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經濟學家厲以寧在2014年12月16日舉行的2015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表示——
目前經濟發展存在幾個誤區,一是出口不是越多越好,出口進口應基本平衡。二是外匯儲備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如何使用,高外匯儲備會使貨幣流通量不健康增大。三是高就業未必與高投資有因果關系,應把適度投資應用到融資難的短板領域,并重視民間投資。四是高利率并不能醫治通貨膨脹。市場、政府和道德調節缺一不可,三種調節并行符合市場規律,特別是道德力量調節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因為鄉規民約既是無形也是有形的。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2014年12月14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分析——
中國的金融抑制特別是利率市場雙軌制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中國金融體系已經相當完備,規模上看已經很大,但是金融市場的市場機制沒有發揮作用,利率市場仍然實行雙軌制。這人為壓低了銀行等“正規系統”的貸款利率,但大部分中小企業并不能從“正規系統”融到資金,大量低利率資金進入了產能已經過剩的“僵尸”企業中,真正需要資金生產的中小企業被逼入了影子銀行、地下錢莊等“非正規系統”,“正規系統”的低利率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非正規系統”的融資成本。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短期內的降準降息很有必要;其次,要改革利率市場雙軌制的弊病,推動國企改革,避免大量資金流入已經產能過剩的企業;第三,要推動利率市場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2014年12月1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指出——
過去35年的外向型經濟我們很成功,解決了外匯短缺、資本短缺和商品短缺的約束,促使體制轉型,但這種外向型模式是小國模式,未來35年,這種模式不能繼續。中國GDP增速最快的階段是年均10.7%,人均9.4%,城鎮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4%,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7%。因此下一步如何能夠實現包容性發展,實現基尼系數能夠持續下降和收斂,這是新35年的一個重要目標。未來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努力:第一,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要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擺在首要位置;其次,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全面貫徹依法治國。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2014年12月1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表示——
現在不是新常態,是回歸正常狀態,是回歸到潛在增長速度的正常狀態。中國經濟增速低于7%是通貨緊縮,高于9%是通貨膨脹,按照濾波法,中國經濟正常增長應在7%~9%之間。兩位數的增長從來不是中國的正常增長,從來都是過熱增長,是宏觀政策需要避免的事情。討論中國經濟增速下滑,需要辨明是短期還是中期問題。我們現在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問題,而不是潛在增長率有多少下滑。現在的壓力在于要清除過去兩輪經濟過熱產生的后遺癥。很多緊縮性政策遲遲不放開,遲遲不回歸中性,壓得經濟過低。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把過熱的因素處理完,政策回歸中性,7.5%的經濟增速完全不成問題。

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遵義2014年12月1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發表演講——
中國和美國人均GDP相差很大,目前在7000美元以內,想趕超美國任重道遠,估計中國人均GDP要到2060年才能和美國趨同。現在并不需要過多考慮中國的收入差距,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空間。一方面,中國的可見資產發展會非常快;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體量很大,發展不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和資源。因為中國是完全相對獨立于世界其他經濟體之外的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和其它經濟體相比非常穩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鋒2014年12月1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演講——
由于中國是超大型的巨型經濟體,所以中國經濟追趕速度的提升,實際上是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的格局,我們看到世界上重大事件無不跟這個基礎有關,中國仍然有很高的儲蓄率,仍然有很高的資本回報率,如果我們能夠深化改革,保護產權,鼓勵競爭,激活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的活力。我相信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把海量儲蓄變成高效的資本,推進中國結構的提升,技術結構、產業結構的提升,繼續敘寫或者演繹中國經濟追趕的歷史篇章。
海通證券副總裁、經濟學家李迅雷2014年12月1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發表觀點——
2014年11月CPI同比上漲1.4%基本上和預期一致,CPI同比增幅回落主要是食品價格相對穩定,非食品價格同比下降1%。PPI同比下降擴大到2.7%,環比擴大0.5%,主要是因為生產資料價格降幅擴大,雖然煤炭價格反彈,但油價鋼鐵價格持續回落。總體來說,工業品通縮非常明顯,這個局面還很難扭轉。降準降息仍有一定的空間,但不要期望時間點會過早,目前剛剛降息不久,但實際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實體經濟不景氣。此外,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低迷、債務壓力比較大,所以給了市場較大的風險溢價。
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會長邵秉仁2014年12月6日在第六屆全球PE北京論壇演講中指出——
2013年中編辦發文明確證監會負責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監管,解決了行業一直存在的多頭監管問題。但是在實際監管過程中,證監會并沒有考慮到私募股權投資和私募證券投資兩個行業的明顯差異,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簡單視同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套用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方式,有過度監管的趨勢。此外,證監會授權行業協會行使行政職能,違背了三中全會關于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政社分開的宗旨和國務院發布的《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方案》的精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2014年12月5日在第10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主論壇做主題演講——
當前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制定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情況下,要把握底線思維。當前的底線在于“穩中求變”,在社會能容忍的限度內穩住風險。這意味著,經濟增速換擋期,在經濟增速下降中允許一部分企業破產,但不能引起最終導致系統風險爆發。在結構調整陣痛期,底線是部分政府可以出點小風險,不能因為陣痛加劇引起全局性風險。在前期制定政策的消化期,底線在全國資產負債表可以縮水,金融應該去杠桿,企業可以破產,但是這些行為不能對當前經濟增長、從而對就業增長產生全局性影響,不能引發全社會的經濟危機。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2014年11月26日在財經年會上表示——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四大陣痛:制造業去過剩化、金融業去杠桿化、 房地產去泡沫化和環境的去污染化。并且,在改革創新驅動、互聯網技術引領、 科技園區聚合以及并購倒逼下,中國已經迎來第四次創業浪潮。但創業浪潮需要政府的支持。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2014年11月26日表示——
地方債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很多人不承認有風險,實際地方債有三個特點決定了它有風險。第一,過分依賴融資平臺;第二,過分依賴金融機構貸款;第三,過分依賴土地收入償債。現在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地方債有可能引發區域性財政風險,此外,地方債還有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區域性財政風險和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互為因果,交織關聯,循環影響,疊加蔓延。在地方債規模借新還舊展期超過一定期限后,巨大的債務不僅使地方政府陷入財政危機當中,也不可避免地轉化為區域性的系統性風險。

經濟學家吳敬璉2014年11月22日指出——
單純依靠高投資的高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經濟增長速度減速不可逆轉,要以平常心對待經濟下行。因此不能用強刺激的方法拉動經濟增長,找到新的增長動力需要依靠改革,技術創新和效率提高,來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此外,經濟增速下行并沒有帶來就業的惡化,2014年新增就業目標1000萬人,到10月就已完成,2013年完成就業增長145%,這意味著改革“小試牛刀”的效應已經顯現。如營改增改革,增值稅有利于分工的深化;工商登記的便利化,前三季度新增工商登記戶數量增長60%。因此,下一步要繼續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