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春穎
導學案與翻轉課堂的結合共生
出于對教學改革、學習變革的呼喚,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紛紛走向課改的前線。導學案產生于國內,它是經教師集體研討而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導學案自推出以來,在國內多所中小學得到了使用和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導學案”教學更多的是突出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現在的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相契合。翻轉課堂起源于國外,它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即在課外實現知識的傳授,在課上進行知識的內化,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課堂形式和師生角色,同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構建出了個性化協作式的學習環境,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翻轉課堂在美國受到許多學校的歡迎,國內越來越多的學校也積極嘗試將其進行本土化實踐。
導學案已經在我國多個地區成熟實踐多年,而翻轉課堂作為新興事物也受到了各地教育者的追捧。導學案和翻轉課堂都遵循“先學后教”的理念,導學案側重于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習得能力。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能夠實現兩個前置,即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學生能夠在學案的引導之下進行課前自學,而教師則借助導學案這一載體,能夠將教材有機整合、精心設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翻轉課堂則由教師運用技術、資源將課堂上需要講授的內容制作成教學視頻并在課前分發給學生學習,學生可以進行自定步調的學習,課上師生們可以相互探討解決問題。學生課前主動進行預習,發現問題,課堂中進行探究討論,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翻轉課堂是一種手段,可以拓寬導學案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導學案也為翻轉課堂的可控性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兩者的結合共生也將帶來更大的教學效益。
翻轉課堂視域下導學案教學的意義
翻轉課堂視域下的導學案教學重在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參與意識和自主發展,讓學生在導學案和教學視頻的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提升能力,增加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因此要求將教師“外部”指導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能動活動,即讓學生將接收知識的過程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內化、吸收和運用的過程,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全面地發展自己,提高自己。
翻轉課堂視域下的導學案教學,進一步讓教師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給學生留有較多的時間、空間去積極思考、探索和交流,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學生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生在探索中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在研究實施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將導學案教學與教學視頻相融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導學案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向預定的目標轉變。
翻轉課堂視域下導學案的設計
翻轉課堂的精髓在于學習者真正做了學習的主人,它在形式上將課外和課上顛倒,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能更加自主地開展學習。如何保證學生自主完成整個課程內容的學習成為翻轉課堂的關鍵所在,導學案的使用無疑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學效果。筆者認為導學案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幫助并促進他們自學。導學案是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的發展和聯系,在先學后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一般的導學案由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學習內容這四個環節組成。設計翻轉課堂視域下的導學案時應著重關注以下四個方面:①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就是建立知識結構框架,導學案中要體現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三維目標。其中,知識結構包括學科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的知識結構、課時知識結構。通過知識結構分析,建立知識結構框架,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目標的制定要明確,具有可檢測性。目標內容應明確具體,而且可操作,能達成。教師需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水平,按照預設的教學目標,準確地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定位。②重點難點。明確告知學生本節內容的重點難點,并提示相應的突破方法。③學法指導。學法指導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熏陶和訓練,使之逐步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學方法,達到促進知識學習、培養能力和提高科學素質的目的。學習方法指導可根據各學科的不同特點來確定。不論哪種方法都應體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特點。④學習內容。導學案中的學習內容是本節課必須要掌握和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