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 蘭卓

【摘 要】在劣質環境改造中,生態補償設計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沙坑景觀設計工程作為例子,針對生態補償設計對劣質環境的改造進行了研究分析。先是介紹了項目概況,然后提出了設計方法,包括生態因子修復措施以及主要工程技術措施。在此基礎上得出了研究結論。本文的研究論述,能夠給日后類似工程項目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經驗。
【關鍵詞】生態補償設計 環境改造 沙坑景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有所增強,對于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正在著力開展恢復與改造工作。而在對劣質環境進行改造的過程當中,則需要應用到生態補償設計[1]。所謂的生態補償設計,是近年來相對常規設計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即針對設計過程以及結果會給自然環境帶來破壞與影響,采取科學合理的規劃改造以及設計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對自然環境帶來的負面危害[2]。
1 項目概況介紹
本項目是一處河岸景觀設計工程,因為之前這里曾經成立過采沙場,在大規模的采沙之后,留下了一個開口面積達到了110000 m2的沙坑,最深位置落差為14m,坑壁則有裸露的沙石坡面,有多處呈現出明顯的疏松結構,且生長著少量的雜草,地質條件不佳,具體可見圖1與圖2所示。
圖1 大沙坑原始地貌
圖2 大沙坑垂直邊坡
2 設計方法
基于沙坑的環境情況出發,最先要開展的任務就是對沙坑生態環境進行修復,使其具備一定的生態基礎條件,然后再實施景觀改造設計,如此才能夠構建生態條件與相應功能都保持穩定的生態系統。據此,在景觀設計過程當中,應該引入生態學的相關內容,采取人工干預的方式恢復生態自然環境,并為項目工程實踐提供指導[3]。
2.1 生態因子修復措施
在生態補償設計當中,最關鍵內容就是先構建完整生態系統。具體到沙坑修復而言,則是針對之前遭到破壞的生態因子采取修復修復,包括土壤因子修復、水分因子修復以及植物因子修復。
2.1.1土壤因子修復
土壤因子能夠給植物生長提供必要條件,所以應該先修復沙坑當中的土壤因子。在本項目的沙坑當中,只要邊坡位置覆蓋著少量土壤,而其他位置則基本都是裸露沙石,這就決定了在土壤因子修復時,應采取外運土方的修復措施。
2.1.2水分因子修復
水分因子作為生態環境恢復的一個關鍵因子,可以直接影響到沙坑組織結構以及植物生長情況等。水分因子修復需要通過大面積水體補充來實現。
2.1.3植物因子修復
在完成了土壤因子與水分因子修復工作之后,沙坑里面也就具備了植物生長條件,于是植物因子修復才有了可能。通常而言,在先期植物因子修復當中,應該盡可能的選擇適合當地環境條件、具備良好抗性的植物種類,實現對喬木、灌木以及草皮的合理搭配,通過人工管理的介入干預,達到快速構建植物群落的目的,進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
2.2 主要工程技術措施
引入生態學理論開展沙坑景觀設計工程,能夠確保生態補償設計對劣質環境的改造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從而給后期景觀設計提供良好的基礎要件。在工程項目施工的時候,則要遵循尊重自然、維系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節約材料等基本原則,實現治理過程的綠色環保目標[4]。在主要工程技術措施方面,具體包括以下幾個:
2.2.1湖底的處理
在沙坑景觀設計中,規劃了一處面積較大的水體,以加快周邊生態修復的速度。但是,如果單純的依賴已有自然環境,則需要不斷補充水體,從而維系水體的平衡性。而如果想要避免水體大量流失,則要把湖底設計成硬質的不透水結構,這樣又會影響到地下水的補給,導致剛形成的脆弱人工生態環境再次遭到破壞。通過對比研究與分析之后,本項目設計了一個柔性方案,即采取膠泥打底、鋪設土工布的湖底處理技術措施,不但能夠避免水體下滲,同時還能夠減少水體流失,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
2.2.2駁岸的處理
在沙坑當中,最不缺的資源就是沙石料與卵石等。于是,在駁岸處理過程當中,就可以就地取材,降低工程成本。而且使用卵石砌筑駁岸,可以增加駁岸的自然效果,和沙坑的地質風貌更為契合。
2.2.3邊坡的處理
在沙坑邊坡的表面地帶,存在一層松散的土層,在大雨天氣會形成地表徑流,從而導致表層的水土流失,很難建立穩定的土體結構。所以,怎樣才能夠保持表面土層的穩定性,也就成為了邊坡處理的重點與難點。在工程實踐當中,采取大面積種植速生植物的方式,充分利用植物發達根系,使得表面土層鞏固成為整體,這是較為合理并且有效的生態補償設計方法。而在坡度較大的邊坡、坡腳位置,則可以砌造卵石護坡。
3 結語
在劣質環境改造過程當中,通過實施生態補償設計可以讓設計方案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特征,這是日后環境改造的一個重要發展模式。其重點就在于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在沙坑景觀設計工程項目當中,通過生態補償設計,使得之前已經遭到廢棄的沙坑,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有效修復了生態系統。目前,沙坑已經逐漸被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的綠地景觀,具體可見圖3所示。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能夠給今后的治理工程提供經驗借鑒。
圖3 修復后的大沙坑景觀全貌
參考文獻:
[1]周曦,李湛東.生態設計新論 對生態設計的反思和再認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0.
[2]王蔓蔓.淺談對生態補償設計的認識[J].山西建筑,2013,20(8):55-57.
[3]李學偉,生態補償設計思想的實踐——以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及北京門頭溝區大沙坑環境整治為例[J].中國園林,2012(3):33-35.
[4]廉杰.露天坑的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J].金屬礦山,2013,15(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