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才
(甘肅省審計廳,蘭州 730000)
績效評估,就是以調查為起點,為人們了解其目標任務的實施及完成情況。起因:為了節省預算資金的支出;適應新型管理理念的需要;競爭和挑戰是推手;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績效評估奠定了基礎;專家學者理論研究推動了績效評估的發展。其作用:能夠為決策部門提供預算信息;能夠為管理層提供管理信息;能夠為組織或個人提供責任信息等。
績效評估中,除了定性分析外,定量分析主要依靠數據作為支撐,而數據的真實性,又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常理上講,數據就是人們經過實踐得來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真實地擺在人們面前。但隨著人們“實用主義”觀念的擴張,數據真實性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受經濟增長中GDP數據魅力的影響,特別是有的地方、有的人崇拜GDP達到登峰造極地步時,評估數據的真實性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大的問號。例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數據越大越好;反之,只要是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數據越小越好,最好為零。這種虛偽數字引起的惡果,使許多人吃盡了苦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自然的慣性。績效評估中的數據,也自然逃脫不掉這種慣性思維的怪圈,實際中也確實存在此類問題。這種情況下,除了健全績效評估體系外,能夠拿來就用的有效工具之一,就是利用審計手段來擠干各項數據中的水分,為績效評估夯實基礎。一是核實數據來源渠道。主要核實績效評估中的各項數據,是否有基礎資料作為支撐,其產生與基礎資料有無關聯關系,凡間接或憑感覺杜撰出的數據,均不能作為績效評估的依據。二是核實計算方法。評估中對各項數據進行的精細加工,就是設計各種科學的方法進行計算,使之成為績效評估中有效數據;而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尤為重要,但必須與績效評估有緊密的相關關系,否則將予以排除。三是核實抽查的樣本數量。面對眾多的統計數據,抽出一定的樣本量進行績效評估,是績效評估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樣本量的大小及類型選擇極為關鍵。要使績效評估既客觀又公正,必須選擇符合專業特點的樣本量及建立評估模型,才能使績效評估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績效評估工作的扎實有效性,社會公眾對績效評估結果的確認程度,均應利用審計手段,對績效評估中的數據進行核實,通過審計擠干數據中的水分,為績效評估夯實基礎。
績效指標是績效評估的尺碼,在績效評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績效評估最基本的依據之一。所以,績效評估中的指標設置極為關鍵,如果設置得太高,使許多人望塵莫及,因此會放棄努力,不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如果設置得過低,大部分人不費力氣就能達到目標,這樣既不能調動先進工作者的積極性,又不能激發后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吃“大鍋飯”的現象又會卷土重來;只有將評估指標設置的適度,才能激勵全體員工的工作熱情,使人們“顛顛腳、蹦一蹦”就能夠得著,這是績效評估指標最佳的設置。實際中,就因為績效指標設置難以恰到好處,不是高就是低,很難設置既符合實際情況,又能激發被評估者的工作熱情,還能得到社會公眾認可的評估指標。這種情況下,應當運用審計手段,核實績效評估指標設置的合理性,是績效評估成敗的關鍵環節。首先,對以往習慣性的做法進行銜接。任何部門、單位或者地區、行業,為了實現既定的未來某個目標,各自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評估方法,在績效評估指標的設置中,是不容忽視的參考依據。其次,對人們工作效率的測算,應當按好、中、差進行分類,即按通常水平能夠完成任務的,應占到85%左右;工作稍有怠慢就完不成任務的,應占到10%左右;工作中經過努力能超額地完成任務的,應占到5%左右等,這是國外績效指標設置通行的做法,也是我國社會公眾心目中理想的指標體系。再次,參照相同行業指標評價指標。由于社會是個大集體活動場所,行業之間、單位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比較密切,在設置績效評估指標時,應當參照業務相近行業的績效評估指標,吸取其精華。第四,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績效評估指標設置。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績效評價理論的發展,為績效評估提供了更加科學的理論基礎,評估機構應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設置符合實際的績效評估指標;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績效評估理論的發展,值得我國各行各業各單位借鑒,設置具有中國特色的績效評估指標。所以,審計在績效評估中的功能之一,就是核實績效評估指標設置的合理性,糾正其偏差。
程序,就是人們做事的基本步驟。在計算機的編程中,是由序列組成,就是告訴計算機如何完成具體任務。在歷史的進程中,程序使一個階段結束,孕育著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即使是跨越式的前進,也離不開程序這個基本規則;一個人做事情也是如此,由程序告訴人們先從最基本的入手,然后進入實施階段,直到完成一項任務為止。程序在績效評估中尤為重要,不僅為績效評估設置必經的步驟,而且還為被評估的對象帶來公平。一般情況下,績效評估程序的設置,應當注重這么幾個階段:評估的開始階段,要制定評估方案,為績效評估的初始工作;還應由組織者對擬參加績效評估的人員,詳細講解評估方案及實施方法,使評估人員能夠熟練地掌握評估技巧。評估的實施階段,主要安排布置評估人員應當做的每項工作,以及完成工作任務的程度,明確責任制。評估的收尾階段,主要是撰寫評估報告時,對評估人員收集的資料進行梳理,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歸納;對形成評估報告初稿中的數據,應逐項進行認真的核對后,提交給委托單位的管理層,并根據反饋的意見進行完善等。實際中,這幾個階段的程序既不能顛倒,也不能跨越,還不能減少,才能保證績效評估結果的真實性,這是審計在績效評估中應當關注的重點環節。審計中如發現未按評估方案開展工作的,一定要督促其返工重做;如存在人為減少評估步驟的,要責成評估人員進行補充,確保評估質量;如評估人員將評估程序顛倒的,就要毫不遲疑地責成評估人員,將顛倒過來的程序再還原回去進行實施,直到完全符合規定的要求為止;對被評估者提出的反饋意見,涉及到數據方面的,一定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核實,確保評估數據準確無誤。以上情況表明,審計在績效評估的作用不容忽視,通過審計來核實績效評估程序的設置,是否符合績效評估總體要求;對已經設置的評估步驟及順序,是否按要求進行實施;對評估成果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是否涉及評估過程中的工作疏忽等,均應通過審計手段進行核實,確保績效評估程序能夠公正地得到實施。
績效評估的成果,就是評估者依據被評估機構事先設置的指標,通過制定方案、組織實施、綜合評價、總結歸納等程序之后,最終形成績效評估總的評價。這個成果能否反映出被評估者的真實情況,還需要在委托機構的管理層與被評估者之間進行博弈,因為委托機構管理層在利用績效評估成果時,又往往與本機構的經營成果掛鉤,也是為管理者提供自我檢驗施政綱領有效性的一個基本標準,還是檢驗被評估機構中各級管理人員及員工履職的基本尺碼,最終為委托機構管理層修訂施政綱領及知人善任提供參考依據等,在博弈中檢驗績效評估方法的科學性及真實性。評估成果能否達到評估機構初始設置的目標,可以與績效評估實施方案中的指標進行比較;是否符合行業、單位及個人的基本情況,可將評估的結果反饋給被評估者征求意見;是否能夠起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激勵中間的作用,可將評估結果在一定場合進行公示等,這是檢驗績效評估成果成敗的關鍵環節之一。在以往的績效評估中,其結果之所以會引起社會公眾的非議和疑慮,就是因為在績效評估中使用的各項數據不夠真實有關,使績效評估中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到社會公眾的認可,極大地浪費了社會資源。為消除社會公眾對績效評估非議和疑慮的影響,應當借助于審計手段,對績效評估方案的實施、績效評估程序的遵循、績效評估數據的來源等進行核實。尤其是對被評估者反饋的意見,除了個人理解方面的原因外,均應當通過審計手段進行核實,以示對被評估者所提意見的回復;對績效評估中社會公眾提出的質疑,也可運用審計手段進行勘驗等。總之,對于審計在績效評估中發現的問題,應當責成評估機構進行糾正,并將核實的結果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告,以消除單位成員及社會公眾心目中疑慮的陰影;對于評估機構自身存在的弊端,審計中要以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地核實評估程序及數據,并以書面形式反映給承擔績效評估任務的管理層,作為改進績效評估系統的依據。
綜上所述,盡管績效評估還存在一些問題,測評結果有時也會引起社會公眾的批評,但仍能提供給社會公眾、各級組織、單位或個人有用的信息,現在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的情況下,這是績效評估得以繼續存在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績效評估工作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的勢頭比較迅速。因此,應當針對績效評估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借助于審計手段進行完善,只要方式方法得當,一定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績效評估理論基礎及評估方法,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1]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