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哈爾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當今世界,大眾化和全球化旅游時代已經到來,旅游日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旅游業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和發展勢頭最強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1]。順勢而行,黑龍江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將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實現黑龍江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跨越。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龍江的戰略高度,推進旅游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把旅游業培育發展成為黑龍江經濟的支柱產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緊迫的現實意義,集中體現在: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迫切需要;二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三是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舉措;四是增強黑龍江文化軟實力、民族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有效載體;五是提高全省居民文明素質,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必然要求。當前,黑龍江旅游正處于良好的戰略機遇期和發展黃金期。黑龍江是東北亞合作的開放前沿和橋頭堡,全球經濟回暖將為黑龍江旅游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同時,黑龍江較強的綜合實力、通達的交通條件、突出的資源優勢、日益壯大的市場支撐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彰顯出黑龍江旅游良好的綜合條件優勢和強有力的資源整合能力,成為黑龍江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一,缺乏像黃山、泰山、張家界、九寨溝、桂林山水等在全國乃至世界有重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品牌旅游區?,F有的旅游區,無論在體量、知名度、綜合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對核心旅游資源的挖掘利用與整合不夠。
第二,旅游發展空間結構失衡,哈爾濱主導全省旅游格局的地位異常突出。2013年,哈爾濱市接待國內、外游客比重占全省的26.1%,旅游總收入占全省的45.9%。如何借哈爾濱的市場優勢深度開發旅黑市場的延伸性消費,全面提升旅黑游客的人均消費水平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三,區域旅游形象知名度、美譽度仍存欠缺,致使尚未形成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大市場格局。2013年,本省客源占國內游客比重為71.7%,中遠距離市場比重偏低。入境客源亦以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入境市場為主,并且其中88.9%的外國旅游者來自第一客源國俄羅斯。
第四,旅游產業整體素質亟待提升,旅游環境建設、旅游服務品質、旅游產業效應、旅游企業運營等各方面問題較多。一是產業體系發育不完善,旅游要素配套不盡合理,新業態發育不足;二是產業盈利能力較低,龍頭企業品牌不多,小、散、弱現象突出;三是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結合度、融合度低,產業聚集不足;四是旅游服務質量還不高,精細化、精致化、精?;蛔?;五是旅游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不活。
第五,存在季節性約束問題,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冬夏兩季,旅游投入的綜合效益相對較低,不易吸引大的旅游投資項目。如何有效延伸春秋旅游市場、拓展冬夏客源市場,將成為建設旅游經濟大省必須解決的難題。
圍繞建設旅游經濟大省的目標,以全面提升黑龍江旅游產業競爭力為核心,針對黑龍江旅游產業現狀及其存在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約束,重點可從如下路徑來展開黑龍江旅游經濟大省的建設:
首先,依托國家“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戰略機遇和黑龍江省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的有利契機,著力打造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和貿易旅游綜合開發工程的同時,在旅游空間上實現三個突破:第一,一帶突破:培育遼寧沿海旅游增長帶,全力打造“北方國家海岸”,搶占北方海洋旅游的制高點,打造國家第一條風景道和自駕車旅游示范線;第二,一區整合:沈陽經濟區都市旅游區,推進同城化和一體化建設,構建“一核、一圈、一帶”的空間布局,建設成為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都市旅游區;第三,培育兩個新興增長極:葫蘆島和丹東,形成四極聯動(沈大葫丹)的格局,全面帶動全省旅游的整體躍升。
其次,推進旅游產業治理結構和企業機制體制改革,是構建黑龍江旅游經濟大省建設的核心動力。旅游業具有產業和事業雙重性質,涉及交通、建設、環保、工農業、商業、工商等社會絕大多數的部門和行業,依托現在的旅游行政機構,難以推進旅游業的有效管理,因此,推進產業治理和企業機制改革是必由之路[2]。
最后,面向未來休閑度假旅游需求的迅猛發展和專項旅游的快速成長,重新認識黑龍江旅游資源的優勢和特點,著力打造黑龍江旅游新品牌。要立足成為東北旅游組織中心,整合東北旅游資源為黑龍江服務,重點建設三條跨區域的精品觀光旅游線:一是東北大通道旅游精品線路,二是東北邊境生態旅游精品線路,三是黑蒙塞外風情旅游精品線路[3]。另外,依托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區位優勢,立足豐富的生態、冰雪、濕地、溫泉、都市和鄉村度假資源,開發養生度假、溫泉冰雪度假、高爾夫度假、山地度假、都市休閑、鄉村度假、郵輪游艇度假等系列度假旅游基地,支撐形成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體系。還要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全面推進黑龍江四季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并著力挖掘黑龍江特色旅游資源,如工業遺產、北國濕地、界江界湖等,積極培育新興旅游品牌。
[1]武虹劍,李仲廣.旅游強省的研究現狀、理論基礎與評價體系研究[J].旅游學刊,2008,(4):53-57.
[2]鐘沖.中國旅游產業政策的演變趨勢與展望[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5-68.
[3]章琦.發展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的思考[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