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功等
摘 要 電動微分離技術是一門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技術,主要包括毛細管電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和毛細管電色譜(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EC)。該技術憑借高效、快速、環境友好等特點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早期電動微分離技術存在重現性差、定量受限及聯用檢測器類型有限等缺點,發展緩慢。針對這些問題,多種形式的儀器結構改造及新型檢測器的研發成為電動微分離技術的研究趨勢。本文主要就近年來電動微分離技術在儀器結構改造及檢測器研發方面進行了系統綜述,希望能夠為電動微分離技術的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 電動微分離技術; 定量毛細管電泳; 加壓毛細管電色譜; 綜述
1 引 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食品藥品質量控制及環境監控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微流試劑和低毒試劑技術來替代傳統的需要消耗大量試劑的分析技術的需求更加迫切[1,2]。同時,隨著生命科學在全球的興起,樣品的貴重化和微量化也顯得尤為突出,現有的很多分析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科技工作者對痕量樣品的高效、快速的分析要求,需要具有更高分辨率、更快分離速度和更高靈敏度的分析技術及儀器[3]。因此,發展更加高效環保的微分離技術便成為大趨勢[4]。電動微分離技術,如毛細管電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和毛細管電色譜(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EC)技術等,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5~7]。這類技術具有高效、快速及環境友好等優勢,但由于傳統電動微分離技術存在重現性差、定量受限及聯用檢測器類型有限等缺點,它們的應用領域及應用范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來,為了提高和拓展這類電動微分離技術的性能及應用范圍,科研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對儀器結構進行了改造并開發了多種新型檢測器。
本文將針對近年來電動微分離技術在儀器結構改造及檢測器開發進行系統綜述,期望能夠為電動微分離技術的使用及發展提供指導。
2 儀器結構改進
傳統的電動微分離儀器主要由進樣裝置、微流溶劑輸送裝置、微流控制裝置、高壓電源、毛細管柱、檢測器等組成,各個部件均需要通過不斷地優化和改進,才能使得電動微分離技術呈現出高柱效、高分辨率、高選擇性及快速分離的優勢。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微電動分離技術的穩定性、精密度、靈敏度和實用性,新型高精度定量進樣裝置、自動進樣裝置、微流控制方式以及毛細管柱控溫系統的研發都獲得了長足進展。
2.1 全自動高精度定量毛細管電泳
CE僅依靠電滲流(Electroosmotic flow, EOF)的驅動來進行離子型物質的分離,中性物質無法得到分離。而且傳統的“蘸取式”進樣方法無法進行定量分析。閆超等[8]研制了全自動高精度定量毛細管電泳儀(Quantitativ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qCE),結構如圖1。該設備既能和UV聯用,也能與LIF等檢測器聯用, 并具有如下優點:(1) 自動進樣器通過10 nL的定量閥實現系統的準確定量,與液流分配系統的協作運行實現了該系統從取樣、進樣、沖洗管路以及毛細管預處理等過程的全面自動化。自動進樣過程也極大地提高了分析時間的重現性。(2) 自主研制的柱溫箱,可實現4℃~40℃范圍的控溫。有效降低了焦耳熱的影響,改善該系統的定量重復性和分離效率。(3) 成功引入電隔離槽裝置,將定量閥隔離于電場之外,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并用該系統進行了胞嘧啶、脫氧尿苷、腺苷、尿嘧啶、尿苷及肌苷這6種核苷及堿基類物質的分析,保留時間的相對標準偏差(RSD)<0.6%,峰面積的RSD在0.5%~3%之間,表明該系統改善了傳統電泳的痼疾,定性和定量分析重復性可達到FDA的要求,分析結果準確可靠。
2.2 加壓毛細管電色譜
毛細管電色譜(CEC)是依靠電滲流(Electroosmotic flow, EOF) 的推動力和兩相間分配系數的不同分離極性和中性物質,但在分析過程中容易發生干柱和氣泡現象。為了克服傳統CEC的缺陷,引入了液相色譜溶劑輸送模塊,提出了加壓毛細管電色譜(Pressurize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pCEC)的概念。pCEC采用了壓力流和電滲流的雙驅動,柱效介于HPLC和CEC之間[9]。Yan 等推出了TriSepTM-2000系統,實現了pCEC與紫外檢測器的聯用,它通過兩個微流泵來輸送溶液并且經過混合閥混合,在毛細管色譜柱進樣端提供一定的壓力,二元微流泵系統可由程序來控制其中兩種流動相的混合比例,完成溶劑的梯度洗脫。整個系統由于有壓力和電壓兩個參數共同作用來調節分離,拓寬了它的分離能力和應用范圍,使其能被用在分析復雜樣品的領域。
最近,該研究組又推出了一款新型Trisep-2100 pCEC 系統(圖2),其對高效微流電色譜體系進行了柱溫箱、四通的優化及納升級旋轉進樣閥的使用,進一步提升了pCEC進樣的準確度。采用該系統進行了植物油中沒食子酸丙酯、叔丁基對苯二酚、丁基羥基茴香醚、二叔丁基對甲酚4種抗氧劑的測定[10],8 min實現分離,樣品的加標回收率在93.5%~108.0%之間,RSD為0.3%~1.3%,結果穩定可靠。
3 聯用檢測器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各類電動微分離技術憑借高效、快速、溶劑及樣品消耗少等優勢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但是其本身固有的一些不足,如毛細管色譜柱內徑窄小、檢測靈敏度低、樣品檢測種類受限等,使得研制開發新型高效的各類檢測器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據統計,目前已發展的電動微分離儀器聯用檢測器主要包括:紫外-可見吸收檢測器(UV/Vis)、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LIF)、電化學檢測器(ECD)、化學發光檢測器(CL)、與核磁共振儀(NMR)聯用、與質譜儀(MS)聯用、微型蒸發光檢測器(μELSD)等。下面將分類進行介紹:
3.1 紫外-可見吸收檢測器 (Ultraviolet/ visible absorption detector, UV/Vis)
UV/Vis吸收檢測器結構簡單,靈敏度高、噪音低、線性范圍寬,具有很好的適用性,是電動微分離技術最常用的一種檢測器。但UV/Vis只適合具有紫外或可見光吸收基團的物質,對紫外吸收差的化合物靈敏度低,檢出限一般為106 mol/L。UV/Vis檢測器滿足不了痕量分析的要求。為了提高電動微分離技術的檢測靈敏度,可以采用優化檢測波長、直接激光誘導熒光柱上檢測、紫外光催化觸發化學反應檢測[11,12]等手段。
3.2 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or, LIF)
LIF檢測器最早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是目前檢測靈敏度最高的一種檢測器,在超痕量檢測和快速分離中具有顯著優勢。1995年,Yan等[13]首次將CEC與LIF聯用,使用257 nm的氬離子激光源,快速分離測定了16種痕量多環芳烴,柱效高達6×105塔板數/m。Rebscher 等[14]考察了“柱上”與“在柱”兩種不同方式,前者在檢出限和區帶寬度效果要優于后者。雖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激光波長的選擇和檢測窗口校準等方面的仍有很大的局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IF檢測器的應用范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閆超等[15]又研制了一種可變波長的新型LIF檢測器(圖3),有4個波長(375, 473, 561和638 nm)可供選擇。利用半導體光纖激光器,設計了一種激光準直及位置可視化校準裝置,實現了激光源位置、二向色鏡和濾光片組的方便更換,提高了新型LIF檢測器的重復性和安全性,大大拓展了其應用范圍。結合這種新型可變波長LIF檢測器,采用pCEC系統,成功實現了花生醬樣品中4種黃曲霉毒素的分離檢測,驗證了這種可變波長LIF檢測器的實用性及可靠性[16]。
與紫外檢測器相比,LIF檢測器的適用范圍較窄; 影響分析靈敏度的因素較多,例如熒光淬滅、背景熒光等。
3.3 電化學檢測器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 ECD)
ECD檢測器的原理是化合物被氧化或還原能產生正比于待測化合物濃度的電流,一般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主要用于測定化學性質不穩定的離子,通常只有容易氧化或還原的電活性物質才可被檢測,有高含量的氯化物、硫酸鹽共存時,其它離子的檢測也不受干擾,選擇性非常高。而且還是一類靈敏度較高的檢測器。檢出限可達pg~ng 級,適合復雜體系(如體液、神經遞質、組織勻漿等)的電活性物質的檢測。安培檢測器 (Amperometric detector, AD) 是基于在電極表面上發生氧化或還原反應產生電流響應與其電活性物質濃度成比例而建立的, AD 是與CEC聯用中最常使用的檢測器。根據有無隔離電場,分為離柱和在柱檢測兩種方式。Abdelhader等[17]首次進行了 CEC-AD 聯用實驗。Liu 等[18]構建了柱端式 pCEC-ED 系統,研制了自對準式電化學檢測池,能自動實現電極和毛細管出口的對準操作,極大地提高了實驗效率和重現性。Liu等[19]開發了一種 pCEC 在柱末端與 AD 相連接,在7 min內可以快速高效的分離辣椒中添加的4種蘇丹紅染料。通過對系統進行改進,分離出雞蛋和牛奶等樣品中的5種酚類雌激素、氯酚、苯酚[20,21]。Li 等[22]進行了聯吡啶釕電化學電極聯用,在 pH 3.5~7.0范圍內,可使脯氨酸、腐胺、精胺、亞精胺達到基線分離,檢出限均低于2.0 μmol/L。Lin 等[23]開發了 pCEC 與化學發光檢測器柱上聯用,通過在堿性溶液中魯米諾與過氧化氫在電極上形成的Cu2+-氨基酸絡合物的增強效應來進行氨基酸的分離,可使L-組氨酸、L-蘇氨酸、L-絡氨酸達到基線分離。Thanh 等[24]進行了 CEC-柱上非接觸電導檢測器聯用進行非 UV 吸收樣品的檢測和定性工作,可在10 min內分離12種氨基酸。
安培檢測器的靈敏度高,檢出限可達10~1012 g; 線性范圍較寬,一般為104~105。但是其選擇性受到限制,通常只對電活性物質有響應;對流動相的溫度、速度、pH 值等因素的變化比較敏感,其中溶解的氧會干擾測定;使用中,電極需經常清洗和更換。
3.4 化學發光檢測器(Chemiluminescence detector, CL)
CL檢測器的光學系統由反應池、檢測器和讀數裝置3部分組成,結果簡單,無需外加光源和分光系統,背景噪聲低,避免了雜散光和光源不穩定性的影響,因而具有很高的檢測靈敏度(10~10-10 mol/L)。化學發光檢測器具有“化學窄帶”效應,即在樣品充分擴散到本底溶液前就已產生化學發光信號,適合于小體積在線快速檢測,不會造成明顯的區帶展寬。但CL選擇性較差,為了得到理想的分離效果和靈敏度及獲得穩定的分析體系,需首先考察待測物和CL 試劑的混合模式以及檢測體積,其次是用于分離的緩沖液與CL 試劑 pH 值的兼容性及混合流體的穩定性。一般首選柱后混合模式,因其能確保分離后組分在檢測區域仍能保持較好的分離環境。柱后流體混合接口裝置可分為合并流式、同軸流式、和貯液池式等。根據檢測區與分離電壓提供區是否隔離,接口裝置又可分為在柱式、離柱式和柱端式等。Lin 等[25]設計了離柱同軸流式的 μHPLC/pCEC-CL 系統,通過分離魯米諾和 N-4-氨基丁基-N-乙基異魯米諾,結果表明, 由于“化學窄帶”效應,離柱同軸流式 CL 檢測接口對組分區帶展寬的影響可以忽略。此外,與在柱或離柱式檢測接口相比,柱端式檢測池具有結構簡單、便于操作等優點,尤其柱后無需引入 CL 試劑,解決了因柱后 CL 試劑流速不穩而導致體系穩定性和重現性下降等問題。但是,柱端式檢測池發光反應時間不足10 s,光背景高,檢測結果的穩定性和重現性差;可被利用的發光試劑較少。
3.5 與核磁共振儀(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etector, NMR)聯用
NMR是化合物結構鑒定的強有力的工具。Pusecker 等[26]設計了一套 CEC-NMR 系統,利用該系統測定了連續流和停流模式下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尿液的 1D 1H NMR 和2D 1H-1H TOCSY 數據。Klaus 等[27]設計了可與CE、CEC等聯用的接口裝置,采用連續流和停流兩種模式,尤其是停留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信號峰的重疊,提高分辨率,實現了異構體、同系物組分的分離與鑒定。Petra 等[28]設計了一種僅施加電壓于分離柱的縮短分析時間的聯用裝置。
3.6 與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MS)聯用
MS是一種選擇性高、應用面廣的檢測器,具有靈敏度高、準確性高等特點,而且有較強的定性能力。根據離子化操作模式的不同,離子源可分為大氣壓化學離子源(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APCI)、連續流動快速原子轟擊源(Continuous flow fast atom bombardment, CFFAB)、電噴霧離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等。
將 CEC柱效高、樣品試劑用量少等特點與 MS 能提供精確分子量和結構信息、靈敏度高以及專屬性強等功能相結合,接口技術是關鍵,目前有在線聯用和離線聯用兩種模式。CEC-MS離線聯用的關鍵是對已分離樣品的有效收集,并不涉及真正意義上的聯用接口技術。與離線聯用相比,CEC-MS在線聯用具有樣品損失少、自動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等優點,其應用要比離線聯用廣泛。CEC-MS 在線聯用需要設計合適的接口,能夠將已分離的樣品全部轉移到質譜儀中,同時實現樣品快速高效的離子化。下面對 CEC-MS聯用進行介紹。
CFFAB-MS提供了一種液相分離與 FAB-MS 相連的方式。在首個 CEC和CFFAB-MS相連的離子源中,同軸 CFFAB 探針適合納流分離[29~31]。CEC-CFFAB-MS 接口的主要優勢是能夠以高靈敏度和低檢出限分離和檢測不同極性分子的 \[M+H\]+或 \[M-H\] 離子,劣勢是化學背景較高,特別是在m/z<400的情況下。
與 ESI 相比,APCI 離子化效率高,樣品分子在ESI 中的絕對離子化效率只有0.01%~0.1%,而 APCI 離子化的起始離子化效率幾乎是100%。但是,現實中由于制備 CEC-APCI-MS 相連的毛細管重現性差,造成 CEC-APCI-MS 接口應用較少。Norton 等[32]設計了在線聯用的 CEC-ESI-MS 和 CEC-APCI-MS,并用于甜菜堿型和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分析。與ESI相比,APCI 的檢出限更低,相差3個數量級。Cheng 等[33]利用CEC-APCI-MS裝置,通過簡單進樣和在線富集測定海產品中16種多環芳烴,檢出限均低于50 ng/g。CEC-ESI-MS 接口有3種:(1)無鞘流接口;(2)同軸鞘流接口;(3)液接接口。無鞘流接口中不使用鞘流液,通過噴霧毛細管的尖端鍍金屬來形成電接觸。直接電極接口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無鞘流接口,將金導線放置在毛細管出口處來實現電接觸,這種類型的接口克服了鞘流接口的區帶稀釋問題[34,35]。由于難以改變離子化程度來增加 ESI-MS 的靈敏度和尖端鍍金處的不穩定型,非鞘流接口通常用于低流速離子源或納噴源。鞘流接口技術[36]優點在于通過提高樣品流速使得噴霧更加穩定,有利于形成穩定的電流回路,同時可改變 CEC 運行緩沖液的組成,使其滿足 ESI 源的檢測要求,但靈敏度和重現性比較差。另外鞘液的引入會稀釋樣品,使檢測靈敏度下降。Masaru等[37]應用同軸 CEC-ESI-MS分析了肝細胞癌中帶電和電中性物質,檢出33個峰,鑒定了18種化合物。液接接口利用三通建立電接觸并為緩沖液提供額外的液流,毛細管色譜柱和噴針處于三通中相對的位置。D′Orazio等[38]運用液接納流 ESI 接口搭建了 CEC-ESI-MS 平臺用于分析殺蟲劑和藥物異構體。他們又設計了一種 T 形聚合物的 CEC 與 MS 的壓力微流接口[39],該接口價格低,尺寸小,易于使用。Simpson 等[40]構建了CEC 與離子阱 TOF-MS 相連的兩步激光 MS 接口,塔板數平均可達到每米94000,萘的檢出限為500 nmol/L。
閆超等[41]設計了pCEC-ESI-MS聯用系統包括二元梯度微流液相泵、六通進樣閥、四通分流閥、±18 kV高壓電源,以及毛細管流通池支架。樣品被注入到一個外部的進樣環,然后隨流動相流經四通閥,經四通閥分流后,樣品隨流動相進入毛細管柱。毛細管柱的入口端連接到四通閥的一個接口,可以施加正電壓或負電壓,而柱末端通過零死體積的不銹鋼兩通連接到質譜的電噴霧源,并通過該不銹鋼兩通接地。為了避免高電壓對液相泵的影響,兩個泵頭也通過導線接地。結構見圖4。Wu 等[42]運用該裝置進行了肺癌尿液代謝組學研究,pCEC獨特的分離機制使得該系統獲得了很高的分離效率,并鑒定了一些特殊的代謝產物,如可將谷氨酰胺結合物的質譜碎片峰和共流出峰區分開。結果表明,pCEC-ESI-MS方法將會在未來的代謝組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3.7 蒸發光散射檢測器(Evaporative light-scattering detector, ELSD)
ELSD檢測器是一種通用型質量檢測器,主要基于將色譜柱洗脫液霧化形成氣溶膠,然后在加熱的漂移管中將溶劑蒸發,剩余不揮發性溶質顆粒在光散射檢測池中得到檢測。ELSD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不受檢測物質本身結構的限制,適用于絕大多數不揮發和半揮發物質的分析檢測,尤其適用于氨基酸、糖類、脂類等化合物的分析。經研究發現,ELSD檢測器對峰展寬的影響很小,因此非常適用于微分離技術。周文莉等[43]自主開發研制了一種微型ELSD檢測器(μELSD)(圖5),對常規ELSD的霧化、蒸發及檢測部分進行了整體微型化設計,可以實現與電動微分離技術的聯用,分離檢測了3種常見甜味劑,體現了分析時間短、溶劑消耗量少、樣品需求量小的優點。利用pCEC-μELSD聯用技術測定了川貝枇杷糖漿中桔梗皂苷D、貝母辛、齊墩果酸、西貝素、貝母甲素和貝母乙素6種有效成分的含量,線性范圍達4個數量級,檢出限達 pg 級,該裝置簡便、快速、可靠,方法精密度、重復性和穩定性良好。高紅秀等[44]利用此pCEC-μELSD聯用系統,測定了中藥提取物注射用血塞通(凍干)中的5種皂苷類化合物,并對其流動相體系、梯度洗脫條件、霧化載氣流速、蒸發溫度及施加電壓等參數進行了優化,考察了系統的實用性和穩定性。
ELSD檢測器是通用的質量檢測器,響應值與化合物粒子的大小、形狀和質量有關;溶劑的揮發消除了前溶劑峰的干擾,可進行梯度洗脫,基線平穩,分析時間短;與紫外檢測器相比,檢測范圍寬。其缺點是流動相須采用易揮發的溶劑;使用揮發性的緩沖溶液的濃度不宜過高。
4 展 望
隨著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組學的飛速發展,樣品日益復雜化和微量化,對分析儀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的微流電動分離儀器,如qCE和pCEC,以其優越的性能可以實現快速、穩定、高效的分離,滿足當前復雜和微量化樣品的分析需求;其次是各種檢測儀的配備,是適應不同類型樣品分離的關鍵。如LIF適用于痕量樣品,ELSD具有通用性,而質譜儀可以給出分子量和結構信息,具有極強的定性能力??傊咝У奈⒘麟妱臃蛛x儀器和各種不同檢測儀的聯用將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手段,也為未來生物醫藥、生命科學、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References
1 Miguel D I G. Trends Anal. Chem., 2010, 29(7): 577
2 Javier M, Salvador G, Miguel D I G. Trends Anal. Chem., 2010, 29(7): 578-591
3 Hai Y X, You Z H. Trends Anal. Chem., 2010, 29(7): 629-635
4 Yan C. Contemporary Microscale Separ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HNB Publishing, 2013
5 Acevska J, Stefkov G, Petkovska R. Anal. Bioanal. Chem., 2012, 403(4): 1117-1129
6 Aturki Z, D′Orazio G, Rocco A, Fanali S. Electrophoresis, 2011, 32(9): 2602-2608
7 Zhao J, Hu D J, Lao K, Yang Z M, Li S P. Electrophoresis, 2014, 35(1): 205-224
8 YAN Chao, YAO Dong, XU Yuan, LING Bang-Zan. China Patent, CN 201420538174, 2014
閻 超, 姚 冬, 徐 媛, 凌邦瓚. 中國專利, CN201420538174, 2014
9 Dorothee W, Karin C, Volker S. Electrophoresis, 2001, 22(12): 2600-2605
10 WANG Xiao-Xi, WANG Yan, LI Jing, RU Xin YAN Ch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15, 36(9): 273-277
王曉曦, 王 彥, 李 靜, 茹 鑫, 閆 超. 食品工業科技, 2015, 36(9): 273-277
11 Emily F H, Andreas J Z, Miroslav M, Paul R H. Electrophoresis, 2001, 22(7): 1273-1281
12 Chena X J, Zhao J, Meng Q, Li S P, Wang Y T. J. Chromatogr. A, 2009, 1216(43): 7329-7335
13 Yan C, Dadoo R, Zhao H. Anal. Chem., 1995, 67(13): 2026-2029
14 Rebscher H, PyellU. J. Chromatogr. A, 1996, 737(2): 171-180
15 YAN Chao, RU Xin, WAN Qing-Yun, WANG Yu-Hong, YAO Fan, YAO Dong. China Patent CN104483297A, 2014
閻 超, 茹 鑫, 萬青云, 王玉紅, 姚 凡, 姚 冬. 中國專利, CN104483297A, 2014
16 WAN Qing-Yun, RU Xin, WANG Xiao-Xi, WANG Yan, YAN Chao.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7): 1063-1068
萬青云, 茹 鑫, 王曉曦, 王 彥, 閆 超. 分析化學, 2015, 43(7) : 1063-1068
17 Abdelkader H, John H T L. Electrophoresis, 2000, 21(7): 1395-1404
18 Liu S F, Wu X P, Xie Z H, Lin X C, Guo L Q, Yan C, Chen G N. Electrophoresis, 2005, 26(12)2342-2350
19 Liu S F, Zhang X, Lin X C Wu X P, Fu F F, Xie Z H. Electrophoresis, 2007, 28(11): 1696-1703
20 Wu M W, YuanX W, Wu X H, Lin X C, Xie Z H. Electrophoresis, 2010, 31(6): 1011-1018
21 Lu L X, Chen Y K, Yu X W, Wu X H, Tang F X, Wu X P. Electrophoresis, 2013, 34(14): 2049-2057
22 Li H J, Liu X Q, Niu W X, Zhu S Y, Fan L S, Shi L H, Xu G B. Electrophoresis, 2008, 29(22): 4475-4481
23 Lin Z, Xie Z H, Lu H X, Lin X C, Wu X P, Chen G N. Anal. Chem., 2006, 78(15): 5322-5328
24 Thanh D M, Hung V P, Peter C H. Anal. Chim. Acta., 2009, 653(2): 228-233
25 Lin Z, Lin J, Wu X P, Lin X C, Xie Z H. Electrophoresis, 2008, 29(2): 401-409
26 Pusecker K, Schewitz J, Gfrorer P, Tseng L H, Albert K. Anal. Commun., 1998, 35(7): 213-215
27 Klaus P, Jens S, Petra G, Li H T, Klaus A, Ernst B. Anal. Chem., 1998, 70(15): 3280-3285
28 Petra G, Li-H T, Erdmann R, Klaus A, Ernst B. Anal. Chem., 2001, 73(14): 3234-3239
29 Deterding L J, Moseley M A, Tomer K B, Jorgenson J W. Anal. Chem., 1989, 61(22): 2504-2511
30 Moseley M A, Deterding L J, Tomer K B, Jorgenson J W. J. Chromatogr. A , 1989, 480: 197- 209
31 Moseley M A, Deterding L J, Tomer K B, Jorgenson J W. Anal. Chem., 1991, 63(141): 467-1473
32 Norton D, Zheng J, Danielson N D, Shamsi S A. Anal. Chem., 2005, 77(21): 6874-6886.
33 Cheng Y J, Huang S H, Chiu J Y, Liu W L, Huang H Y. J. Chromatogr. A , 2013, 1313(SI): 132-138
34 Lord G A, Gordon D B, Myers P, King B W. J. Chromatogr. A, 1997, 768(1): 9-16
35 J. Fred Banks. Electrophoresis, 1997, 18(12-13)2: 255-2266
36 Gargi C, Csaba H, Fred B. J. Chromatogr. A, 1998, 828(1-2): 469-480
37 Masaru K, Yuko O, Masashi S, Masakuni D, Toshimasa T. J. Chromatogr. A, 2009, 1216(47): 8277-8282
38 D′Orazio G, Fanali S. J. Chromatogr. A, 2010, 1217(25): 4079-4086
39 D′Orazio G, Fanali S. J. Chromatogr. A, 2013, 1317(SI) : 67-76
40 Simpson D C, Yates A J, Knox J H, Smith L. Int. J. Mass Spectrom., 2014, 363: 8-15
41 YAN Chao, CHEN Chang-Gong, WANG Yan, GU Xue, WU Qian, YU Xin-Wei, PAN Zhe-Min, HOU Yu-Jie. China Patent, ZL20425422.9, 2014
閆 超, 陳長功, 王彥, 谷 雪, 吳 謙, 余欣尉, 潘喆敏, 侯玉潔. 中國專利, ZL 2 0425422.9, 2014
42 Wu Q, Yu X W, Wang Y, Gu X, Ma X Q, Lv W, Chen Z, Yan C. Electrophoresis, 2014, 35(17): 2470-2478
43 ZHOU Wen-li, KAN Wen-bin, WANG Yu-hong, ZHANG Lin, WANG Yan, YAN Chao.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15, 34(3): 321 -327
周文莉, 闞文彬, 王玉紅, 張 琳, 王 彥, 閻 超. 分析測試學報, 2015, 34(3): 321-327
44 GAO Hong-Xiu, ZHOU Wen-Li, WANG Yu-Hong, LI Peng, GU Xue, WANG Yan, LI Jing, YAN Chao.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5): 766-772
高紅秀, 周文莉, 王玉紅, 李 鵬, 谷 雪, 王 彥, 閆 超. 分析化學, 2014, 42(5): 76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