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截至2014年底,上海的行道樹總量為102.91萬株,其中法國梧桐占30%左右,香樟占40%左右
“這里的法國梧桐綿延了好幾個街區,悠遠的歷史使樹的枝葉異常繁茂,經過修剪的樹枝密密地遮蓋了路的上空,烈日炎炎的夏季,這里卻是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走在路兩邊,不時有涼爽的輕風拂面吹過,帶來一陣沁人心脾的涼爽。”這是張愛玲在《公寓生活記趣》中描寫的上海衡山路。
對于不少上海人來說,上海的標志不是外灘,不是東方明珠,而是夏日的梧桐樹蔭,以及秋日的沙沙落葉。
上海“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啟動中心城區林蔭大道建設工程。從2011年至今,上海已創建命名的林蔭道達到153條。張愛玲筆下的衡山路正是2011年第一批被命名的林蔭道。

上海徐匯區擁有武康路、余慶路、復興西路、湖南路四條梧桐景觀道
法國梧桐約占30%
衡山路有400余株法國梧桐,大部分始種于1922年,樹齡近百年。
而上海的行道樹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于1865年開始栽種。當時,英美租界當局購買樹苗,在揚子路(今中山東一路)沿江種植。至1908年,上海地方政府才開始在直轄區(俗稱華界)道路種植行道樹。
據本刊記者了解,截至2014年底,上海的行道樹總量為102.91萬株,其中法國梧桐占30%左右,香樟占40%左右。
如今的上海,基本上每條道路都有行道樹,但并不是每條道路都可以稱作林蔭道。
“目前,中國對于林蔭道評定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都由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車生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1年,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對行道樹及附屬物狀況、周邊環境、道路板式、人文特色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分析,制定出《上海林蔭道評定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規定了上海評定林蔭道的基本條件,如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的綠化覆蓋率達90%以上;四車道以下的機動車道綠化覆蓋率達50%以上;道路長度不小于500米;行道樹樹穴規格不小于1.5米×1.25米;道路兩旁樹木樹種、規格基本一致,等等。
車生泉解釋說,他們曾用一年多的時間,對不同類型、不同覆蓋率的林蔭道環境狀態進行過監測,結果顯示汽車尾氣的擴散既與林蔭覆蓋有關,同時也受到周圍建筑的影響,所以并不是說林蔭覆蓋率100%就是最好的。
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副站長許曉波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在已命名的153條林蔭道中,只有28條林蔭道的行道樹是在2000年左右栽種的。也就是說,有近80%的林蔭道有至少15年以上的歷史,并且以法國梧桐居多。
“上海林蔭道的建設,既享受著前人留下的濃蔭,又接力相傳,建設了新的林蔭大道。”許曉波說。
讓人真正“慢”下來
10月中旬的松江泰晤士小鎮,秋色斑斕,東大街-海斯大街道路兩側的櫸樹已變成紅黃交織的風景小畫。而石湖蕩鎮學府路卻依舊“春”意盎然,整齊排列的香樟樹綠蔭正濃。在剛剛揭曉的2015年上海市林蔭道創建名單上,松江區申報的這兩條道路榜上有名。
據悉,學府路也是上海首條鎮級林蔭道。在道路兩側的綠地上,綠化工人們打算播種二月蘭,2016年春天,這里將盛開一朵朵藍紫色的小花。
上海綠化部門的實驗表明,與沒有行道樹的道路相比,林蔭道最高可降溫3.6攝氏度,并可有效降塵,減少紫外線。
“最初建設林蔭道的切入點是希望在夏日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出行環境。同時,上海也具備進一步加強林蔭道建設的基礎條件。”許曉波說。
車生泉告訴本刊記者,上海中心城區人均綠地擁有率不高,增加綠化面積有一定困難,創建林蔭道也是為了緩解這一壓力,滿足居民對于綠地的使用需求。
武康路、瑞金二路、愚園路、淮海中路……每條道路上的法國梧桐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可以說,上海的林蔭道建設基礎很好,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道路沒有提升的空間。
車生泉認為,林蔭道的目標要做到能夠讓人真正“慢”下來,使其成為人們的休閑空間。林蔭道的建設是一項綜合工作,不僅包括對樹木的要求,還應包括對周邊環境、文化特色的要求。
在已創建的一些林蔭道中,不少道路的歷史文化特色明顯,比如,溧陽路兩側有郭沫若故居、魯迅存書室等,儼然是虹口區文脈的代表。
在車生泉看來,我們的道路設計一直都是“重車輕人”,對于行人的需求考慮較少。“新建道路設計定位要有所改變,不僅考慮道路通行性需求,也要考慮道路的休閑性功能,適當增加步行空間,提升居民行走的舒適度。”車生泉說。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上海到底要建設多少條林蔭道?
本刊記者獲悉,“十二五”期間,上海計劃創建命名林蔭道100條,改建提升林蔭道100條,新建儲備林蔭道100條。目前,林蔭道“三個100”的目標已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間,上海預計還將創建命名和新建儲備林蔭道各100條。
新建儲備林蔭道是指道路在建設之初,就能在前期設計階段,從道路板式、綠化設計、行道樹品種選擇、土壤改良等方面為林蔭道建設打下較好的基礎,使之將來能夠更快更好地成為林蔭道。
目前,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已出臺了《上海林蔭道建設導則》,對林蔭道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維護都作出了相應規范。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共綠地處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關人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如果每條新建道路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各個環節都能按照林蔭道標準建設的話,上海無論是從道路綠量,還是林蔭景觀和功能上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然而,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目前,中國道路的建設主體多元化,既可以是綠化部門,也可以是建設部門,甚至是房地產公司、軌交集團等。因此,新建道路的板式、行道樹品種的選擇能否符合林蔭道的要求具有不可控性。
以陳家山路為例,這屬于郊區新城的新建道路。建設方選擇的行道樹是杜英,可是杜英并不適合作為上海的行道樹。雖然綠化部門對林蔭道的樹種選擇有明確推薦,但像陳家山路這樣選錯行道樹的情況并不在少數。
“這些行道樹幾年之后會轉交到所在區縣的綠化部門,他們還要對樹種進行更換,這不但對于資金是一種浪費,還白白浪費了幾年樹木生長的時間。”許曉波惋惜地說。
本刊記者了解到,新建道路除了存在選錯行道樹的問題,很多道路在設計規劃時就沒有考慮林蔭道的建設要求。比如,雙向六車道的道路沒有設計中央隔離帶,即便將來進行改造提升,也很難達到林蔭道機動車綠蔭覆蓋率30%以上的標準。
而徐匯區的云錦路在規劃時就計劃將其打造成林蔭道,因此建設單位前期做了很多工作,與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進行了溝通,采納了有關道路板式的設計、樹種選擇、行道樹間距等方面的建議。
“如果道路已經開始施工,我們通過排摸后續再跟進的話,困難大不說,效果也不好。”上海綠化部門的相關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種得下,留得住
林蔭道不是一天建成的。
關于行道樹的種植,1932年7月法國領事署曾發布《法租界公董局管理路旁植樹及移植樹木章程》,明確規定:“各樹木相互間之距離,得依樹之種類及事之可能,定為七公尺至十公尺。”法租界公董局專門設有一個“種植培養處”,除了行道樹之外,在各個公共場所和各個機關內不斷栽下花木。
以法國梧桐為例,樹木生長到枝葉可以隔街“牽手”,這個時間大概為30年,但失去卻只在一夜之間。20世紀90年代,上海淮海路進行改造,拓寬路面,梧桐樹曾被遷移。
2011年3月初,南京為建設地鐵3號線,要將許多于20世紀中期栽種的樹木移栽,引發部分公眾不滿。為此,同年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承諾市政建設“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
上海已命名的林蔭道如今已有153條,這些林蔭道是否能夠得到保護?
本刊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上海市綠化部門將與其他相關部門制定下發《林蔭道管理辦法》,加強林蔭道保護。“對已命名的林蔭道,原則上樹木不準搬遷”,這一內容可能將寫入《林蔭道管理辦法》中。
然而,林蔭道的保護涉及方方面面,僅靠綠化部門一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由多個部門形成合力。如城市市政道路改建、地下管網施工等工程都可能會對林蔭道造成影響。
幾年前,上海為了緩解徐家匯的交通擁堵現象,對斜土路進行了拓寬改造。道路改建后,徐家匯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但斜土路(蒙自路-制造局路段)的行道樹卻再也回不來了。
“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投訴到綠化部門,但是改建后的道路已經不具備栽樹的條件了。”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相關人士說。斜土路擴建后,老的地下管網沒有廢棄,新的又鋪設了進來,地下空間遭到擠占,行道樹失去了生長空間。如果建設單位能夠在設計之初就兼顧考慮林蔭道的問題,則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麻煩。
徐匯區的宛平路幾年前同樣進行了拓寬改造。由于宛平路(靠近徐家匯公園段)原有的法國梧桐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樹木華蓋,為了將其傷害減少到最低,道路建設部門將其中一列行道樹作為中央隔離帶保留,在擴寬的道路旁又新栽一排法國梧桐。這樣既保護了樹木,又使道路通行狀態得到改善。2012年,宛平路達到了相關標準,被命名為林蔭道。
有關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努力引導林蔭道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徐家匯區域、瑞金二路區域、曹楊新村區域等較有代表性的十大林蔭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