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 在大力倡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出版行業以融合發展為目標,努力探索數字化道路。在這一過程中,由新技術的應用帶來的著作權問題成為出版人實際工作中面臨的新困惑。本文結合中外司法實踐,淺析作為網絡技術基礎的網絡鏈接行為在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方面的認定標準。
[關鍵詞] 網絡鏈接 信息網絡傳播權 侵權分析 司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4-0051-03
Analysis of Infringement of Network Links and Its Judicial Practice
Wang Hua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Hangzhou,310013)
[Abstract] Premier Li Keqiang put forward the Internet Plus strategy in March to encoura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tradit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is striving to explore a digital road aiming a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copyright problems caused by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have created confusion to the publishers. This paper is a brief analysis of criteria of conviction for direct infringement and indirect infringement of technology-based network linking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judicial practice.
[Key words] Network links Transmission righ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Analysis of infringement Judicial practice
2015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立足傳統出版,發揮內容優勢,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在出版融合大發展的形勢下,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在出版物開發過程中得到應用,如App技術、二維碼鏈接技術等,隨之而來的網絡版權保護和侵權責任問題是作為出版人必須了解和明晰的問題。作為構成網絡世界運行基礎和核心功能的超鏈接技術,其侵權認定標準,一直是業內關注、討論的熱點。
1 鏈接定義及其分類
鏈接,又稱為超文本鏈接、超鏈接,是指通過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通過通用資源定位符指向其他內容,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同一文檔的不同部分建立聯系,使訪問者可以通過一個網址訪問不同網址的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的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他欄目等[1]。超鏈接實質是指從一個網頁指向一個目標的連接關系。
我國司法實務中,一般將網絡鏈接分為淺層鏈接和深層鏈接兩類。淺層鏈接,也稱一般鏈接或普通鏈接,指的是對第三方網站首頁或者其他網頁的鏈接。用戶點擊鏈接之后,會脫離設鏈網站,進入被鏈接的網頁。而深層鏈接是對第三方網站中存儲文件的鏈接。用戶點擊鏈接之后,可以在不脫離設鏈網站的情況下從第三方網站下載該文件,或在線打開來自于第三方網站的文件,欣賞其中的作品。此時用戶瀏覽器中顯示的網絡地址仍然為設鏈網站的地址,而不是被鏈接的文件在第三方的地址[2]。從中可以分析得出,深層鏈接與淺層鏈接相比,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用戶的操作是在設鏈者網站上完成;二是設鏈者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直接抓取和使用第三方網站內容。但是不論是淺層鏈接還是深層鏈接,被鏈接的內容始終存儲于第三方網站的服務器上,鏈接提供者并沒有在自己的服務器上上傳作品。
2 關于超鏈接侵權認定標準
關于鏈接是否構成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中外法院適用的標準主要有三類,分別是“用戶感知標準”、“新公眾標準”和“服務器標準”。
2.1 用戶感知標準
用戶感知標準是一個主觀標準,即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第三方網站中的內容設置深度鏈接,只要用戶誤認為該內容來自于設置鏈接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即可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構成直接侵權。這是一個判定網絡鏈接侵權的主觀標準。其核心點在于用戶是否誤認為作品內容直接來自于設鏈的網站。
2009年,北京網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訴四川一家網站未經許可播放原告享有獨家專有權利的電視劇。最終,四川高院終審認為,點擊播放涉案視頻時,網頁地址始終在被告網站名下,使用戶不能明確知道,自己轉入了另一個網站,因此被告網站已直接參與了相關信息的加工處理,構成侵權行為。
2.2 新公眾標準
“新公眾標準”代表性案例是2014年2月歐盟法院審理的“Svensson”案。在該案件中,原告Svensson等為記者,將文章發布在公司的報紙和網站上,用戶可以自由點擊觀看。被告Sverige公司則通過設置鏈接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一系列連接至其他網站的文章,其中就包括Svensson等人的文章。原告參照“用戶感知標準”,認為用戶點擊被告設置的鏈接后不會明顯察覺到已經轉向了其他網站,并以此為由,就被告侵犯了自身的“向公眾傳播權”而提起訴訟。
歐盟法院認為,構成“向公眾傳播”行為必須符合兩個要素,一是構成傳播行為,二是將作品傳播給公眾。在本案中,用戶可以通過鏈接直接接觸作品,設立該鏈接就構成了傳播行為。但是只有在該傳播行為指向權利人在進行原始傳播時沒有考慮的那部分公眾,即新的公眾時,設鏈行為才構成“向公眾傳播”行為。即如果權利人在進行初始傳播時的受眾與通過鏈接行為接觸到作品的受眾產生重合,那么鏈接行為不構成“向公眾傳播”。如果權利人采取加密等技術限制措施,只允許部分滿足條件的受眾接觸作品,那么繞過該技術措施,使其他用戶,即新的公眾能夠接觸到該作品,該鏈接行為就構成侵權。
基于以上分析,歐盟法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判決,認定鏈接行為只有向“新公眾”傳播,才構成向公眾傳播行為。如果權利人在進行初始傳播時,沒有采取技術措施限制公眾對作品的接觸,則鏈接不需要經過權利人的授權。
歐盟法院關于鏈接侵犯“向公眾傳播權”的新解釋解決了到目前為止保護版權人合法利益與對基礎網絡技術支持之間的矛盾沖突,這是版權法又一次對新技術的適應與妥協[3]。
2.3 服務器標準
“服務器標準”即以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將作品內容上傳至自己的服務器,供公眾獲取,作為判斷是否構成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關鍵點。服務器標準是我國司法實踐中普遍使用的一個標準。
“服務器標準”符合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立法意圖。關于網絡鏈接是否構成侵權問題,我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及《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根據《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的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網絡傳播行為”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行為”。其中,“向公眾提供作品”是評判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是否構成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行為的關鍵性要素。在網絡環境下,將作品上傳至服務器的行為構成了“向公眾提供作品”行為,而提供鏈接的行為僅僅是為作品傳播提供了通道。“服務器標準”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得到進一步明確。《規定》第四條指出,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許可,通過上傳到網絡服務器、設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軟件等方式,將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置于信息網絡中,使公眾能夠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以下載、瀏覽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實施了前款規定中的提供行為,即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進一步從法律層面體現了“服務器標準”在判定網絡版權侵權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單純的超鏈接不構成對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的又一出發點是鏈接對著作權人的利益實質上沒有造成沖擊。提供鏈接實質上提供的是一種獲取信息的通道,因此很難將鏈接固定化為著作權人的一種權利[4]。
采取“服務器標準”與“新公眾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即設置鏈接的行為一般不構成網絡傳播行為,只不過兩者采取了不同的法律路徑。
3 超鏈接間接侵權認定分析
我國司法實踐通過間接版權責任來追究設置鏈接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不存在直接提供作品的行為,不構成直接侵權,但是會因為明知或者應知侵權行為的存在,仍然提供幫助行為,而承擔間接侵權責任。
3.1 明知或應知侵權行為,未采取斷開鏈接的必要措施,構成幫助侵權行為
《規定》第七條提到,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未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或者提供技術支持等幫助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幫助侵權行為。
2000年劉京勝訴搜狐公司愛特信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案中,被告網站僅僅是將搜索引擎搜索的結果提示給用戶,并通過鏈接使用戶進入了提供信息的網站。原告并未將作品信息存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因此不構成侵權。但是在開庭時,原告明確要求被告斷開鏈接,被告予以拒絕,此時被告已經是明知鏈接的作品侵權之后仍不斷開,實質上起到了對侵權人繼續實施侵權的幫助,法院最后判定被告應當對這種行為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
3.2 對于明知和應知的推定
《規定》第九條提到,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網絡用戶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具體事實是否明顯,綜合考慮以下因素,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構成應知: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主動對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進行了選擇、編輯、修改、推薦等。第十條指出,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絡服務時,對熱播影視作品等以設置榜單、目錄、索引、描述性段落、內容簡介等方式進行推薦,且公眾可以在其網頁上直接以下載、瀏覽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其應知網絡用戶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
在北京世紀悅博科技有限公司與正東唱片有限公司侵犯錄音制作者權糾紛一案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在世紀悅博公司網站的頁面上提供了對權利人作品的下載服務;被鏈接下載的網站也是世紀悅博公司事先選定并推薦給網絡用戶的;下載的操作步驟是世紀悅博公司逐層遞進引導的;所下載作品是世紀悅博公司事先通過搜索選編、并整理的。由此可以認定,世紀悅博公司的鏈接行為,已經不是提供鏈路通道服務,而是直接參與相關信息的加工處理,并對加工處理后的信息通過異站進行深層次的鏈接。
對于超鏈接是否構成侵權行為,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聲音,各國司法實踐也采取不同的標準。對于以內容為核心的出版行業來說,如何在數字出版大發展時代,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規避對他人權利的侵害,是我們必須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注 釋
[1]劉凱,李潔.如何判定網絡鏈接的著作權侵權[N].江蘇法制報,2012-03-01
[2]王遷.論網絡環境中版權直接侵權的認定標準[N/OL].[2009-05-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a2d1f50100dk6m.html
[3]龍井瑢.探析鏈接版權法律責任在歐盟和英國的新發展:兼評中國相關版權司法實踐[J].青年法苑,2014(12):125-132
[4]徐美玲.網絡鏈接的版權法規制綜述[J].電子知識產權,2014(8):39-43
(收稿日期: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