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權,吳志先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研部,福建 莆田 351254)
《兩岸服貿協議》本是一個兩岸互惠互利的協議,在臺灣朝野卻引起了爭議,甚至爆發了反服貿協議的所謂的“太陽花學運”。通過臺灣朝野對服貿協議的爭議原因分析,有利于人們正確了解臺灣復雜的政治生態,及時調整對臺統戰策略,對兩岸的統一大業將有重要的意義。
《兩岸服貿協議》全稱《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為加強兩岸經貿關系,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及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經海協會與海基會平等協商,于2013年6月21日在上海簽署的。文本長達48頁,正文分為四章、24條,并有2個附件。根據協議,兩岸雙方都在ECFA基礎上,加大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為對方提供了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其中,大陸對臺開放共80條,臺灣對大陸開放共64條,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筑、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游、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個兩岸互利互惠的協議,將讓兩岸民眾得到很多實實在在的好處。需要指出的是,在協議中,其中大陸方面出價均高于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水平,一次性出價涵蓋的行業類別之多、開放力度之大,在大陸已簽署的類似協議中前所未有。這充分體現出,大陸把自己的發展成果惠及臺灣民眾的讓利思維。
近些年來,臺灣島內政黨紛爭不斷,導致經濟疲軟,停滯不前,早已跌出了亞洲四小龍之列。《兩岸服貿協議》若能成功通過,無疑會為臺灣經濟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也是臺灣經濟走向區域化、全球化的必由之路。這樣一份互利雙贏,甚至明顯體現大陸對臺灣讓利的協議,在政治生態復雜的臺灣卻飽受爭議。執政黨國民黨當然求之不得,《兩岸服貿協議》若能成功通過,必然促進臺灣經濟的發展,既造福臺灣人民,又可以作為政績;民進黨出于政治目的,“逢中必反”,歪曲丑化服貿協議,并通過各種渠道對其造謠中傷;大部分工商界則希望服貿協議能夠在島內盡快通過,以振興臺灣經濟,提高競爭力;知識界的一些人及出版界的一些人,由于不認同大陸的政治,對服貿協議持抵制態度,甚至散布一些不當言論,結果跟民進黨一樣引起不明真相業者和民眾的恐慌;還有一些中小業者自身信心不足,對服貿協議不了解,害怕被大陸業者吞并……種種因素導致臺灣島內彌漫起一股反“服貿”的情緒。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14年3月18日,由部分大學生自發組織以所謂“捍衛民主,退回服貿”為由攻占“立法院”的事件,并在3月23日晚侵入“行政院”,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到4月10日才收場,引起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臺灣媒體稱之為“太陽花學運”。
在此次學運中,可以看出臺灣島內政治生態復雜,臺灣所謂的“民主”陷入了“民粹”陷阱。國民黨并非一黨獨大,馬英九當局施政的民調滿意度不高,可以預見國民黨連任前景暗淡,政黨交替執政在臺灣可能將會成為常態。
其中,此次學運中出現的兩個現象,必須引起大陸統戰部門的高度重視:一是作為新生代的代表青年學生已經展現出較高的社會組織行動能力,必將在臺灣未來的社會構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二是臺灣這些新生代經過李登輝及陳水扁時代“去中國化”“本土化”的臺獨教育,本土主體意識相當強,并且對兩岸關系充滿恐懼與猜疑,如果引導、化解不好,有臺獨的傾向。正如臺灣《聯合報》4月10日社論指出:這場學運的基礎群眾心理不是“臺獨”,而是新世代對臺灣的憂慮與不滿,對兩岸關系的恐懼與猜疑,及對己身前途的彷徨與焦慮等等。幾名學運發動者引爆了積淀已久的情緒,不料卻給了大家一個“重新回過頭去搞臺獨”的答案[1]。因此,如何化解新生代本土意識,增強他們的大陸認同感,將是大陸今后統戰的重點。
統一戰線是指一些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結成的政治聯盟。其核心是在政治競爭中“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打擊主要敵人”。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大法寶。當前,它的主要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
1.圍繞一個中心任務。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統戰的目標與任務也是具體而靈活的,應隨著局勢的改變而改變。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由于李、陳走的是“去中國化”的臺獨路線,所以當時的統戰任務是以“政治反獨”為目的,即拉攏、團結、爭取臺灣島內外的進步力量揭穿李、陳的“臺獨”行徑,共同抵制、遏制“臺獨”;今天,在國民黨馬英九當局的努力下,兩岸緊張狀態已有所改善,兩岸經貿合作及民間文化交流正逐步推進。這就決定今后一階段對臺統戰的中心任務是借兩岸經貿合作與民間文化等交流之勢分化臺灣民眾的本土意識,重塑他們的大陸認同心理,亦即臺灣中國大陸研究學會理事長楊開煌先生所提的:臺灣社會的再中國化建構[2]。如果兩岸經貿合作及民間交流不能轉化為重塑臺灣民眾的大陸認同意識,那么和平統一將遙不可及。
2.利用好一個優勢。臺灣作為一個海島地區,內部市場小,經濟要想發展,要提升競爭力,必須走國際貿易之路。因此,經濟的區域化、全球化是臺灣今后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臺灣經濟的區域化、全球化之路,必然繞不開大陸,除非臺灣自甘墮落,不想發展。而且,大陸目前已成為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及最大進口方。一句話,臺灣今后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對大陸的依存度會越來越高。過去,民進黨認為應該追求臺灣政治和經濟獨立,避開中國大陸,直接和世界各國做生意。但陳水扁政府執政階段,已經證明這條路行不通。這是臺灣島內任何政黨執政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認清這個現實,今后臺灣島內不管那個政黨執政,大陸對臺工作都會保持一份淡定,不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即使2016后民進黨重新執政,對此也會有所顧忌。因為,民眾是現實的,那個政黨經濟搞的好,選票就給那個政黨,民進黨有以前的教訓,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本次“太陽花學運”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島內的民進黨及有西方價值觀背景的部分知識界等,害怕服貿協議通過后,臺灣經濟會更加依賴大陸,以后政治受困于經濟,也就受制于大陸,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經濟在對臺統戰中的重要作用。大陸要利用好這個優勢,繼續堅持“先經后政、以經促政”的思路,進一步推進兩岸的經貿合作及民間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常態化、機制化,使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并借此重塑臺灣民眾的大陸認同意識,最終實現兩岸統一。
1.重塑大國形象,增強對臺的吸引力。建國以后,兩岸處于敵對狀態,臺灣執政當局對大陸的妖魔化宣傳,以及臺灣當局走資本主義道路,使臺灣社會的民眾深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及年輕一代,他們對大陸的政治制度帶有偏見。直到今天,他們仍帶著有色眼鏡,沒有看到大陸國情的特殊性,沒有與時俱進,沒有看到大陸近些年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當然,不可否認,自改革開放以后,大陸的物質文明發展較快,而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政治體制改革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國民素質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特別是今天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體,但沒在世界取得相應的影響力。相反,在國家崛起的道路上,還帶來一些國家、地區的猜忌與堵截。體現在對臺關系方面,對臺灣的吸引力不夠,臺灣島內仍有部分勢力及民眾對大陸不信任,甚至還排斥。因此,重塑大國形象,對中國尤為重要。
國家形象,對內體現在該國民眾對國家的忠誠程度與擁護程度,對外體現在該國對整個世界的負責任程度及外國對該國的評價程度。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在經濟上的巨大成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為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國內的腐敗問題、貧富分化問題、環境問題及部分國民素質不高等問題,也影響著中國的國際形象。重塑大國形象,要做好國內跟國外兩方面的事情。在國內,政治上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推進依法治國,嚴懲官場及行業腐敗,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決策透明化、民主化,提高為民辦事的行政效率;經濟上,關注民生,加快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升級,建設生態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文化上,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國民素質……對外,中國要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稱霸,不好戰,與他國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在國際事務上,中國不該再低調行事,對世界出現的一些重大危機不要回避,要積極參與其中協調,甚至要主導一些對世界發展有利的事件,體現大國責任。同時,要積極做好對外形象宣傳,讓更多外國民眾了解中國,讓某些別有用心的外國媒介失去抹黑中國的機會。如中國近期主導倡議并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及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受到多數國家的歡迎與贊同,也大大地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可以斷言,當中國真正富強民主之時,就是臺灣回歸之時。
2.繼續推進兩岸經貿合作及民間交流的多元化、常態化、機制化,增強臺灣民眾的大陸認同意識。交流是化解矛盾、增加互信的有效途徑。在臺灣島內復雜的政治生態下,大陸如何與之交流,并在交流中增強臺灣民眾的大陸認同意識,這里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大陸只跟國民黨交流,就可能遭到其他政黨及勢力的排斥;如果大陸只跟臺灣那些財團、資本家合作交流,就可能遭到臺灣平民及弱勢群體的排斥……因此,交流對象及交流方式、手段等都值得大陸統戰部門的深思及研究。
兩岸交流也有一些年了,但所取的統戰效果不大,從這次“反服貿協議”事件就可看出,臺灣部分民眾仍對大陸缺乏認同感。如何提高兩岸交流對兩岸統一帶來的積極影響?2010年8月《中國評論》月刊在臺北邀請一些臺灣專家對“大陸地方政要陸續訪臺對兩岸關系發展的作用與影響”提出見解,針對與會專家發言總結未來交流要做好三樣事情:“一是基層的交流,包括縣對縣、鄉鎮市對鄉鎮市的交流,讓這樣的交流變成兩岸人民的長期友誼、互相幫助、互通有無的重要基礎;二是我們期待這樣的交流更重視臺灣的三中(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的民眾);三是我們希望未來的交流更具有文化的特質,經貿交流、采購交流、投資交流都很好,但是如果能夠透過文化、制度交流,交流對象與城市更多元化,讓兩岸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打造出一個新的治理制度的話。”[2]從臺灣這些專家的言論中可以發現,我們大陸早前的對臺交流缺少基層交流,尤其對臺灣的“三中”照顧不夠,缺少文化特質的交流,交流對象沒有多元化,交流沒有常態化、制度化等問題,以致兩岸交流沒有轉化為臺灣民眾的大陸認同意識。同時,臺灣專家富有建設性的觀點也為我們今后對臺交流指明方向。今后對臺交流要做得更細致、更深入一些,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將深入了解臺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臺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3]并大力推進多元化、常態化、機制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特質的交流。讓兩岸民眾在交流中擦出火花、擦出情感,增進理解、增加認同。今后,我們大陸還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或平臺,盡可能吸引臺灣參與,為今后兩岸和平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學運反高潮:原來還是“臺獨”[EB/OL].中國臺灣網,2014-04-10.
[2]中評社論壇:大陸地方政要訪臺作用[EB/OL].中評網,2013-08-23.
[3]習近平會見宋楚瑜一行[EB/OL].新華網,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