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芳
(內江市第十小學,四川 內江 641000)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學生作文假如著重在培養學生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他的一句至理名言擊中了傳統作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闡明了培養的方向。余秋雨先生也是這樣說的:“所幸我們進入了一個創新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下一代從小就開始學會自我創新的習慣?!焙翢o疑問這是一種精英見解,與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完全一致。
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二十三年,為了改變以往作文“精批細改”的傳統教學,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筆者在聽說讀寫相結合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做過一些嘗試,在怎樣培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上進行了一些探索,作文教學較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年在涼山,筆者所任教的第一屆學生(1996年畢業生),當時學校條件較差,但年輕時的我總是精力充沛,常常不管教學工作多忙,都要面對“作文山”,每天“挖山不止”,力求達到“精批細改”。但多數學生只看等級和評語,而寫作有困難的學生看到“滿堂紅”就更加望“文”生畏,哪里還有興趣修改和寫好下一次作文呢?
《語文課程標準》提醒了我:作文教學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才能共同提高寫作水平[1]。于是,我便著手進行了學生自批自改的大膽嘗試,批改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用委婉的語氣指出不足之處,激發其創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比登山還難,難以“登堂入室”。當然,其中少不了我的示范修改,“評”“改”結合。經過訓練,班上學生養成了寫好作文查一查、改一改的良好習慣,也會按照我給他們的評語進行簡單的修改,寫作興趣被激活。
要想培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閱讀分析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并試著去修改文章:第一,讀讀是否上口,語句是否通順;第二,文章內容是否合乎情理,立意是否明確,結構是否清晰;第三,進行必要刪、增、改、修改后再讀全文,不當處再改;第四,文章的語言運用、格式、書寫、標點是否正確。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盵1]而作文后引導學生自改,能使作文教學出現一個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主動作文的生動局面。為此,筆者認為具體可以從下面幾點著手:
學生的自改能力培養要以學生為本位,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在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教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自改的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改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心理學證明:“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極強,如果這一特點發揮出來,就能變成奮發求知的上進心?!蔽裔槍@一特點,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抓住典型進行評講。我經常向學生灌輸“文不厭改”的道理和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傳說他先后改了十幾次才決定用“綠”字的。與此同時,我挑選了兩篇文章作范文,一篇是一名彝族學生寫的《離別母?!罚@是他懷著對母校的感激、眷戀之情,經過一個多月時間反復醞釀、修改而得,此文后來被學校紅領巾廣播站評為一等獎。另一篇是程度較差的一名藏族學生寫的《一次難忘的語文課》,文章寫得空洞,有一種無病呻吟之舉,而且遣詞造句有不少問題。后來經老師指點和自改,小組進行評議后再寫,這篇文章變成了一篇優秀范文。另外,我還在課堂上講評學生們修改前后的習作,講他們奮發向上的事例,從而使學生們樹立一種“我能行”的信心。
其次,從批改作文的批語中激發學生自改的興趣。2008級學生是我任教的第三屆學生,這個班是我從一年級帶上來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我從三年級起便為作文評改激趣,注意挖掘學生習作中的優點,對好的段落、好的句子、好的詞語以及立意布局的優點加以贊賞,尤其對學困生更是“沙里淘金”,劣中尋優,用批語予以褒揚。如“這句話真有意思?!薄澳愫媚芨桑 薄斑@里可謂妙筆生花?!薄拔磥淼男∽骷遥佑桶?!”等激勵語言,學生看了后則會喜上眉梢,笑在心里,便會暗下功夫爭取下一次把作文寫得更好。
另外,我還在班上成立了作文互改小組,先讓同桌結隊,再安排4~6名學生結合成一組,推選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任組長。我則教給學生們修改標點錯別字及病句的符號,組長負責寫批語,然后組與組之間全面檢查,批改是否正確。由于這項活動是學生自己做主,所以他們在愉快的寫作環境中學習作文、學習改文,也體會到了一種快樂。
首先,在閱讀中進行作文并且修改,激發創新欲望。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又爭強好勝,根據這一特點便可利用身邊的人來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我常拿本班、本校學生的優秀作品讓學生閱讀,思考評價文章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等等。在好奇心、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就會被激活,必然會產生一種渴望創新、渴望成功的強烈欲望。我會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舊文新作”,在閱讀《翠鳥》一文時,我讓學生仿照此文命題寫作,告訴他們文章最忌千家衣(南宋詩人陸游語),要求打破常規。以《翠鳥》為例,看看全文是怎樣抓住翠鳥的外形、動作特點及生活習性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寫完后,我又針對性地選了好、中、差幾個學生朗讀習作,大家評議、修改,結果學生們都寫出了理想的文章。
其次,抓住自改互改相結合,培養學生們創新思維。有了創作欲望,不等于就有了創新的能力,它只是創新的原始動力,要使學生有創新的能力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讀與寫有著緊密的聯系,讀為寫提供了知識的積累和表達的方法。因此,我充分利用課堂的閱讀教學來訓練學生發散性、靈活性、獨特性的思維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性想象是整個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因此,要鼓勵學生根據教材展開豐富的想象,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一是讓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二是在課文的空白處進行想象。如《凡卡》一文,在課文結尾處激發學生想象:爺爺能收到信嗎?為什么?引導學生發表見解,把作者言盡意猶的意思進行猜測,并把想象寫下來。
不論是優生還是學困生,他們均認為自己的習作往往是最棒的,自己發現不了問題也修改不了,但對于別人的問題就會比較敏感,培養學生自改創新的能力就要從易到難。教師挑選學生中有代表性、錯誤較典型的文章,然后在小組內引導學生根據習作要求展開互評,每個人觀閱其余的幾篇,并協商修改意見,然后互相交流啟發。在學生有了互評能力的基礎上,教師著力引導學生自評自改。先評習作感較差的典型習作,讓學生以別的同學的優點和缺點為鏡子,對照自己的習作,分析和找出自己習作的長處和短處,再進行修改。通過抓自改和互評相結合進行指導。學生自改作文的積極性得到了發揮,自改能力、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提高了。
現在,我的學生們不再把作文看作是負擔,而且自改作文能力也一天天提高,他們更加愛作文了,并在其中享受到了快樂。
[1]秦訓剛,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