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踝訌?/p>
摘 要: 碳稅和碳交易作為主要的碳減排政策工具被大多數重視碳減排的國家所采用。二者雖有許多共性,但是在政策目標、征收對象等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結合中國國情,建議建立碳排放交與適度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降低碳排量,以應對我國日益凸顯的環境問題。
關鍵詞:碳稅;碳交易;制度比較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DOI:
一、引 言
過去由于人類過度消耗化石燃料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問題,為當今環境帶來了致命的威脅。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等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于人類的生存安全?!疤紲p排”日益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署到2015年北京世界環保大會的舉行,幾十年來減排之路一直在艱難前行。為了更好的解決碳排放量過多所造成的氣候問題,大多國家都相繼出臺了相關的碳減排政策。
目前國際上常用的碳減排政策主要為碳稅制度、碳交易制度、復合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和財政補貼等四種。其中,碳稅與碳交易制度由于其減排效果突出,推行相對簡單而為眾多國家采用。本文通過對比碳排放權交易(以下簡稱“碳交易”)和碳稅這兩種較為常見的碳減排制度的制度優勢,以期為我國實施更為科學合理的碳減排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二、碳交易與碳稅政策執行現狀
隨著環境保護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碳排放量這一環境指標。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自己的碳減排機制。碳稅和碳交易作為兩種當前主要的減排經濟政策,為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采用。
(一)碳交易政策的實施現狀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運用市場機制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易的碳減排方式。政府在權衡一定時間內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承載量的實際需求后制定出一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并通過發放許可證的形式給各個企業分配排放的額度。企業之間可以根據市場形成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進行碳排放權的交易,即一方向另一方購買二氧化碳的排放額度,從而達到控制碳排總量減緩溫室效應的目標。
碳交易政策是重要的碳減排機制之一。從全球來看,碳交易總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具體如表1所示。在2005年-2014年間,全球碳交易量從7億噸變為104噸,增長了近15倍;碳交易額則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碳交易市場持續低迷所引起的碳價格波動,從而導致碳交易額的下降。如在2013年,由于全球碳交易市場持續低迷,歐盟碳減排市場的核證減排量現貨價格一度低跌至0.03歐元/噸,歐盟碳配額價格也一路下跌至2歐元/噸以下導致成交額的銳減。盡管碳交易額下降了,但是碳交易量確在逐年上升,由此可見,碳交易機制已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碳減排政策,已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國家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與歐盟的碳交易體系。
1、美國碳交易政策的實施現狀
當前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迅速。美國一直致力于構建碳交易市場,推行碳交易政策。目前美國運行的有 5 種區域排放交易體系: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CaCX)、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西部區域氣候行動倡議(WCI)和氣候儲備行動(CAR)。
其中CaCX是美國減排力度最大的強制性交易體系。CCX是美國碳減排的先行者,于2000年便正式成立,也是北美地區唯一一個交易6種溫室氣體的綜合碳交易體系,其項目遍布歐美及亞洲地區。RGGI是美國第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強制性減排體系,其一直試圖推動清潔能源經濟創新與創造綠色就業機會。WCI旨在通過州、省之間的聯合來推動氣候變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支持采用市場機制來有效實現減排的區域性氣候變化應對組織。CAR于2009年正式啟動,是一個基于項目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其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覆蓋整個北美的交易體系。
2、歐盟碳交易政策的實施現狀
歐盟于2005年起開始實施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貿易計劃EU—ETS,成為了全球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國際性溫室氣體配額型市場[ ]。其覆蓋了包括歐盟成員國在內的27個國家。該體系的排放配額發放主要分為3個方面:(1)根據各成員國的經濟規模、產業結構、人口構成等實際因素,將其在《京都議定書》下簽署的8%的減排目標分配到每一個成員國,并且明確每一個成員國的排放額;(2)EU—ETS要求各成員國所在政府制定分配計劃時必須遵循ETS法律框架中的一系列通用規則;(3)ETS 機制規定了可以在整個歐盟范圍內流通的排放配額,企業每年必須按期上交與實際排放量相等的排放配額,有多余排放配額(當年的實際排放量低于分配到的排放配額的部分)的企業可在市場上出售排放配額,而超額排放的企業若沒有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相應的排放配額,將面臨高額的罰金。它的最終目標是:到2020年,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減少21%。
3、中國碳交易政策的實施現狀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還屬于初步建立狀態。在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CDM)下,我國已經成為國際碳交易中的最大供應方。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可提供的CDM項目占到世界總需求的 50%以上[ ]。
2013年開始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先后啟動碳交易。目前,國內已經建立的碳交易市場屬于自愿減排市場,例如,在2013年6月18日正式開市的深圳碳排放交易所,成為全國第一個開業的碳排放權交易所,有635家工業企業和197棟大型公共建筑的配額,已經進入碳排放交易體系,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碳交易累計成交量23.41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為160.57元;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交易市場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共有60家企業參與碳交易,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碳交易累計成交量20.36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為761.29萬元;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交易市場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正式開啟,北京碳交易主要包括排放數據報告、第三方核查、配額分配、買賣交易和履約五個環節,已有5家企業參與碳交易,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碳交易累計成交量4.22萬噸,轉讓協議累計成交量 3.7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共為409.35萬元[ ]。
與美國和歐盟的碳交易體系相比,中國的碳交易體系建立要延遲了十多年,且覆蓋企業數量和比例也不及美國和歐盟,還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大型碳交易市場。但是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僅不到一年的時間,深圳、上海、北京三個交易市場的成交量就達到了47.47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為1331.21萬元。
(二)碳稅政策的實施現狀
碳稅是指企業排放總量不受限制,依靠政府力量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碳稅的實質是一種基于價格調控的市場化環境政策工具,即政策制定者對單位碳排放以稅的形式設定一定的價格,碳排放者對自身的每車位的碳排放支付一定的稅費,因此碳稅是一種固定排放價格但不限制排放數量的一種市場化工具。
碳稅的起源比碳交易要早上很多,從 1990 年芬蘭開征碳稅起,已經實施 20 多年。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政策,應用碳稅的國家數量較多,其政策實施也相對成熟。碳稅針對的是不同化石燃料燃燒或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各國根據自身的國情針對不同的能源使用者和產品征收不同的稅率。盡管征收的策略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國家的政策目標是一致的,即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持本國的產業競爭力。碳稅的征收最早開始于歐洲國家尤其是北歐地區。由芬蘭(1990)、瑞典(1990)、挪威(1991)、丹麥(1992)等率先開征。
在征收效果方面,由于碳稅征收方案的多樣性,以及存在針對部分行業的碳稅優惠或豁免,使得征收碳稅的減排效果與其他政策效果較難分離出來。從減排總量來看,歐洲的芬蘭、丹麥、瑞典實施效果較為明顯,據估計,芬蘭在1990-1998年間因為碳稅有效抑制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歐盟在1990-2000年減少了3.5%的溫室氣體排放[ ]。
1、英國碳稅政策實施現狀
為促進企業減排,英國從2001年開始對企業征收氣候變化稅。所涉及的行業包括工業、商業以及公共部門。碳稅的主要對象是煤炭、油氣、電等高碳能源,同時還規定對使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而針對普通居民用電,其采用的是累進稅率,以此促進全民減排熱情。
2、日本碳稅政策實施現狀
而日本作為亞洲最早關注碳減排的國家,在減排問題上一直呈較積極的態度。日本在2005年10月開始推行碳稅征收方案,2007年正式征收碳稅。其征收對象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大戶的工廠企業以及家庭和辦公場所。征收稅率為2400日元/噸碳。而其碳稅收入也是??顚S?,主要用于執行相關的環境保護政策或是支持相關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如用于開發新能源汽車,建設低碳地區和低碳城市等[ ]。
3、中國碳稅政策實施現狀
碳稅作為一種控制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目前只在發達國家施行。在中國,碳稅的實施仍處于研究論證階段,并沒有正式實施。但是早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我國就有與碳稅類似的稅種“環境稅”。
三、碳交易與碳稅的政策對比
碳交易和碳稅本質上都是促進減排的經濟手段,存在著許多的共性,但是也存在這明顯的差異。
(一)理論依據比較
碳交易市場是指以總量或數量為導向,以清晰界定碳排放權為基礎,基于市場機制的一種制度安排[ ]。碳交易市場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科斯定理”的基礎之上??扑拐J為,在交易成本為零或極小的情況下,明晰產權可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大氣作為人類共有資源,是一種公共品,產權很難界定,于是國際組織或政府之間通過談判分配許可額度,來建立許可額度的交易市場。排污權交易的構想最早由美國學者Dalase提出,在他的著作《污染、財富和價格》一書中,他認為政府及環境資源擁有者,可以把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權利像股票一樣出售給出價最高的競買者,污染者可以從政府或擁有這種權利的其他污染者手中購買取得,且這種權利可以在污染者之間出售或轉讓[ ]。Montgomery(1972)從理論上證明了基于市場的排污權交易系統明顯優于傳統的環境治理政策[ ]。這種思想的本源來自亞當斯密所堅信的“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是天然一致”思想[ ],即不受干擾的自由競爭可以使每個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整個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達到市場均衡條件與帕累托效率完全一致的“帕累托狀態”。
所謂碳稅,是指以價格為導向,按照消耗化石燃料的碳含量或者碳排放量來征收稅款的一種調節稅[ ]。開征碳稅可以顯著地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使其向新能源或者低碳能源轉變[ ]。碳稅的主要經濟學理論依據是“庇古稅”。庇古曾在其著作《福利經濟學》中提出,在完全自由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依靠自由競爭不可能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政府應該采取適當的經濟措施:當存在外部不經濟效應時,向企業征稅;出現外部經濟效應時,給予企業補貼。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 ]。Bernard P Herber(1992)等認為碳稅是賦予了由化石能源使用產生的、以二氧化碳排放形式存在的環境污染一個成本,這相當于一種庇古稅,通過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以納入價格系統,進而影響經濟主體決策[ ]。
(二)成本比較
在比較碳交易與碳稅政策之間的成本差異時,按照所涉及的主體,大致將成本分為企業減排成本、政府政策實施成本兩部分。對于企業來說,控制成本是生產經營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成本的可知意味著企業能更好的進行生產決策。碳稅是稅收的一種,具備稅收無償性、強制性以及固定性的特點,其中固定性能夠是企業可以清楚的預測出自身的減排成本,制定出更加合理且適合企業情況的減排路徑。Avi-Yonah和Uhlmann(2009)認為碳稅的優點在于可以直觀且簡單的為企業提供價格信號[ ]。碳交易中,碳排放價格取決于市場,由于市場行為的多樣性和不可預測性使得交易價格波動大,不可預測,使得碳交易機制的成本具有不確定性。就政策實施成本而言,碳稅相當于是在一國現有的稅收體系基礎上增加的一個新設稅種,是資源稅或者消費稅中的一個小稅目,其征管在現有稅收制度下進行,因此實施起來成本不會太大。碳交易的實施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交易平臺,包括高效的結算清算機制、有效的監管機制等,平臺的運營管理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成本;另一方面,碳交易體系的建立涉及金融、環境等多個領域,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政府各部門間的協調。兩相比較,碳稅的實施成本比碳交易制度更低。
(三)減排效果比較
減排效果主要體現在減排量和減排的促進作用兩個方面。碳稅一旦開征,首先會增加排放者的成本,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排放者的行為會隨之做出相應調整,要么減少產量,排放也會減少;要么維持原有生產規模,通過技術創新來減少排放量;要么最直接的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將稅負轉嫁給消費者,而最后一種可能是較多企業先考慮選擇的方式,這樣一來碳稅的征收只能增加財政收入,對排放行為的約束作用并不明顯,減排總量被弱化。Lee等學者(2007) 的研究發現對一個國家產業部門普遍征收碳稅是不公平的且會影響其有效性[ ]。目標,其減排總量較碳稅要顯著的多。碳交易機制主要是在維持既定排放總量的基礎上,通過交易權的分割轉讓實現碳排放量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達到更為合理的分配,實現碳排放邊際成本的增加,從而達到約束經濟體排放行為的目標。因此排放者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應對行為都可以實現總體的減排。
碳交易利用市場機制解決氣候問題,促使個體主動實施減排,激勵性強。這一機制使排污權能夠流通,碳減排不再只是造成成本,它還創造了獲取利益的機會,碳交易的參與者可以通過碳減排,節省碳排放限額,然后在碳市場上將其出售獲利。對于企業來說,這樣會使之更有動力去改進技術,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和開展節能減排項目。相對于此,碳稅的減排激勵性則顯得較弱。因為稅收是一種政府強制性措施,對于個人或企業都是希望避免的成本,所以碳稅推動的減排行為都是被動減排,這樣不利于提高企業和個人的減排積極性。不過,在另一方面,碳稅能夠給政府帶來可供減排技術研發的資金,通過技術進步來促進減排。由于碳稅收入直接為政府部門所有和掌控,政府可以完全支配這些稅收,因而政府可以用這些稅收來開發可替代性能源,研發減排技術等。碳稅收入越多,政府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投入就可以越多。而碳交易則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四)監督機制比較
目前,缺乏一個針對碳交易有強制約束力的國際法,在排放限額初始分配后,如何確保各國切實履行減排義務是一個問題。實施碳減排行動對各國來說成本很大,削弱了其產業競爭力,某些國家可能會毀約或者隱瞞欺騙。美國在 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協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且,即便各國政府愿意實施減排,它能否將本國實際排放額控制在限額以內,還是個未知數。這取決于本國法律體系是否健全,政府的執行力如何,以及監測技術是否先進和排放數據是否真實可靠等。碳排放權交易之后,后續監督與評估機制的不完善也大大降低了碳交易的實際減排效果。Liwei Liu(2015)等認為當前中國現行的碳交易市場面臨的最大調整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監管[ ]。而碳稅的實施過程透明度高,便于監管者管理,也便于公眾了解、參與以及監督。高透明度源于明確的稅率使碳稅的成本易于識別和計算,以及簡便的征稅程序使碳稅實施過程易于監測和管理。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碳稅也存在監督的缺陷,例如在實施過程中,某些國家可以通過減免加在化石能源上的其他稅收來抵消碳稅的影響。這樣的例子如瑞典在 1991 年引入碳稅的同時,將能源稅減少了50%。
(五)對未來適應性的比較
碳交易的體系設計比較僵化,對未來的適應性較差,其減排效果易受未來不確定性影響。這首先表現在減排基準年份和基準量的確立問題上。由于各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不一致,碳排放量的變化情況也不一致。根據歷史和當前的排放量來確定其減排基準量,勢必造成未來有些國家限額過少,束縛經濟發展,而有些國家限額過度充沛從而浪費了資源的情況,京都議定書的做法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次,適應性差表現在排放限額分配的時間安排上。各個時期的最優限額分配與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技術水平等客觀因素相關,政府在制定短期分配計劃時,不可能準確預測到未來狀況,以至于可能出現某一時期限額分配過少給企業造成了過高成本,分配過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經濟效率受到損害。各國政府難以做到最優化安排,難以實現經濟效率。最后,適應性差還表現在限額標準的實現上。期末碳排放量受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如:技術進步、經濟增長速度等。這些因素不受人為控制,只有到了期末才能知道準確的碳排放量,在此之前,任何預測都包含了很大不確定性。為未來設定排放限額實際上是規定未來行為的結果,這與常理相悖。因為按常理,我們只能規定未來的行為,但無法規定其結果。
相對于碳交易體系,碳稅制度則有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碳稅征收由政府稅收部門直接管理,政府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變化或自身需要靈活改變碳稅的征稅對象,稅率以及稅負減免情況等。碳稅制度的這種特點可以增強碳稅的適應性和實施效果。
四、中國情境下碳減排政策分析
(一)我國碳政策實施的環境分析
對于我國碳排放問題,很多學者都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同時也總結了我國碳排放的基本現狀和問題。當前我國碳排的主要現狀呈現出排放量將持續增長、但未來增長速率下降的趨勢,且碳排放具有較明顯的地域差異。
首先,我國的碳排量水平一直是呈持續增長的態勢。為了實現全面小康,我國一直致力于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此,我國在保持GDP總量快速增長、加速推進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不得不消耗掉大量的能源。當今公認的全球變暖的主因是各類化石能源的利用而排放的溫室氣體,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和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和能源消費結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以煤為主要能源的情況尚且難以改變。長期以來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導致了我國碳排總量過高的現狀。下圖為我國 1980年改革開放至2014年期間的全國碳排放總量。
從圖1中可見,1980-2014年期間,我國碳排放總量從14.48億噸升至79.83億噸,整體呈上升趨勢。1980-2001年期間碳排放總量從14.48億噸增長到29.6億噸,增長幅度較為和緩;從2002-2014年期間,我國碳排總量出現了急劇上升的趨勢,到2014年,全國碳排放總量為80.13億噸,突破80億噸的關口??梢姡覈寂欧诺目傮w形勢還是較為嚴峻的。我們不能為了限制排放而忽略經濟增長的剛性需求,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平衡。
其次,我國碳排放未來增長速率逐漸呈現下降的趨勢。從改革開放以來,碳排放的增長率一直徘徊不定。1997-1999年,我國進行能源結構調整一度使年度碳排放總量下降,但是由于我國的主要產業均存在碳密集發展問題,所以2000-2004年,我國的太排放增長率陡增。2004 年以后由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和能源利用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碳排放的增長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下圖為我國1980—2014年全國碳排放增長率。
從我國近年來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可見,要加緊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才能進一步降低碳排放增長率,從而達到不斷減少直至有效控制碳排放的目的。
當前,面對我國碳排總量大且不斷上升的情況,我國的碳減排制度選擇是建立碳交易市場。與建立碳稅制度相比,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有利于控制碳排放總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還能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到國際碳交易中以此吸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增加我國的減排實力[ ]。
(二)我國碳交易政策實施面臨的困難
但由于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時間較晚以及碳交易制度本身的缺陷,當前我國碳交易市場面臨著以下五點不足:第一,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市場。2013年起,政府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廣州等7地建立了碳交易市場,但是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仍處于起步狀態。現有所運行的所有碳排放交易系統(不包括補償機制清潔發展機制)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上。但中國自1987年改革開放以來,才開始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對于如何在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操作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機制的經驗還不成熟。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電力行業存在的價格管制都對碳交易市場的運作產生深遠影響。第二,配額分配不準確。目前常用的配額法有:歷史排放法、相對績效機制(RPM)等。Milliman和Prince認為歷史排放法根據企業歷史排放的上限制定排放額度,將促進企業在環保創新[ ]。然而有一些學者認為企業可能故意增加歷史排放量來獲得更多的排放配額。我國目前多采用的配額發放方式是歷史排放法,但不少企業確定排放上限的歷史數據并不完整。而且中國當前正處于高速快速發展時期,經濟水平、經濟結構、能源結構不斷變化影響配額分配的準確性。第三,交易機制不完善。當前,國際碳排放信貸的金融衍生產品迅速發展。然而,中國碳排放的現貨、期貨、期權等產品均未被允許在交易所進行交易,這與國際慣例和發展趨勢不符。這種隔離導致的結果是,中國國內市場的碳價格將遠遠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進一步影響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第四,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立法是碳交易市場發展的根本,相關法律條文的確立可以有效減少交易中出現偏差。否則無法對拒不繳納罰金的超額排污企業進行處罰。然而七個碳交易試點地中,只有深圳擁有一定的立法權。第五,缺乏監督。碳交易管理制度的國際經驗表明,碳交易市場應該擁有一個統一的排污管理制度或制度體系,以保證其有序性。例如,歐盟的碳貿易管理系統包括一個由歐盟中央管理部門和成員國政府環保部門組成的二級結構。分工明確,明確權利與義務,重視協調與合作是碳交易管理系統中高效運作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的碳貿易管理體制是由國家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牽頭,由國家發改委統一管理并由其他相關部門(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計量局等)協調統一的。然而,現有的管理系統主要集中在清潔發展機制,它缺乏碳交易和管理經驗。此外,在現行管理體制中,權利義務和明確的監督功能的解釋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別。國家發改委不僅既是碳交易的領導者,又是碳交易的監管者,不適合長期發展趨勢。
(三)碳稅機制在我國的適用性探究
作為市場調節機制的碳交易其所適用的條件以及其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其并不完全適合與中國的國情,根據2013-2014年度的碳排放總量,在減少碳排總量方面也并沒有特別顯著的效果。而碳稅則不然,雖然我國目前并未設立碳稅,但是早在1978年就提出并實施了與碳稅相似的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稅”,并在197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試行)》中做出了正式規定,并一直延續至今。Xianbing Liu(2015)等總結了中國企業偏好的碳稅制度,并計算出了企業可接受的碳稅征收額度范圍[ ]。
由此可見,無論是碳交易還是碳稅制度在我國目前都并不完善,還有繼續完善和發展的空間,且兩者各有千秋,可以相互補充。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具有重大而獨特的地位,對于碳減排問題也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壓力。經過對碳稅與碳交易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主要碳減排管制工具的分析,本文認為,適合我國的減排機制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單一減排方式,而是需要將兩者結合,互為補充。
由于我國面臨著碳排放總量龐大,碳減排形勢嚴峻的狀況,而且與碳減排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也不完善。因此,我國可以考慮在開征碳稅的同時,同時實施碳交易制度,控制碳排總量的繼續攀升,借此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國外先進碳減排技術和資金。要求企業逐步從碳交易市場抽離,碳排放許可的買賣的資金由政府統一核算之后運用碳稅所得進行統一規劃,將碳排總量控制權交由政府宏觀調控,政府可以簡化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流程,平衡國內國際碳排放量。盡量避免單個企業或個人的購買行為,避免碳排放權交易中的投機行為可能造成的市場不穩。當碳排量額度超出預算時,由政府運用碳稅稅收統一購買國際市場的碳排放許可證,平衡國內的碳排放量。碳稅在購買碳排放權之后的剩余款項,應遵循“專款專用”的原則,將資金用于相關的節能減排技術投入和對于短期內無法快速完成技術升級的大型企業尤其是重工業企業用于技術改進的補貼。而當出現碳排量富余時,政府就可以利用輔助碳交易市場對外出售碳排量,并將所得收益作為獎勵,依據減排量的多少,按比例發放給超額完成預定減排目標的企業。由此,利用兩種政策的優勢,規避其不足,形成良性循環。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比碳稅和碳交易兩種碳減排方式在理論基礎、政策成本、監督機制、減排效果、未來適應性等方面的不同,總結歸納出二者的優劣勢,并基于此提出適合我國碳減排現狀的聯合減排機制。
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政府需要把握一下原則:第一,分工原則。在實施聯合減排機制時,由于碳稅和碳交易的對象存在一定的重合,可能導致相關主體的減排成本過重。所以在減排時一定要注意將兩者的界限區分,合理分工。第二,適度原則。聯合機制的采用應以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承受能力為前提。這要求 不僅僅要考慮企業的壓力,還要考慮中低收入這的基本利益,保護其基本的碳排放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