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琪
摘要: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5年權威期刊發表的關于電視音樂節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論文共有28篇,主要圍繞《我是歌手》這檔節目的電視傳媒與傳播、節目機制與規則、受眾審美與需求、音樂品質與創新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關鍵詞:《我是歌手》 流行音樂 大眾文化 學術述評
《我是歌手》是由韓國引進的明星真人秀歌唱比賽節目,在湖南衛視2013年1月18日播出后便備受矚目,眾多高品質、高呼聲的歌曲隨著節目的熱播紅遍大江南北。典藏臻品的原唱歌曲得到再次升華,量體裁衣的改編歌曲演繹出獨特味道,猶如古老編鐘的演奏由婉轉悠揚的抒情階段轉入高潮迭起的盛況階段,讓平穩的中國流行樂壇掀起了驚濤駭浪。2013-2015年,《我是歌手》已經播至第三季,中國內地、港臺地區最大牌、最風格、最新銳的歌手都出乎意料地先后在這個臺上對壘。羽泉、韓磊、韓紅、孫楠等老牌唱將,彭佳慧、鄧紫棋、黃麗玲、胡彥斌等實力麥霸,黃綺珊、陳潔如、李健、李榮浩等潛伏金嗓,皆在這個舞臺大放異彩,爆紅樂壇。
這股音樂颶風被湖南衛視《我是歌手》刮起至今,已經連續三年聚集了中國頂尖音樂人的目光。這場風暴讓樂壇資深唱將、中流砥柱與新聲代佼佼者同臺競演,牽動了中國流行樂壇的迅猛發展,更對電視傳媒與傳播、節目機制與規則、受眾審美與需求、音樂品質與創新各個領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啟示作用。學術界對《我是歌手》的關注度也隨著節目的爆紅而越來越高,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5年權威期刊發表的關于電視音樂節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論文共有28篇,本文就以這28篇論文作為重點考察對象。
一、制勝之道 花開有音
“有車必有轍,花開自有因”,湖南衛視電視音樂節目《我是歌手》的空前成功并不是偶然,從節目制作到營銷策略其實是下了很大一盤棋。這檔節目的成功迅速引起各大電視臺的跟風,不僅衍生了《蒙面歌王》《國色天香》《最美和聲》等明星真人秀音樂電視節目,也使《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中國夢之聲》等同類節目的關注度得到提高。如此,便水到渠成地受到了傳媒等各界的學者們的解剖探討,本文著重論述的28篇論文中,從傳媒角度研究的占據16篇,數量已然過半。
李彩霞發表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成功傳播的內驅力和價值》一文認為,打造高品質的音樂、致力于節目創新與彰顯品牌價值三個方面造就了《我是歌手》節目的成功,筆者認為第一、二部分解析時提到的實力派歌手、一流樂隊、超級音響、懸念十足、制播精彩等,作者都有深入細致地分析,第三部分中提升大眾音樂審美能力一點的分析稍顯簡單,但這篇文章顯然對后人的研究是具參考價值。黨君發表在《傳媒》2014年第5期(下)的《〈我是歌手〉緣何如此火爆》一文,則從收視率、微博、微信平臺宣傳的時效性與廣泛性方面進行了探討,是一篇具代表性的傳媒學研究論文,對電視節目機制、成名明星再包裝甚至觀眾在現場的“表演”都給出了正面的評價,對好歌、舞美與音效也做了簡明的分析,最后呼吁廣大學者學習、關注這一成功典范。高菲發表于《新聞與寫作》2014年第2期的《有車必有轍 花開自有因——淺析〈我是歌手〉的制勝之道》中提出了捆綁營銷、粉絲營銷、話題營銷、饑餓營銷、立體營銷五個跨界營銷手段,并對電影院直播《我是歌手》第一季總決賽,這一成功跨界營銷案例進行了肯定。文中更以各類實例作為論據,從策劃策略、制作策略、營銷策略三個方面進行了充分證明。李永峻發表在《青年記者》2013年第29期的《明星競技娛樂節目多贏營銷理念分析——以〈我是歌手〉和〈星跳水立方〉為例》一文再以《星跳水立方》做對比,從娛樂節目多贏營銷理念的的視角加以分析。石磊、郭思忱發表在《中國電視》2014年第9期的《電視娛樂節目與官方微博的融合傳播——以〈我是歌手〉為例》一文則緊貼時代,從《我是歌手》官方微博和電視節目融合的現狀剖析了新傳媒的無限生機。
接下來是對節目賽制、規則的討論。歐陽逸雪發表在《當代電視》2013年第8期的《從〈我是歌手〉看版權引進節目的本土化改造》一文,對比其他國外引進節目失敗的教訓中看出《我是歌手》成功的策略,并提出了不能止步于引進,而是應該實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創新改造才能成功的觀點。雷盛廷發表于《當代電視》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的創新理念與實現路徑》與尚立云發表于《當代電視》2013年第12期的《〈我是歌手〉的管理突破與創新》兩篇文章主要著眼于節目引進后賽制規則、現場布置等諸多創新元素來評價。另一篇從創新角度出發的文章則添進了與《中國好聲音》的對比來論述,這是胡鵬昊發表在《當代電視》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如何唱出新聲音》。錢明發表于《新聞知識》2013年第8期的《真人秀節目紀實性與戲劇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為例》一文以競賽為考察對象進行了研究,分為賽前宣傳、賽前準備、競賽現場、賽后感言四部分對這檔真人秀歌唱節目的成功進行了論述。
最后,研究內容開始上升到內在特色與內在文化的層面,毛凱、楊傳紅發表在《當代電視》2014年第8期的《解析〈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延續與突破》一文認為,“平民明星”當道的電視節目壞境中,《我是歌手》節目重塑了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風尚標,不僅避免了為比賽而比賽的目的性選歌制度,而且讓歌者自由唱出內心的感受,這讓觀眾更多地感受接地氣的明星的真情實感。每一期競演規則的巧妙變動,使得節目的關注度與延續性又大大提高。這篇文章已經走出了節目機制、宣傳規則取勝的范圍,更多地上升到了歌者的歌唱素養層面來看《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失為一次不錯的嘗試。楊博發表在《當代電視》2013年第6期的《敘事思維下的電視文藝創新研究——以〈我是歌手〉為例談導演構思創意》一文,從敘事思維這一全新的角度為切入點在理論介紹的基礎上,深度剖析了敘事在《我是歌手》的具體應用。高慧艷發表在《新聞知識》2013年第9期的《音樂類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的規則創新與文化懷舊》一文中,提出了懷舊這一關鍵詞,“《我是歌手》背后懷舊文化:老人家的逆襲”,在大眾媒介塑造的懷舊風的背景下,參加《我是歌手》競演的歌手出道時間都不短于7年(尚雯婕),更多的是十年以上甚至三十年以上(齊秦)。石譚軒發表在《當代電視》2013年第4期的《淺析音樂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的內在特色》與張增賦發表在《傳媒》2014年第6期(下)的《〈我是歌手〉的內在特色研究》兩篇文章都以內在特色為題,都提到了劇情懸念化、懷舊心理牌、敘事視聽劇等方面,但石譚軒一文在此基礎上對娛樂化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路徑。常陽發表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年第9期的《〈我是歌手〉敘事節奏探析》一文將敘事節奏分為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對《我是歌手》敘事節奏作出了細致的論述。
基于以上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學者們從諸多角度對《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從節目賽制、規則、營銷手段、內在特色與文化等角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雖然有少數文章并不全面或者并不細致,但是從全局來看已經完成了較全面深入的分析。不難看出,大多數論文應屬電視傳媒與傳播范疇研究成果,基于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研究成果也直接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審美價值 別具匠心
《我是歌手》作為一檔娛樂節目,在音樂上,卻是以其高品質、高要求、高水準在為流行樂壇輸出精致的音樂作品,在模式上,改變了真人秀節目的固定模式,在受眾上,其受眾策略的選擇與應用也是極其成功的。從搜集到的資料提供的理論依據與我個人對流行歌曲的學習和研究來看,在這些方面《我是歌手》還很大程度上引領了大眾審美趨勢甚至價值觀導向,并映射出受眾的心理需求。
吳振華、王亞蓓發表在《新聞戰線》2015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受眾策略運用與啟示》一文中,提出了《我是歌手》對受眾情感需求、主體性需求、接近媒介的需求的滿足,從而達到滿足受眾需求贏得關注度的目的。啟示部分提倡好的節目應該傳播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引領大眾價值取向,直接肯定了《我是歌手》良好的導向作用。劉書慧發表在《青年記者》2013年第17期的《從受眾心理視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與曹陸軍發表在《中國電視》2014年第4期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及發展對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為例》兩篇文章皆從受眾心理出發,對《我是歌手》爆熱反映出的受眾心理進行分析,前者結合節目機制論述,后者則準確地指出真人秀受眾心理訴求的“真”、追求戲劇化敘事的心理期待、情感共鳴、尋求情感本位的心理慰藉等五點心理需求。楊虹偲發表在《當代電視》2014年第1期的《從〈我是歌手〉看音樂綜藝節目對人的價值觀影響》一文中,用舉例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了電視節目正面價值的傳播勢必會贏取良好的口碑和收視率,同時也對受眾特別是青少年起到正面引導作用。張明芳、王珍珍發表在《當代電視》2013年第7期的《有聲與無聲之間——綜藝節目〈我是歌手〉文本分析》一文,也側重審美角度,對《我是歌手》的文本進行了剖析,段衛紅發表在《當代電視》2015年第6期的《〈我是歌手〉第三季歌手服飾賞析》一文,提到了《我是歌手》審美的另一個方面——服飾。盡管文中主要討論服飾對歌手競演的作用,毋庸置疑的是《我是歌手》舞臺上體現的服裝審美趨勢也必然影響著受眾的服裝審美。
由此可見,學者們的討論主要集中于《我是歌手》成功地順應了受眾需求這一觀點,衍射出《我是歌手》審美趨勢及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從而大獲成功的事實。但是,單從最后一篇有關服裝審美的文章來看,研究現狀最明顯的不足就在于發掘面不夠廣泛,大眾文化涉及面除審美、價值觀、服裝外,還有許多從《我是歌手》節目能映射出的問題未被深入研究。
三、音樂臻品 唯美動聽
《我是歌手》是一檔成功的電視節目,更是一座中國流行音樂的風向標,從這個節目中爆紅的歌手與備受矚目的歌曲都在一夜之間升值。除了既成熟又創新的節目模式與符合受眾審美又迎合受眾需求的策略外,最核心的關注點,應該是音樂本身。遺憾的是,音樂界對《我是歌手》現象中的音樂研究成果反而較少,本文著重分析的28篇文章中,從音樂本身研究的論文僅占6篇。
周志強發表在《文藝研究》2013年第6期的《唯美主義的耳朵——〈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與聲音的政治》一文中,以學理性極強的語言,以《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為考察對象,從聲音開始到音樂商品再上升到音樂功能,得出的政治化的方式及其磨平體驗的機制,正是當前中國娛樂文化偽經驗生產邏輯的典型方式這觀點。這是一個全新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的參考方向,也體現出了《我是歌手》研究角度的多樣性。豐欣欣發表在《當代電視》2013年第10期的《由〈我是歌手〉看音樂選秀的審美新趨勢》一文,作者便從音樂本質元素、編曲的多樣化及舞臺內在表現,系統深入地從審美層面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受眾審美越來越趨于理性的的今天,對音樂態度已經開始轉向專業化。這對大眾重新審視對流行歌曲的審美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李燕發表在《音樂創作》2014年第3期的《評當代流行音樂的導向選擇——以〈我是歌手〉為例》一文提出,從《我是歌手》對當代流行音樂的導向的回歸性探索與選擇的缺失及合理思考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探析,力挺用音樂表達真誠的內心從而打動觀眾的音樂臻品。楊紅光發表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音樂演繹之美與原創缺失之憾》與馮穎發表在《四川戲劇》2015年第5期的《缺憾美?還是再創作?——〈我是歌手〉語境中的中國流行樂壇》兩篇文章在肯定《我是歌手》對中國流行樂壇的推動作用之后,都以《我是歌手》缺乏原創作品為遺憾,展望中國流行樂壇的的發展,更指出音樂評論者作為受眾群體的一部分,也應以包容的心態,積極的視野審視中國流行樂壇。張又丹、劉洋發表在《人民音樂》2013年8期的《〈我是歌手〉的音樂啟示:懷舊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最應該被重視,其中的內容依舊是關乎《我是歌手》成功的緣由,從回歸音樂本質、老歌新唱、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了闡述。這兩位作者作為《我是歌手》常駐樂評人,研究內容或許更貼近真相,他們的參考資料也都來自網絡,第一篇參考文獻便是《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的專訪。
狹隘地看,學術界對《我是歌手》中的音樂的研究成果,與其他領域相比還較少,文章對音樂本質、歌手演繹、歌曲編曲等方面的研究還遠少于對《我是歌手》這檔音樂節目空前成功的傳播與受眾分析。縱觀全局,流行音樂的研究也迫切地需要充實,相較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更是急缺系統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研究熱點主要圍繞《我是歌手》體現的電視傳媒與傳播、節目機制與規則、受眾審美與需求、音樂品質與創新等角度展開的討論可謂遍地開花。但是,本文著重分析的6篇側重研究音樂本質核心期刊論文中,發表于音樂類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僅為3篇,從張又丹、劉洋發表在《人民音樂》2013年8期《〈我是歌手〉的音樂啟示:懷舊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的參考文獻出自網絡也可以看出,中國流行樂壇的研究尚未集中在權威期刊之上,許多優秀音樂人的樂評都存在于微博、博客、QQ甚至微信等信息平臺,無法讓流行音樂研究者更便捷、更全面地進行參考鑒定。但是,權威期刊現有研究成果中的研究視野為流行音樂研究提供了很多方向,對推動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