗風光。隨著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信息技術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時空,使他們看到了從沒看到過的景象。
巧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化難為易。學生學習知識,一般都要經歷“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一個過程。思維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覺和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從而間接、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現代課堂教學,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聰明才智的機會,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一些動態課件,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內容,較好地表現事物的內在關系和變化規律,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對他們的思維能力訓練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在教授《語言的魅力》一課時,讓學生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實際,制作兩組課件進行對比:一組是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大自然美景,配上優美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另一組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出現了一片漆黑的畫面。這樣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課文中“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藍天白云,那綠樹紅花,那鶯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這良辰美景,對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來說,只是一片漆黑”這段話的意思,進一步體會到“春天來了,可是……”這富有詩意的語言所產生的魅力。
巧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方式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抓住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富有變化、能激發新靈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
例如,在學生學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教師可以出示這樣一道題:學校操場長80米、寬50米,為了滿足學生活動需要,操場的長增加了30米,寬增加了20米,求操場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畫一畫、算一算。有的學生在解題時出現了這樣的錯誤解法:30×20=600(平方米)。此時,可按題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長80米、寬50米的長方形,然后延長長方形的長與寬,形成擴大后的長方形,并把面積擴大的部分涂色,讓學生直觀地看出擴大的部分并不是長30米、寬20米的長方形,接著讓學生看圖思考、討論增加的面積應該怎樣求,最后在可視圖形的幫助下,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師生交流
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要充分發揮其作為學習工具的作用,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指導為實現實時溝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其他教學形式無法比擬的,它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零距離交流,使教師掌握到最真實的學生心理活動情況,從而促進師生感情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鳥島》一課時,教師可以建立“青海湖鳥島”“鳥島”兩個主題學習網站,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使學生滿懷熱情地開展學習。“青海湖鳥島”主題網站是一個關于青海湖鳥島的知識平臺,學生通過這個平臺不僅可以了解鳥島各方面的知識,還可以通過留言板交流網站上沒有的知識。“鳥島”主題網站是一個課文內容的學習平臺,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基于這兩個網站,學生能夠通過網絡交流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內容。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創設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的教學情境,靈活自如地變革教學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讓學生領悟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啟發他們更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探索,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推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