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市場是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動態博弈、合作共生的信息不對稱系統。把信號博弈和重復博弈思想引入金融監管理論研究,構建以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為反饋信號的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監管信號傳遞模型,分析了金融市場治理中的有效監管信號的傳遞機制。分析表明:金融監管力度與金融市場有效運行水平之間的存在分離、混同等2種均衡關系;重復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在金融監管聲譽效應的驅動下,金融監管當局傾向于選擇混同均衡策略,而不是分離均衡。因而只有建立通暢的金融監管信號傳遞及反饋的機制,強化并放大金融監管信號顯示,增大監管乘數效應,形成良性的監管聲譽效應,才能保障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金融市場;金融監管;金融監管信號傳遞;金融監管聲譽效應
中圖分類號:F820.2 F224.3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re are dynamic game and cooperation symbiosis between financi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nts. Signal game and repeated game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the research on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ory, regulatory signal game model is constructed between financial regulators an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nts using financial market effective operation as feedback signal, and effective regulatory signal transfer mechanism is analyzed under asymmetry information condi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here existing separating equilibrium and pooling equilibrium between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evel of financial market effective operation; The analysis in Repeated game model shows that financial regulators tend to choose pooling equilibrium strategies over separation equilibrium driven by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reputation effect. Therefore, only when fluently financial regulatory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are establish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ignal strengthened and amplified, and regulatory multiplier effect increased, can the financial markets effective operation be ensured.
Key words: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regulatory; Financial regulatory signal transfer; Financial regulatory reputation effect
1. 引言
金融市場內部聯結模式的社會化特征以及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緊密互動使得金融監管當局的金融市場監管行為主要表現為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在金融市場演化中過程的動態博弈機制以及監管信號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傳遞機制[1]?,F有研究主要是采用委托代理、動態博弈、演化博弈等博弈方法和實證方式對金融監管過程中腐敗、尋租等各種違規影響金融資源配置的行為進行分析和探討[2-7]。但是從信號傳遞視角分析金融監管的有限力量是如何保障金融市場有效運行問題文獻還很少發現,而這個問題對幫助金融監管當局就通金融市場監管建立一個理性的期望、選擇有效的政策著力點是至關重要的。信號傳遞理論是Spence在1974年探討勞動力市場博弈問題時首次提出的[8]。隨后,文獻[9-11]分別把信號傳遞理論應用信息甄別、股利信號發送、融資租賃市場均衡等問題研究。上述研究文獻啟發了本文的研究,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研究視角,把金融市場監管過程看作是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在金融市場動態演化中金融監管力度與金融市場參與者尋租水平下降之間的博弈,并基于此構建金融監管信號博弈模型分析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的保障機制和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機制。
2.模型的假設
理性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是利潤最大化的追求者,毫無疑問,由于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性,金融市場監管會增加金融市場交易成本。因而,金融監管當局對其在金融市場上交易行為的約束和監督力度,將是金融市場參與者選擇自身行為的關鍵[12];而金融市場的穩定、有序發展,不僅要依賴于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還需要對金融市場參與者各種違規和尋租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和監督[13]。所以,金融市場參與者與執行市場監管的金融監管當局會形成競爭性的博弈關系。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金融市場參與者不完全清楚監管當局的真實類型,只能依靠監管當局執行金融監管力度所提供的信號來判斷監管當局的強或弱,即金融市場參與者只知道監管當局提供“強弱”信號的概率。金融監管當局通過其執行監管力度來聲明自己的類型,但是其聲明有可能不如實反應監管當局的真實類型,金融市場參與者只能根據監管當局的聲明以及自己的判斷來對監管當局進行識別和分析而確定自己在金融市場中的行為。金融監管當局則會利用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向市場參與者傳達出強烈的金融監管力度信號,形成強勢的金融監管效應而對金融市場眾多的交易參與者進行督察和管理。因此在金融市場的監管和治理過程中,金融監管信號的傳遞和甄別構成了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的關鍵環節[14]?;诖?,把信號博弈引入金融監管研究,構建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力度與金融市場參與者降租值之間博弈關系的信號傳遞模型來分析監管信號的傳遞機制。為了分析問題的方便,對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作如下假設:
假設1:金融監管當局是監管信號發送者,監管信號通過監管力度 表示。根據其監管力度強弱監管當局分為兩種, 表示強當局, 表示弱當局。
模型中有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市場參與者兩類博弈對象。假設1說明,金融監管當局作為信號發送者,其監管力度 (即監管努力程度)是信號接收者——金融市場參與者所不知的私人信息。同時,兩類博弈對象作為理性經濟人,如果沒有金融監管,那么每個金融市場參與者都會去尋租;而在收到監管信號后,則都會降低其尋租水平以規避監管懲罰。
假設2:當金融監管當局 的監管力度為 時的監管成本為 ,金融市場參與者收益為 ;金融市場參與者在觀察到監管當局 的監管信號 后,其尋租水平下降值(簡稱為降租值)為 ,對監管當局類型判斷的后驗概率為 。在上述假設下,監管當局效用為 ,而市場參與者得益為 。
監管當局為了有效監管必須對金融監管的組織、實施、運行做必要的投入,同時金融監管會對金融創新與金融市場交易發展受到限制而產生一些損失,它們總和即監管成本。金融監管規范金融市場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市場參與者穩定發展,且隨著金融監管力度加大,為減少或避免受到懲罰,金融市場參與者會降低其尋租水平,它們總和則組成了監管效用。
3. 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構建與均衡分析
3.1 信息對稱金融監管信號傳遞
當金融市場參與者預期的降租值為 ,則監管當局博弈策略為監管力度 、最大化效用函數為 。信息對稱條件下,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是相互了解對方,即監管當局的類型 及其監管能力 是公共知識,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所了解,不是監管當局的私人信息。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博弈均衡時,則金融監管當局監管效用的無差異曲線與金融市場參與者收益曲線相切,即金融市場參與者放棄尋租而減少的收益等于由于金融市場有效運行多給其帶來收益。
公式(3)說明,在信息對稱條件下,金融監管實踐能不斷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稟賦。因而監管當局 會選擇高的監管水平,而監管當局 也會努力提高其監管能力,保持高的監管力度,以使金融市場參與者降低其尋租水平。
3.2 信息不對稱下金融監管信號傳遞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并不相互了解對方,即金融監管當局的類型 及其監管能力 是金融監管當局的私人信息,不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所了解。所以,金融市場參與者不知道監管當局的真實類型 。此時,監管當局 也會有激勵選擇高監管水平以獲得更有效的金融市場治理水平,因而金融市場參與者在此情況下無法通過其觀察到的監管信號來區分金融監管當局的真實類型。
3.2.1 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的分離均衡
分離均衡表明,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能夠成為傳遞金融市場監管的信號,金融市場參與者能夠根據監管當局傳遞出市場監管的信號準確區分出其真實類型。金融監管當局的發出監管信號( 或 )后,金融市場參與者降租值為 ,而類型為 的監管當局選擇監管力度 付出的成本為 。
命題3: 時,圖1中 為監管當局 的無差異曲線。當 時,監管當局 最優博弈策略為 ;如果 時,監管當局 的凈效用將小于零。
在命題3中,當 時,監管當局 會模仿當局 的監管行為以獲得更高的監管效用,因而采取較高的監管力度,所以博弈策略 不是金融監管當局的均衡策略。當 時,監管當局 通過采用博弈策略 而發出強監管信號,從而使金融市場參與者相信這種監管力度是當局 無法模仿的。因為監管當局 如果模仿當局 的監管力度,那么它將會面臨更大失。因而當局 即使選擇了監管力度 也不會形成良性的監管聲譽。
在命題3下還存在如下新的分離均衡:
金融監管當局為 ,那么它選擇博弈策略 或 的凈效用相等都為零;監管當局為 ,當它選擇博弈策略 或 時,其所獲得的監管效應在無差異曲線 下面。因而金融監管當局為 最優博弈策略為 。所以,監管當局 只有花費更大成本來提高其監管力度才能實現分離均衡。但為了使其強監管信號有效傳遞,監管當局 愿意花費這個成本。
3.2.2 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的混同均衡
混同均衡說明,無論金融監管當局類型強弱都可以采用相同監管力度,獲得相同監管監管效用?;焱獾臈l件是金融監管當局 模仿當局 所得的收益大于其所需花費成本,即:
因而,監管當局類型無論強弱,只要聲明其監管力度為 所獲得收益大于聲明其監管力度 時的收益,監管當局都會選擇監管力度 以形成混同均衡,并且當非均衡路徑上的信息或者懲罰函數變動時也會形成不同的混同均衡。
由圖2所示,當監管當局 博弈策略為 時,其監管效用的無差異曲線是過E點的 ;當其博弈策略為 時,其監管效用的無差異曲線是與 相交的 ;從圖2可知,監管當局 為追求更大效用,其最優博弈策略為 ,當其選擇其他博弈策略時其效用都不能滿足 。監管當局 的監管效用,在信息對稱時為 ,信息不對稱時為 ; 、 分別為金融市場參與者在信息對稱與不對稱條件下的降租值,它們與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先驗概率有關。因而,當 時, 為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的一個混同均衡。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如下命題:
命題4:金融監管當局 ,當其博弈策略為 ,其監管效用的無差異曲線是過E點的 ;當其博弈策略為 ,其監管效用的無差異曲線是與 相交的 ,在 的信息集上,其最優博弈策略是 。由圖2可以看出,監管當局 選擇博弈策略 給其所帶來監管效用優于策略 。由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給監管當局為 帶來數倍監管乘數效應,因而選擇博弈策略 產生了 的監管效應增加,所以監管當局 有激勵采取更強的監管信號。
命題5:金融監管當局 會采取更高的監管力度 ,即 ,以避免由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監管效率損失,使監管當局 無法模仿其行為,從而形成分離均衡,如圖1。為此監管當局 必須滿足條件 ,即為了形成新均衡,監管當局 多付出的監管成本不大于所取得的監管效率的提升。事實上在多階段重復博弈中,監管當局 通過與金融市場參與者多階段博弈后,其較強的監管力度會形成良性的監管聲譽效應,能有效彌補因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監管效率損失。
3.2.3 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的準分離均衡
準分離均衡是指部分博弈參與人選擇發送特定信號,而另外一些博弈參與人以一定的概率在可選策略中隨機選擇發送博弈信號。在準分離均衡博弈策略下,監管當局 的監管力度為 ;而監管當局 以概率 選擇監管信號 ,以概率 選擇監管信號 。根據貝葉斯法則,金融市場參與者觀察到監管信號 時把監管當局看成 的后驗概率為:
由于在金融監管實踐過程中,金融監管的隊伍得到鍛煉與提高,金融市場參與者遵守金融法規意識以及對當局監管的信心都會得到加強,從而使金融監管的氛圍得到有效改善,金融監管成本會有很大的降低。因而金融監管行為具有提高監管當局監管稟賦的作用。所以,一個理性的金融監管當局不會認為監管信號在 與 之間隨機選擇是無差異的。上述分析說明,準分離均衡在單階段以及多階段金融監管信號重復博弈中都不符合金融監管實際情況,因而準分離均衡不可能成為金融監管信號博弈模型的均衡策略。
3.3 金融監管信號傳遞的重復博弈分析
單階段信號博弈中,金融監管信號傳遞存在分離均衡和混同均衡兩種均衡策略。下面將通過金融監管信號多階段博弈模型分析,探求金融監管當局在從 向 動態演化過程中的均衡策略,有助于從動態視角觀察金融監管信號傳遞的動態機制與演化行為。
3.3.1分離均衡的重復博弈分析
在金融監管信號傳遞博弈中,如果分離均衡條件成立,那么理性的監管當局 則會選擇較低的監管力度。當金融監管當局較低的監管力度作為信號傳遞金融市場中,市場參與者會這個信號看作穩定信念(即壞聲譽),因而這時較低的降租值則是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理性選擇。若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尋租達到使金融市場混亂的程度時,而金融監管當局作為金融市場管理者不可能對金融市場混亂坐視不管,必然會采取高的監管力度來維護金融市場交易機制的有效運行。所以,監管當局 即使在某個時期采取弱的監管力度,但不會總是采取弱的監管力度。在多階段重復博弈下低監管力度不是監管當局 的最優策略,因為即使在單期博弈中低監管力度是監管當局 的最優策略,但為了獲取下階段良好的監管聲譽以及更強的監管能力,監管當局 也必然會選擇高的監管力度,并會堅持下去。監管當局 的選擇雖然會使其當前階段的利益下降,但當前損失必然會在下階段博弈中獲得補償。
監管當局 在分離均衡條件滿足時,為體現出其是強監管的信念也會采取更高的監管力度??傊?,在多階段重復博弈條件下,無論其監管稟賦強弱,金融監管當局都會采取更高的監管力度。因而,金融監管信號傳遞的多階段重復博弈中分離均衡是不存在的。
3.3.2 混同均衡重復博弈分析
在金融監管信號傳遞博弈中,如果混同均衡條件成立,監管當局 采取高的監管力度,可獲得 的監管效用增加,因而監管當局 有激勵追求高的監管力度;監管當局 通過采取強監管信號更好地顯示了監管當局的政策意向,同時其市場監管能力會在金融監管實踐過程不斷得以提升。在混同均衡條件成立條件下,監管當局 必須付出更高的監管成本以采取更強的監管力度以避免由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而造成 的監管效率損失。這實質上是監管當局 為證明自己是強的監管機構所需支付的信息成本。不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稟賦通常較長時期內是穩定的,當他們之間的監管稟賦差異較大時,即使金融監管當局采取強勢姿態也很難形成有效的監管聲譽。如果金融監管環境相同并且他們之間的監管稟賦差異不大,那么強監管信號還是金融監管當局的最優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監管信號單階段博弈模型描述了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信號選擇問題,有分離均衡、混同均衡兩種均衡。而金融監管信號多階段博弈模型則描述了監管當局 向 動態演化的過程,不存在分離均衡策略,但存在混同均衡傾向。上述分析也表明,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金融市場還很不完善,采取強勢的監管信號對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及金融市場有效運行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
4. 金融監管信號傳遞的政策啟示與管理意義
以上利用信號博弈和重復博弈思想構建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模型對金融市場治理過程中的監管信號傳遞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金融市場有效運行必須借助金融監管,而金融監管的關鍵環節不僅要加強金融監管的制度建設與金融監管懲戒,更重要的是構建有效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機制,放大金融監管信號顯示,增強金融監管乘數效應,使金融監管質量的改善、監管效率提高。因而金融監管信號放大形成監管乘數效應比金融監管懲戒在金融市場治理中的意義更重要。
4.1 提升金融監管指標的可觀測性,強化金融監管信號顯示
金融監管信號博弈模型中有兩個主要變量:金融監管力度和金融市場參與者降租值,他們的可觀測性是金融監管信號能否有效傳遞的重要環節。
第一,根據激勵—信號傳遞模型思想,為獲得金融市場信息,金融市場參與者愿意接受金融監管當局的懲罰與監督,而金融市場參與者這些行為也會增強金融監管當局的市場監管力度。因而,金融監管當局的市場監管力度不僅包括金融監管當局作出的監管努力,也包括金融市場參與者為獲得金融市場信息而進行的努力。而只有金融監管指標的可觀測性被提升,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努力才能順暢地傳遞到金融市場并被那些想要尋租金融交易者觀測到,金融監管乘數效應和聲譽效應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機制。
第二,依據信息甄別模型思想,金融監管力度和金融市場參與者降租值分別是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私人信息。由于金融市場是一個信息不對稱,因而他們之間存在一個相互信息甄別過程。金融市場參與者尋租行為對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當局是信息滯后,因而這種信息滯后造成單階段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而經多階段博弈后,單階段信息不對稱就會為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當局所甄別。因而,金融市場參與者降租值隨之變得可觀測,金融監管當局可依據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降租值對其進行懲罰。金融監管當局也可通過信息披露進行監管制度設計,使金融市場參與者披露更多私人信息,減少金融市場信息時滯,增強金融監管指標的可觀測性,強化金融監管信號顯示。
4.2 促進金融監管乘數效應形成,提高監管對金融市場中尋租行為的震懾力
在金融監管系統中由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性存在著類似于經濟系統中的乘數效應,使有限的金融市場監管投入產生非常大的金融市場規范效應。把這種通過一定的金融監管投入而產生的超出監管投入數倍的金融監管效果稱為金融監管乘數效應。
在金融監管系統中之所以存在金融監管乘數效應是因為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性,金融市場參與者無法準確獲知金融監管當局私人信息。假如金融市場參與者確切獲得其尋租行為是否被懲罰的信息,那么金融監管信號就無法發揮其對金融市場違法和尋租行為的震懾作用,金融監管信號作用也就會隨之完全消失。金融監管力度乘數效應的根源是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為使金融監管當局的最優信號放大,金融市場參與者能對監管當局的監管信號作出較大的反應,在未來的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機制設計中必須保證金融監管當局的私人信息不被泄漏。其次,金融監管當局必須防止金融市場參與者對金融監管人員的尋租。如果通過賄賂金融監管人員知道監管當局的真實類型,那么金融市場參與者就可以根據金融監管當局真實類型對其未來金融交易行為進行權衡。當金融監管當局類型 時,則金融市場參與者增加收益為 ;若金融監管當局類型 ,且預期被懲罰的水平為 ,金融市場參與者則會增加收益為 。由于金融市場參與者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只要增加收益為正,那么金融市場參與者就會對金融監管人員積極尋租。因而金融監管當局必須健全監管內部制度體系建設,防止金融市場參與者對金融監管人員的尋租以獲取監管當局的私人信息。
4.3 培育良好的監管聲譽和金融誠信交易聲譽,加強金融市場運行的聲譽機制建設
金融市場其產生與運行的基礎是以金融參與者金融誠信交易聲譽(即信用)作為保障的。從模型分析結果可知,良好的金融誠信交易聲譽和監管聲譽可提高監管機構和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聲譽收益,減少了金融參與者違規和尋租行為,有效降低金融市場運行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因而,要切實加強金融市場運行的聲譽機制建設。
首先,培育金融監管聲譽。從監管信號傳遞的多階段重復博弈分析可知,金融監管聲譽在多階段重復博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個階段的金融監管聲譽會對下一個及其以后階段的效用有很重要影響,且當前階段良好的金融監管聲譽通常意味著未來階段有較高效用。因此,為了能在博弈快結束時利用監管聲譽效應獲得更高效用,監管當局 會有激勵假裝成 而建立監管聲譽。由于金融市場上交易者眾多,他們都可作為委托人。即使每個金融市場交易者僅與監管當局打一次交道,而金融市場中想要尋租交易者非常多,因此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行為容易被金融市場想要尋租的交易者觀察到,并且監管行為會被作為監管信號為金融市場想尋租的交易者之間學習機制所傳遞。所以,金融監管當局對建立強勢的監管聲譽總是積極的。
其次,培育金融市場參與者誠信交易聲譽。由于金融市場是信息不對稱的,因而金融市場參與者的信息對金融監管當局也是不對稱的。正是這種信息不對稱使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市場參與者在過去市場交易中誠信缺失情況(壞的聲譽效應)會很重視。因而,在信息甄別的過程中,監管當局對市場參與者中有壞聲譽的將會成為重點監控對象。為避免壞聲譽給其造成不利影響,金融市場參與者必須誠信交易,培育金融誠信交易聲譽。所以,即使在金融監管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金融市場參與者仍會配合監管當局所發出的金融監管信號。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完善金融市場監管機制重要環節是構建有效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機制。通過提升金融監管指標的可觀測性,促進金融監管乘數效應形成,培育良好的交易誠信和監管聲譽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信號傳遞機制,保證金融監管信號向金融市場順暢傳遞,減少金融市場參與者尋租和違規行為,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
5. 結論
以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為反饋信號,構建金融監管當局與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監管信號傳遞模型,分析金融市場治理中的有效監管信號的傳遞機制。分析表明:只有建立通暢的金融監管信號傳遞及反饋的機制,強化并放大金融監管信號顯示,增大監管乘數效應,形成良性的監管聲譽,才能保障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因而,金融監管對金融市場有效運行意義和價值不僅在于金融監管懲戒的本身而在于金融監管行為傳遞出的監管信號所產生的金融監管乘數效應。
參考文獻:
[1]王祥兵,張學立.貨幣政策傳導系統混沌特征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2015,55(1):65-72.
[2]Cukierman A. Reflections on the crisis and on its lessons for regulatory reform and for central bank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1, 7 (1):26-37.
[3]Levine R.Th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Reform Lessons from the Recent Cri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2012,12(1):39-56.
[4]Ezeoha,Abel E. Banking Consolidation, Credit Crisis and Asset Quality in a Fragile Banking System: Some Evidence from Nigerian Data[J].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2011(19):33-44.
[5]梁艷,原毅軍,楊乾坤.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銀行業監管研究[J].預測,2013,3(25)
:34-37
[6]江曙霞,夏徐斌.風險偏好、監管強度與金融監管有效性[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34
(185):2-9.
[7]傅承.中國證券發行管制與資本配給—尋租理論的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4,36(1)
:31-40.
[8]Spence, AM. Job Market Signal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 (3): 355–374.
[9]Rothschild M,Stiglitz J.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76,90(4): 629–649.
[10]Lin Yu-Hsiu,Hu Len-kuo.Optimal supervision with moral hazard[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9,71(2): 473-485.
[11]王冀寧,陳庭強.基于信號傳遞博弈的融資租賃市場均衡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1):25-29.
[12]王祥兵,嚴廣樂.貨幣政策傳導系統分形特征研究[J].管理評論,2013,25(4):59-68.
[13]王祥兵,張學立.貨幣政策傳導系統協同演化機制研究[J].管理評論,2014,26(11):
55-65.
[14]王祥兵,嚴廣樂.中國通貨膨脹特征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3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