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光武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200131)
中國文化金融之路的探索與實踐
◎ 壽光武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20013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向全社會提出了“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的要求。國務院以及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等有關部委出臺了若干指導意見和辦法。依照上述精神和有關規定,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文交所”)在文化金融一線做了大量實踐工作。現根據我國的文化金融現狀和近年來的實踐,談一談文化金融這個話題。
德國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1903—1969)提出“文化產業”概念時,就指明了文化在后工業時代顯現的特征:它是附加在所有社會商品上的差異性、內涵性和品牌性的文化價值,超越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邊界,滲透到市場社會消費邏輯的每一個環節。而金融則是現代社會經濟機器運轉的潤滑劑,是資本跨時間、跨空間、跨產權的優化配置。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與金融的“聯姻”可謂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眼下,文化金融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也是各大投資行業的關注熱點。然而,這股文化金融熱潮的背后卻是國內經濟的下沉與增長放緩。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內經濟在轉變升級中面臨種種挑戰: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國內市場消費熱點不足、促消費政策短期難以見效……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在變,如果不重塑新動力,激發新活力,增長速度還會繼續下滑。反觀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了國民經濟中多數行業的增速,正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目前,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軸心的“一帶一路”,成為我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國家戰略。“一帶一路”以經貿合作為核心,涉及文化、生態環境等合作。通過文化積淀的釋放、依托金融工具的創新,兩者的結合必將帶動經貿合作,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動力。
近年來,上海在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方面積極拓展,依托機構創新、產品創新、自貿試驗區創新等各類金融創新作為支撐,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斷取得新突破。與此同時,上海正在大力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已匯聚了國內外文化產業各類要素資源。文化金融對接也將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有機結合,迸發出巨大發展潛能。
盡管文化金融意義重大,但當下的發展道路卻并不平坦。主要問題聚焦在基礎理論模糊、法律法規缺失以及專業、跨界人才不足三個方面。
首先,談一談“文化金融”的基礎理論。“文化金融”的概念時至今日仍模糊不明。這一概念誕生于中國文化產權市場崛起之后,自誕生以來,爭論和質疑未曾間斷。不少人對文化金融的概念仍停留在銀行、基金、信貸等外部金融手段對文化行業的介入和輔助上。這的確是傳統意義上文化金融的融合模式,但現在,文化產業從業者逐漸認識到文化產品本身的金融屬性。文化產品類似于黃金,本身具備多重性質。有別于傳統產業的進入模式,文化金融更具有文化經濟的特征,也有其個性化產品的屬性。
從概念上看,文化金融不是“文化”和“金融”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現在對文化產業的劃分仍然繼承著工業化時代給產業劃分的模式,這是不準確的。文化經濟或者文化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后工業化時代的形態,不應分類為一個產業。文化金融產品的生產,既是文化產業化,也是產業文化化,是一個整體的兩面性。文化金融既指向產品也指向行業,是產品和產業的金融過程也是最高交易模式,既是創新產品也是新的服務模式。在這些方面,應該在理論上進行更高層次、更深一步的研討,就需要加強基礎理論建設。

與此同時,相關體制機制等保障體系缺失,致使文化產業保障體系的功能缺位。目前我國文化領域的立法工作滯后,針對文化金融交易,尚無一部專門性的法律或規定,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另外行業內部在交易等規則不統一的情況下,各自進行金融化探索,導致風險陡然增加。
其次是從業人員的問題,文化既然要金融化、資本化,就需要配備專業的從業人員。證券交易所從事交易的工作人員都要有資格認證,都要有培訓。從事文化交易,實際比從事證券更為復雜,因為文化是有導向、有社會責任的。因此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首先要有擔當,其次還要專業化,必須要有既懂金融又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目前極為稀少。
再看行業主體構成方面,據統計,目前國內200多萬家文化企業中80%是小微文化企業。小微文化企業大量存在于文化產業鏈前端,進行著文化產業領域極為重要的內容生產。但是由于輕資產多,普遍規模較小,難以與金融實現對接。
種種問題導致文化市場出現“一哄而起、一起就亂、一亂就整、一整就死”的不利局面。
文化產權交易所作為文化對接金融的重要平臺和流轉通道,可以使文化領域不成規模的交易,轉變為一種常態的、規模的、規范的市場交易,促進文化生產要素的流轉速度,催生文化金融的商業新生態,形成規模集約效應。
在全國文交所初期探索過程中,推出了一些文化金融產品,盡管操作不規范,產生了一些問題,但市場需求還是很強烈的。但由于種種因素綜合發酵,引起了金融業的恐慌。因此,國家不得不清理整頓。經歷三年的整頓,文化金融以及整個文化產權市場都處于低迷狀態,令人憂心。但低迷并不意味著文化金融失敗了。如今,在這個頑強的市場中,部分文交所抓準一個細分類別的金融產品繼續探索,現在做得非常好。
同時也可以看到,當中國大陸文化金融交易連連被叫停時,在美國、香港、澳門等地,類似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交易機構紛紛成立,并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有些已經發展得很好。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金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
在此背景下,可以認為文化金融的實踐無論是失敗或教訓,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先試著走這條路。面對發展過程中涌現的問題,應當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建立和完善對接文化和金融的專業交易平臺。只有借助適當的平臺,文化和金融才能合理嫁接,相互借力。
作為中國文化金融探索的破題者、探路者,上海文交所是全國首家文化產權交易所,也是兩家國家級交易所之一,在2009年6月成立之初便肩負著振興我國文化產業,轉變經濟生活方式的歷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文化與金融對接的重要通道。上海文交所作為中央指定的國家級文化產權交易和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同時也是注冊在上海自貿區的交易所,享受到來自國家和自貿區的兩大政策紅利,在市場開拓、產品創新、規范交易、完善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交易量、掛牌量等各項業務指標領先全國。當然,上海文交所的追求不只是簡單的行業從業者,而是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及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目前,上海文交所依托平臺資源優勢,通過兩條路徑階段性推進文化金融化的進程。第一條路徑是聚焦市場布局,力求從高層次小眾市場的突破到普惠性大市場的實現。以推動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并重,在全國建立了書畫、陶瓷、寶玉石、郵幣卡、黃花梨、碳文化等近20個專業平臺,分布全國的規模化交易網正在形成中。
文化金融創新從低標邁向全標是上海文交所開辟的又一條路徑。文化金融化的最高境界是要實現金融化,要做成金融化首先要標準化、數據化。但標準化不等于證券化,不能把標準化等同于證券化而予以否定。產權市場以標準化程度高低分全標市場、半標市場、低標市場和非標市場。全標市場主要指證券、期貨等資本市場,半標、低標和非標市場指產權市場。面對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上標準化這一難點,上海文交所先后梳理了演藝、動漫、影視、收藏、體育、旅游、創意、休閑、品牌等超過120個文化子行業,啟動了組合產權、陶瓷信托產品、藝術品保險等近15個交易品種的研發交易工作,形成了比較齊全的文化產權交易品種體系。
為快速推進文化金融的融合,促進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建議加強中國文化產權交易協會的建設,建立上下溝通、內外互動機制,制定行業執業標準和自律規則,在風險可控下積極探索交易指數發布、標準化創新等工作,推動文化與金融深入對接,共同建設中國文化金融的通衢大道!
(作者為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