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軒
摘要:本文介紹西洋管弦樂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編制文化的差異問題,并指出中國民族管弦樂隊是否該向西洋管弦樂隊學習編制和樂隊化的問題,以及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今后的發展走向問題。
關鍵詞:西洋管弦樂隊 中國民族管弦樂隊 編制文化 差異 發展
說起樂隊和樂器的演奏,大家首先會想到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以及古希臘。大約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的許多原始樂器里就包含了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到公元3000年左右,希伯來民族的樂器就達到了36種之多,他們在祭祀時除了有鼓瑟、鼓鈸和彈琴的人,還會安排120個祭司吹號;古希臘神話里描寫過奧菲士借音樂的力量,馴服魔鬼并從地獄救出自己的妻子,所用過的豎琴、七弦琴和笛子等樂器為人們所樂道。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的“交響樂隊”是什么樣的呢?刻在前蜀皇帝王建墓棺床前三面的二十四伎樂,打羯鼓、擊拍板、彈琵琶、吹篳篥、擊銅鈸、吹貝樂等。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唐末五代時期宮廷樂舞演奏的瞬間場面;無獨有偶,在陜西馮暉墓中,出土了一組保存完好,并且神奇瑰麗的“千年交響樂隊”彩繪浮雕磚,共有舞者六人,演奏者二十二人,配合默契,他們所配置的11種樂器令人大飽眼福。演奏方響、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臘鼓、蘆笙、排簫各兩人,比較特別的是,樂隊還有一位指揮執棒,這是在我國藝術史上首次出現的“樂舞指揮”。
交響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與人類社會文明的突飛猛進緊密相連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的確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新世紀乃至將來更遠的時期中,它也必將作為高雅的文化藝術經典和豐富的精神食糧,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貢獻。
現在有很多人嘗試讓中國民族樂器樂隊化,但是筆者認為這是不能照搬照套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指揮家秦鵬章先生,他就中國民樂的交響化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秦先生認為,中國民族樂隊不能完全照搬西洋交響樂隊的編制,也就是說不能交響樂隊化。因為外國的交響樂隊已定型一百多年了,已在長期的實踐中找到了較為科學的編配,因而也較為固定。而民族管弦樂隊中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常根據演出曲目的需要而作調整。許多中國民族樂器的特殊功能在交響樂隊中都不能發揮出來。①因此如果“交響樂隊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優美音色與特殊演奏技法就會被削弱甚至被抹煞掉,其多樣性和音色的豐富性等特點也發揮不出來。假如按交響樂隊的固定編制,民族樂隊要么將許多樂器都編入樂隊具體位置,使其規模無限擴大;要么會阻止一些民族樂器進入樂隊,讓民樂隊簡單化,所奏曲目更顯單調, 這兩種結果都很不理想。中國觀眾喜歡民樂多種組合的演奏形式,如獨奏、重奏、協奏等組合演奏形式,這些演出形式更能顯示出中國民樂的豐富多樣。當然,大型樂隊的大合奏節目也是需要的。但如“交響樂隊化”了,場場演出都是整隊大合奏,總不免讓人感到有一種不能全面體現民樂色彩的單調感。
我國民族樂隊發展至今,無論是在作品的創作、演奏技術的提高還是樂器的改革等方面都可謂進入到了一個極為繁榮昌盛的時期。國人的努力、世人的贊許都使中國音樂達到了空前的局面。從目前我國所組建的中國民族樂隊來看,大部分均以民族管弦樂形式為主。這一交響化的民族管弦樂隊給中國音樂注入了一股強勁有力的新鮮血液,使得散存于民間的小型樂隊走向了集體化、交響性的道路。半個世紀以來,它幾乎成了中國樂隊之代表,民族樂隊的主角,并一度使民族樂隊的發展呈現模式化。在多元化并存的今天,發展民族樂隊的多重性、多元化及對民族樂隊在更深層次的合理性、邏輯性研究被再次提了出來,并獲得了許多專家的關注。
編制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洋有銅管組,民樂沒有,木管組國樂沒有低音配置,西洋的有basson有弦樂部分的低音,國樂雖然有雷琴,但是常常還是會用double bass來做弦樂的低音,因為融合性比較好,(音色的關系)。打擊樂器,國樂只有節奏型樂器鼓镲,西洋多了定音鼓,是可以擔任節奏和旋律的。
音響效果就和聲來說,國樂編曲多采調式和聲,有些平五、平八是允許的,在西洋管弦樂團中極少用的,即使有也視為同一聲部,這就有著很大的差別了。就樂器本身來說單獨為中音(中頻)設計的樂器沒有西洋的多,這會影響背景和聲的豐滿,所以國樂有國樂的作曲、編曲模式和習慣,和西洋的不同。民樂隊拉弦樂由于弓沒解放又是軟弓,柔有余剛不足,更適合獨奏。彈撥樂缺連慣性,需要拉弦樂支撐,可以獨奏。吹打樂有竹管及木管,缺銅管的渾厚,排笙彌補了這點缺憾,鑼鼓具有一定優勢,但不能象定音鼓那樣可以調音,以前有革胡作低音聲部,現在干脆就由西洋樂的大提琴及倍大提琴赤膊上陣了。其實二胡、鎖吶、揚琴、琵琶都是外來樂器,笛、箏才是本土的樂器。
注釋:
①此段話引用《中國藝術報》99.4.16流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