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洛怡
[摘要]我國已有多所高等藝術院校開設音樂劇專業,各高校在教學中探索、在實踐中改革,開創中國音樂劇教育的教學模式,發展中國音樂劇教育的特色,形成了以高等藝術院校為主的高校教學培養模式。以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為例,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簡析我國音樂劇的高校教學培養模式。
[關鍵詞]音樂劇 音樂劇教育 高校教學培養模式
自上世紀幾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各藝術院校開設音樂劇專業教學,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已有二十余所院校開設此專業。各高校音樂劇專業在教學中探索、在實踐中改革,逐步發展自身的特色,形成了以高等藝術院校為主的高校教學培養模式。本文以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為例,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簡析我國音樂劇的高校教學培養模式。
一、各院校音樂劇專業的課程設置框架基本相似,均以舞蹈、聲樂、表演三大塊平分秋色,但因學術氛同、教學傳統、所共享的教學資源平臺不同,教學也各有所長。
中央戲劇學院是中國戲劇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之一,自開設音樂劇專業以來,依靠自身戲劇教學的優勢,音樂劇的表演教學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將歌唱與舞蹈元素融入表演訓練與臺詞訓練,讓學生在音樂、歌唱與舞蹈的表現中去執行人物的舞臺行動。并在訓練中經常進行‘從音樂到行動或是‘從行動到音樂的表演練習,鍛煉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與表現力。”中央戲劇學院以斯坦尼對話劇演員的訓練體系為基礎,融入音樂劇演員的創作特性,加強音樂、歌舞與表演內在聯系的音樂劇表演教學理論和諸多的教學實踐,奠定了中央戲劇學院在中國音樂劇教學領域的領軍地位。
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學生在入學時大都有專業舞蹈學習的經歷或較好的舞蹈基礎。學生在校期間充分享用全國最高舞蹈學府的教學資源平臺,除音樂劇專業所開設的必修舞蹈課程之外,還可選修芭蕾、現代舞等等各類舞蹈課程。學生普遍在舞蹈能力和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方面有很強的優勢。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在招生時對考生的試唱練耳水平要求很高,報考的學生又多具有一定的聲樂基礎,學生入學后依托上海音樂學院優質的音樂教育平臺、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普遍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試唱練耳水平較高,聲樂基礎扎實,在音樂劇演唱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和競爭力。
這三所院校在培養音樂劇演員的教學方面各有特點和優勢,學院自身的專業特色影響并滲透到音樂劇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中。在保持自身教學優勢的同時,課程設置方面要從認識音樂劇的本質概念人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某類課程適當傾斜。其次,把握音樂劇表現形式的“整體性”這一原則,在“局部”的安排和教學中,要時刻有“整體”的概念,讓各類課程在教學中相互滲透,使學生“能歌、善舞、會演”的綜合能力均衡發展,為劇目的整體性呈現提供支撐。
二、課程設置和教學逐步呈現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借鑒的理念,培養的人才將更適應本士音樂劇的發展。
音樂劇為舶來的藝術表演形式,各院校在教學中秉持向西方音樂劇教學體系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設置上大多借鑒西方音樂劇教學體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各院校依據自身的辦學平臺和基礎,逐步增加了具有中國元素的課程和教學活動,秉承學習、繼承、融合、發展的理念,向中國傳統文化取經、向戲曲等其它表演藝術學習,使培養的音樂劇演員更適應本土音樂劇的發展。
以上海戲劇學院戲曲音樂劇班為例。上海戲劇學院的戲曲音樂劇是一個創新專業,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本,依托上海戲劇學院豐富的學科資源以及優良的專業團隊,側重培養具有一定戲曲專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能滿足從事原創音樂劇創作需要的表演人才。此班的課程設置雖還是音樂劇的構架,但加入了大量的戲曲課程,如:黃梅戲、昆曲、太極、戲曲身段、把子功等課程。在與上戲音樂劇教師交流座談中,老師們反映學生入校時各類專業基礎都較弱,但通過這些與戲曲相關的課程學習后,在綜合藝術表演能力上進步很大。
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為學生們開設了一門有中國特色的——形體技能課。為此,還專門從中國戲曲學院請來一位京劇老師給學生們排演《叭蠟廟》等京劇傳統劇目或是折子戲,并且在學期結束時,還要全套行頭裝扮上,進行匯報演出。傳統劇目的學習中,學生在表演中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頗有韻味。
這些戲曲及民族舞蹈課程的學習,表面看似與音樂劇無關,實則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舞臺表演能力,為學生適應原創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劇劇目打下基礎。并且這些中國元素的學習,對學生將來走向國際化的舞臺表演會大有用處。
三、在教材建設方面,不惟西方經典音樂劇為教材,也努力創作原創音樂劇劇目。教學與創作相結合,推動教學的完善和發展。
在教材建設方面,各藝術院校不甘心于只是排演西方經典的音樂劇劇目,而是以推動和發展中國原創的音樂劇為己任,根據自身的情況,敢于創新,創作和排演了多部原創音樂劇劇目。如中央戲劇學院的原創音樂劇《偽君子》;上海音樂學院的原創音樂劇《六祖慧能》、《弘一法師》、《我為歌狂》、《弘一法師》、《最后的瞬間》、《樓蘭》、《路》;北京舞蹈學院的原創音樂劇《英雄》等,從演出反響看,創、演質量和教學質量都得到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舞臺實踐是檢驗教學的最好手段。這些原創劇目的排演,給予學生表演實踐的機會,同時也是對教學成果的檢驗;學生參與到劇目的創作、表演、制作中,親身體驗與舞臺有關的臺前、幕后活動,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面多能的音樂劇從業人員。教師親身參與劇目的創編和舞臺實踐,能發現教學的不足,并反饋到實際教學工作中,推動教學的完善和發展;同時創編和排演原創劇目也鍛煉了教師的教學和工作能力。
四、音樂劇的高校教學培養模式,為我國音樂劇的發展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表演人才及從業人員,但高等藝術院校培養人才的方式,也面臨一些問題。
1、高校教學培養模式中存在專業設置的單一性。
在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培養模式中,目光還是聚焦在音樂劇表演性人才的培養上,尤其是在本科教育的層次上。音樂劇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文化產業,在對音樂劇教育發展的思考中必須關注到其產業性的特征。對于音樂劇的教育來說,音樂劇演員的培養只是中間的一部分,音樂劇的編創、作曲、編舞、理論評論、藝術管理及市場操作等方面人才的培養,也是音樂劇教育發展所不可缺的部分,但目前這些相關的專業教學并沒有得到關注。應以音樂劇表演人才的培養為切人口,憑借已經積累的各方理論及教學經驗的支持,繼而發展音樂劇的編創、作曲、理論評論及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填補目前中國音樂劇“學科鏈群”中的各空白領域。
2、受國家教委總課時量規定的限制,各類專業課課時捉襟見肘。
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員需要具備唱、跳、演的綜合表演能力。在教學中這三類專業基礎課短一不可,這些專業基礎課程也都需要有一定的課時進行長期訓練,不是短時間可以一蹴而就的。在高等院校中,國家教委規定的思想政治課、文化課已經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課時量,給專業課程留下了不多的空間。如舞蹈、表演、劇目排練、試唱練耳、合唱、重唱、音樂劇賞析等等大量的專業基礎課都需要一定的課時量。如因課時量無法保證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將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3、院校的編制不同于劇團,創作新劇目時要面對諸多困難。
一個劇目的編創和演出有著繁雜的工作,需要服、化、舞、美、道、燈光等多個部門的協同工作;而作為教學單位的院校,與此相關的人員配置較少,大量的具體工作都需要教師來額外承擔。相比演出前教師們創作、排練、協調、監督等工作,演出后大量的裝置、道具、服裝的存放和保管更是一個讓教學單位為難的問題。而在劇目啟動初期,大量啟動資金的來源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結語
音樂劇教育在中國已走過了二十年,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扶下,攜手國外音樂劇團和專家,經歷了開拓的艱辛,教學和創作實踐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如今音樂劇已經成為最時尚的舞臺表演形式之一,也帶動著越來越多的院校和藝術團體投入到音樂劇的表演和創作中,每年都有多部中國原創音樂劇推出。中國音樂劇教育者也在積極探索各種教學模式,以期培養適合中國音樂劇市場的專業人才,推動音樂劇教學逐步進入藝術的學術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