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耀
[摘要]臺灣電視談話類娛樂節目《康熙來了》,以其獨特的節目特色開播十年而熱度不減。論文依據對《道德經》的解讀,從欄目主題設置、欄目流程設置、主持嘉賓關系、主持談話之道、欄目觀點傾向五個方面,論證了欄目中蘊含的道學價值。
[關鍵詞]康熙來了 道德經
《道德經》有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意是,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康熙來了》作為一檔談話類節目,在“無為”“不宰”思想引導下,衍生出與眾不同的欄目特色。
一、欄目主題沒置——不言,弗志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由事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強加自己的傾向,成功業就而不自居。正是由于不居功,也就無所謂失去。《康熙來了》在主題的設置方面,不像其它電視欄目,有著鮮明的主題,整個欄目都圍繞著主題展開,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康熙來了》欄目并非沒有主題,而是把主題變化成一個具象的點,亦或是一個由主題衍化生成的,看似不太相關,卻又關聯著的點。在表現主題的目的性方面:不說開,不傾向,卻始終在。例如,節目中經常邀請一個劇組主創人員參加節目,明明是為了宣傳新劇,但很少正面宣傳。而是把新劇中的主題或者一個現象轉化為節目中的一個話題來討論。
正是因為這個議題的設置,加之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討論,才更會引發受眾的好奇心和觀賞欲,反而會對新劇有進一步的關注。《康熙來了》看似是話題的閑聊,其實,話題之中又可透隱出節目的主題。也正是因為沒有人為的施加傾向,反而更為明顯,明顯下又很自然。
二、欄目流程設置——自然、自化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天下的事物是神圣的,不能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強加統治。用強力統治,就會失敗;用強力把持,就會失去。所以,不妄為,也就不會失敗;不把持,也就不會被拋棄。事物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剛強,有贏弱;有安居,有危殆。因此,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康熙來了》的欄目設置,沒有固定的流程和環節,沒有規章可循。很具象的話題也不都是提前安排好。話題也是由上一個引申出下一個,有著很多未知的因素在里面。欄目的結構也只是由節點插入下節預告。整體的節目遵循自然的過渡,很少能看見人為的編導和設置成分,不強加,不打斷,不介入,自然而然。
三、主持嘉賓關系——無敬、無畏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統帥者,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帥者,人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統帥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康熙來了》中,主持人和嘉賓的關系是平等的,并無明顯的分離。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多層次上是交談關系,而非采訪者和嘉賓的關系。主持人并不是處在舞臺上,處在一個分明的位置,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展開訪談。相反,主持人起到了一個中間人的作用,反倒成了嘉賓之間交流的催化劑。主持人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話題的引入和引導。話題談論中沒有規矩,沒有說教,更談不上嘉賓對主持人有畏懼。嘉賓感覺不到主持人的存在,因為主持人和他們一樣,都是一起交談的人。觀眾也感覺不到主持人的存在,因為觀眾看到舞臺上的,是一群平等談話的人。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有道之人雖然地位居于他人之上,而他人并不感到壓力沉重;居于他人之前,而其并不感到受害。天下人都樂意擁戴而不感到厭倦。《康熙來了》中,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默契,是建立在平等、融洽的關系上。主持人沒有以一種自上而下的話語發問,嘉賓也沒有以一種被訪問者的身份作答;主持人沒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認同感,嘉賓也沒有因為主持人的存在而感到有壓力。談話節目的獨有魅力,就在這樣無敬、無畏的平等關系中,在輕松、融洽的對話氛圍中被很好地展現出來。
四、主持談話之道——無為、小爭
“無為”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老子說“以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大意是:遵循萬物的本質、規律而不妄加干預。所以,“無為”就是不妄為,就是遵循規律、順應自然而有所作為。
以2014年10月第24期《愛情診療室——男人越老越吃香》為例,“很多男生都會勇于表達對女生的喜愛的,但是梁正群應該是不會愿意講。”蔡康永對小s說,“所以如果讓他從對面六個女生中間挑出一個來,他能挑得出來嗎?”小s:“我覺得他挑不出來”。兩個主持人之間貌似無意的的對話,要比直接讓嘉賓挑選,既明智,又增添了趣味性。這就是《康熙來了》中主持人“無為”的說話之道。
緊接著蔡康永又進一步補充:“純粹就是外表的正就好,不要管個性吧。”在聽到梁正群的答案后,對梁正群旁邊的男嘉賓:“你覺得他在放障眼法嗎?”“他怕講出真心話,是不是?”又對另一個嘉賓們認為應該是梁正群喜歡的女嘉賓:“梁正群剛才沒有選你,你有很驚訝嗎?”“他選的你前面的那個女生耶!”用娓娓道來的看似不爭的言語,試圖挑起嘉賓們話語爭論,以贏取一種娛樂效果。這就是蔡康永說話藝術的“不爭”。老子說“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提倡以“不爭”求和平生存、共同發展。老子所說的“不爭”并非放棄爭,而是以不爭為爭,這是一種更有效、更深入的爭。適度的挑釁,能讓談話熱絡;問題很尖銳,可以倒退回去兩三步;這是蔡康永說話中的“不爭”。其實可以看出,蔡康永在說話中禮讓于對方,不急著接話,其實更是為了自己話語的有為和節目的有為。而“不爭”,更是先給對方一個臺階,對方登上臺階,已然下不來了,以不爭求爭。
五、欄目觀點傾向——不言,知止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受益,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康熙來了》以談話著稱,它與其它談話類節目不同的是,節目中鮮有定論,更沒有說教之言。相比其它談話類節目鮮明的道德立場,分明的觀點態度,《康熙來了》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言”。不說,并不是沒有,而是觀點就在節目中,就在談話里,每個觀眾都能從中讀出節目本身乃至個人的觀點傾向。開放式的話題,開放式的答案,開放式的聯想,雖不言,但早已說出。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康熙來了》在另一個層面上的成功,在于其“知止”,懂得適可而止,注意一個度的把握。尤其在欄目的觀點傾向上,更是掌握了一個很好的度。節目只表達個人的觀點,很少站在欄目的角度,歸納出一種所謂的大家的、整體的觀點。也正是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解讀,給了觀眾更廣闊的思考和娛樂空間,而不必拘泥于說教的枷鎖,《康熙來了》才獲得了長久的成功。
綜上,《康熙來了》中對《道德經》的體現,不管是刻意還是偶然為之,都是一種思想的滲透。把道學思想運用到電視欄目中,在很大層度上是符合欄目的發展需要和受眾的觀賞價值的。從《康熙來了》中,我們能很好地看到道家思想與欄目形式的交匯。形式的開放、話題的開放、思想的開放,對國內的談話類節目來說,確實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