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炯華

摘 要:在調查淮安電子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淮安電子信息產業與產學研合作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根據淮安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的總體目標,提出促進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發展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建議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1-0050-03
一、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現狀
目前,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已初步形成了計算機外設配套、電子元器件、電線電纜、綠色能源、儀器儀表等特色產業集群。近年來,通過大項目的引進和以商引商,淮安電子信息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截至2013年底,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超過20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02.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0.2%上升到12.5%。實現銷售收入約42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收入約370億元,占全行業比重為86%;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占比14%。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占全市工業行業收入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10.2%上升到12.6%。2013年1—9月份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完成投資19.52億元,同比增長175.2%,為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全市電子信息企業布局來看,產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集群優勢逐步顯現。其中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最為集中之地,聚集了以富士康、達方電子和南瑞導線等大企業為主體的計算機外設、電子元器件和電線電纜企業。在金湖經濟開發區,圍繞理士科技、賽爾電池和紅光儀表等龍頭企業,集聚了一批電池、儀器儀表和電線電纜企業,其中理士電池收入超過20億元。盱眙經濟開發區形成了以昌盛電氣、雷盛儀表和虹翔電子為骨干的電池、儀器儀表和電視整機企業的集聚。漣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以世邁科技和蘇杭科技為依托的印制電路板集群,其中世邁科技投資10億元,已經投產,達產后有望實現30億元的銷售收入。清河新區引進澳洋順昌和僑匯電子科技,建設光電子產業園。淮安工業園引進太平洋電子、州州電力和香港惠浦創新光電,依托大項目正在形成新的產業集聚。
二、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合作現狀
(一)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合作現狀
隨著淮安市委市政府一系列著力培育和打造IT千億元級產業的優惠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隨著富士康集團不斷在淮增資擴產、達方電子等一個個知名企業相繼落戶淮安,淮安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并漸顯其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近年來,作為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區,淮安經濟開發區瞄準全面建成國家級開發區目標,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加快建設“臺資集聚高地、IT產業領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整合生產要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推進重點企業的快速發展,并發揮其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打開了一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天地。以軟件服務為代表的“搜狐”“阿里巴巴”,以創新型軟件研發為代表的“愛氏育嬰”,以呼叫業務服務為代表的“銳道”“易才”,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戴歐妮”“三九養生堂”,以軟件科技為主的“江蘇泛亞軟件”“聯創科技”先后集聚淮安市軟件園區;以提供內容服務為代表的“淮工深藍軟件”,建成了蘇北首家中小企業私有云應用中心,產生的積聚效應倍增。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省級軟件園”“省級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園”“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出口加工區的封關運行等載體建設為電子信息產業服務業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與載體。
(二)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合作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難以得到有效轉化
淮安科研機構、高校主要通過發表論文、獲得獎勵等級與數量、科研經費額度來衡量評價科技成就。這種評價體系會忽略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調研中發現,因缺乏技術開發資金,科技成果停留在論文、樣品階段,60%以上的科研院所缺乏將科研成果向生產領域轉化的積極性。而70%以上的企業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難以直接應用到生產領域,從而使得產學研合作的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80%以上的科研成果無法有效地判斷其應用前景。
企業需求的創新成果則是工業化的成熟技術,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創新活動常常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錯位。目前淮安市電子信息類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成本偏高,風險偏大。從目前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情況看,淮安高校在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升級方面出現了一些比較成功的例子,但淮安市高等院校通過產學研合作方式參與產業化的熱情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還沒有形成全面合作的態勢。
2.淮安電子信息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動力不足
企業作為技術的需求方和技術創新的主體應該是產學研合作的核心,但是目前淮安多數電子信息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技術創新的投入較高,而他們風險承受能力不高,企業比較習慣采用技術引進方式,90%以上的企業在技術改造過程中主要采用技術引進等方式。僅僅投資立即能盈利的項目,并且只投入部分資金,不參與中間的技術開發或研究環節。而科研機構和高校的選題對市場和企業的需求了解不多,企業的需求與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差距,嚴重割裂了產學研合作的系統性,企業的主體地位也逐漸降低減弱。80%以上的企業期望政府參與產學研合作相關事宜,直接推動產學研合作。
在淮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由于技術擴散效應的普遍存在,企業的技術引進成果也很容易被學習和模仿,企業學習模仿周邊企業技術的成本也非常低,因此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追求科學發展的意識不強,自覺提高競爭力、創新力的壓力不足,企業對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
企業在選擇產學研采取主要合作方式是以項目為載體,這會導致目標短期化,多數產學研項目結合停留在技術模仿階段。這影響了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導致企業領導者對產學研結合的認識不準確,導致企業不愿意投入資金和精力進行產學研合作研發、技術轉化以及推廣活動。
3.企業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的機制不夠完善
政府各部門對產學研關注程度都非常高,也采取了相應的產學研結合扶持政策,但是目前政府扶持與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需求仍然有差距。科技與市場也有部分脫節,由于信息交流不暢,科技成果中很多有價值的被忽略,技術共享效果不好。對于那些投資大、研發周期長的項目,政府也沒有精力進行持續性、長期的投入,風險大導致企業熱情不高,導致深層次的產學研結合難以開展。
產學研結合是隸屬于不同部門個體單位之間的合作,它涉及多個主體,包括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等,產學研合作的利益關系復雜。主體不同、其利益目標就會存在差異性,要約束各方的主體的行為就需要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而目前淮安還沒有較為完善的相關政策,鼓勵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措施也不夠具體。
4.對政府政策的依賴程度較大
由下表可知,中小企業希望政府能夠推動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聯合研究,建立聯合研發團隊、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完善產學研聯合的各種規章制度。特別是在加強合作和交流,推動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信息服務平臺等方面,這也說明了淮安政府在市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非常明顯,企業等產學研合作主體還處于合作的從屬地位,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尋求產學研合作的意識。
三、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發展建議
(一)提供網絡化信息服務
信息不暢通、信息不對稱是阻礙產學研合作創新的一個首要因素。政府部門起主導作用,政府一方面征集企業需求,一方面聯系科研院所、高校,向他們發布企業的需求。再把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業宣傳,然后再召開的科技洽談會,促進雙方合作。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務實有效,但前期政府科技局、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信息量較小,效率較低。產學研各方信任是合作創新的前提。加強技術交流、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建設共享、開放、網絡化、日常化的信息交流平臺,是當前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當務之急。建議淮安以科技管理部門為主導建設互通信息交流、共享平臺。充分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發揮計算機網絡巨大功能,讓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真正做到信息、技術、成果的深入交流,促進產學研各方信息暢通增進信任、合作與共識。
(二)建立高等院校技術轉移中心
長期以來,淮安本地高校院所資源相對較少,但學校在加強與地方企業合作方面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本地高校院所具有較強的為地方科技、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他們發揮各類學科和地域優勢,以及對本地產業發展狀況的全面了解,積極主動與企業合作。以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發揮自身電子信息專業優勢,面向企業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攻關,與本地多家企業有實質性合作,主動提供技術、資金為企業研發新產品和改進生產技術。如幫助淮安金鑫傳動機械廠、淮安蘇達電氣公司、淮安東方科技等企業進行技術攻關和產品升級,有些產品現已投放市場,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與富士康共建機電系,利用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使學校成為企業員工技術培訓和提高文化素質的加油站。無條件、全方位服務企業,在本地高校已形成共識。放眼全省,江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擁有一大批國內先進的科研設施,積聚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技人才,是一座豐厚科技寶藏。東南大學日前與洪澤縣共建國家技術轉移分中心,開展了一系列“園區行”產學研對接活動。淮安市科技部門牽頭與南京理工大學簽署了共建“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淮安分中心”協議,中心建成后將實現南理工優勢學科與區域優勢產業的深層次結合,通過校企聯合加快產業技術升級,為優勢產業的發展注入原動力。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技術轉移的橋梁一中介機構,尚在發展的初期,其一方面對企業的產品和發展不了解,另一方面對高等院校的高新技術成果和人才不熟悉,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的職能處于缺失狀態,當務之急是依托高等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門建立技術中介隊伍和技術轉移中心,以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新技術成果到企業轉化,盡快形成生產力。政府給予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高等院校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應面向市場,采取靈活的用人機制和激勵制度,建立責權利明確、人才配套的高等院校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可采用多種技術轉移方式,如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入股、知識產權轉讓等,這樣,一方面利于對高等院校的技術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利于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三)建立與產業融合的高端創新平臺
淮安經濟迎來了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期。淮安有些大型電子信息企業與全省乃至國內較多的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各種類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載體,對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些產學研合作創新載體大都依托單一的科研院所或高校建設,效能也較單一,且會重復建設大量資源,不利于優勢整合與資源共享。
淮安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聚集,在此基礎上,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大型產業聯盟,合理利用和配置資源,企業與跨學科、跨院校的科技創新團隊合作,促進產、學、研多方創新資源的快速反應、協同合作、信息互動,能有效地促進企業的技術共享,抑制技術產業集群的外溢,增強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競爭力和集群創新能力,改善技術創新環境,從而為企業集群形成技術創新戰略,有利于促進企業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
(四)鼓勵科技人員創業
科技人員創辦企業的最大優點就是避免了科研院所、企業與高校在技術轉移中隱性技術的影響,能夠使技術具有連續性和靈活性,并快速地形成生產力。鼓勵科技人員創業在技術轉移中還可以解決體制上的制約因素,例如有效避免利益分配不當導致技術轉移合作失敗等問題。科技人員創業的初期重點在于培育項目,在淮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基礎上培育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形成創新效應和規模效應后,這對促進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的經濟增長有巨大的作用。
鼓勵科技人員創業,重整創業者單位考核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需政府牽頭解決優惠措施和營造政策氛圍,學校、科研院所要解決的是創業者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創新創業中。
(五)推行三維聯動服務
以服務企業創新為目的、以學校為主導的“三維聯動”,其一是從高校或者科研院所選派科研技術骨干,分派到區、縣科技部門掛職或借調,了解產業發展導向、主導產業和科技政策,尤其深入調研重點企業,掌握企業潛在和現實的科技需求;其二是組織一批多學科融合、經驗豐富的教授,分析青年科技技術骨干反饋的企業需求,及時對接,尋求合作,組織科技團隊申報、承擔相關課題;其三是學校科技部門做好產學研合作的人員安排、資源調配、總體協調和監督等工作。通過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對接企業,能夠有效地為企業和區域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松頂.江蘇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基于產學研合作視角[D].南京:江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孫文.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國外主要產學研合作組織模式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1,(7):63-65.
[3] 申學武.高校產學研聯合模式中存在問題及最優化模式構想[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1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