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美福
“且融且堅守”:新媒體沖擊下城市臺民生新聞應對之策
□鄒美福
當前,電視新聞尤其是民生新聞的內容優勢正日趨喪失,與央視和衛視相比,城市臺更為嚴重。因為在新媒體時代,“公民記者”已經成為“新常態”,民生新聞再也不是電視臺的獨家內容,人人都可以發布和傳播,完全打破了時空界限。而城市臺民生新聞由于受機制以及制播能力所限,至今仍大多是一天一檔,晚間首播,其他時段重播。這種運行模式在“新”和“快”以及影響力上遠遠比不上新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城市臺民生新聞如何抓住機遇,在變與不變中尋求突破?
在多變的時代,對媒體而言,不變的是傳媒的本質和做內容的本事,變的只是做節目的手段、流程和理念。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城市臺民生新聞應采取內容為王、借力發力的“且融且堅守”應對策略。
無論是新媒體用戶,還是電視受眾,所關注的最終是新聞內容,只是獲取的渠道和體驗不同而已。城市臺民生新聞由于受運行機制和制播流程所限,其播出速度處于較大劣勢。因此,一味地與新媒體競爭“新”與“快”是沒有出路的,傳統電視媒體的優勢更多體現在權威性的“解讀新聞”上。城市臺民生新聞可以從選材角度、挖掘深度、提升高度三個方面對同質化、碎片化和謬誤連連的新媒體內容進行解讀,把內容做得更貼心、更豐富、更權威。
第一,在選材角度方面,應注重以民為本選“三好”。新媒體有著微生產、快節奏、高速度、跨平臺的優勢,新聞事件一發生,就在用戶或不同媒介迅速轉發,重復傳播。但這往往又造成資訊過剩和新聞信息同質化,從而導致信息資源的浪費和媒介平臺的無效傳播,受眾的關注度也隨之下降。在傳播速度上明顯處于劣勢的城市臺民生新聞只要以民為本,圍繞民眾真正想知道的,在海量信息中,從“好看”“好懂”“好用”的角度進行選材報道,就能鞏固自己在受眾心目中的位置,保持其收視期待不變。
第二,在挖掘深度方面,應注重把有意思的挖出有意義。新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傳播雖說“快”,但與之相伴的便是信息碎片化、膚淺化,即便有一些深度報道,也容易被海量信息所湮沒。久而久之,這便成為新媒體爭取受眾信心的致命弱點。城市臺民生新聞因為一天一檔、晚間首播,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制作,不做新媒體資訊的“舊聞”,而是對有意思的新聞進行信息“大整合”,并運用圖表等多種手段,對新聞事件的起因、過程、影響、結果作更深層次的分析,使新聞報道更立體、更多元、更有意義,變“速度劣勢”為“內容優勢”,從而增強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在提升高度方面,應注重充分展現輿論引導力。新媒體讓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與發布者,但其隨意性使得信息良莠難辨,以致于在事實的把握、導向的把握上謬誤連連,出現了諸如《“深圳最美女孩”給街邊乞丐老人喂飯》的虛假新聞,“東莞挺住”“今夜,我們都是東莞人”等揶揄東莞掃黃的言論,對公眾認知造成紛擾,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造成很大的沖擊。有調查顯示,互聯網與電視是目前我國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媒體,而當重大事件發生時,電視是城市居民獲取新聞的第一媒體,也是信任度最高的媒體,“非常信任”和“比較信任”的比例共達81%。①電視臺因其規范的采編流程和權威的信息渠道,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其品位價值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城市臺民生新聞應牢牢守住這一優勢,同時針對過去短評少、引導力弱的狀況,依其特定的地域接近性,貼近“本土”人情、社情,加強言論引導,使其在受眾面前更顯得高而不寒、近而不俗,更入耳、入腦、入心。
在新媒體時代,渠道與終端的價值在不斷提升,新媒體有著快捷、豐富、互動、可檢索、易收藏的巨大優勢。借助新媒體,城市臺民生新聞可以有效地拓展信息源,豐富報道內容;擴大受眾群,延伸影響力;融合發展,提升自身價值,最終實現民生新聞“內容+平臺”雙劍合璧的發展新路。
第一,借助新媒體,可以拓展信息源,豐富報道內容。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的時代,新媒體內容分分秒秒都在刷新。城市臺民生新聞盡管早就開通了熱線電話,但“熱線不熱”亦成為“新常態”。在每天一二十條的來電中,有嚼頭、有意思的選題并不多。借助新媒體,城市臺民生新聞不僅增加了新聞題材的可選度,即時掌握事件進程,進而在最恰當的時候介入采訪。借助新媒體,城市臺民生新聞還可以及時了解到百姓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擾和煩心事,比如家里的舊衣服怎么處理,哪里的蔬菜更便宜等,植根本土的城市臺民生新聞可以有針對性地增加此類信息服務。此外,借助新媒體城市臺民生新聞還可以預先對選題進行“眾籌”,實行“訂制式”生產,從過去“播什么看什么”向“觀眾想什么做什么”轉變,既豐富節目內容,更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節目的差異化優勢,這樣的節目勢必會受到青睞。新媒體時代,產品(節目)應當充滿人情味,要說人話、通人性、解人意、扣人心,產品必須成為用戶肚子里的“蛔蟲”。②
第二,借助新媒體,可以擴大受眾群,延伸影響力。新媒體用戶無論從群體數量,還是從社會層面來說,都比電視受眾廣泛得多。據2015年5月14日發布的《2014江蘇通信業發展藍皮書》和《2014年度江蘇省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截至2014年底,江蘇省網民規模4274萬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3740萬人,占比87.5%。有資料顯示,手機網民又以中青年為主,而這部分人正是新媒體用戶的主體。另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對南通廣播電視臺2015年第一季度的收視分析,創辦已17年的民生新聞欄目《城市日歷》,其15-44歲的中青年受眾占14.2%,只有45歲以上受眾的17.17%。借助新媒體,不僅能有效地擴大節目在中青年中的知曉度,爭取潛在的受眾,還能突破一城一地的空間限制,延伸節目的影響力,增強廣告吸附力。
第三,借助新媒體,實現融合發展,提升自身價值。新媒體在傳播的時空上具有明顯優勢,可以隨時發布、即時滾動、交互傳播各類新聞,空間無限廣闊。借助新媒體,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城市臺民生新聞可以培養自己的“全媒體”記者,研發自己的融媒體平臺,這樣就能實現多終端、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提升自身價值。“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傳播不再是承載內容的那一頁紙,而是全方位、多介質的傳播,是整合傳播,最后需要達到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傳播效果。好內容必須得有優秀的傳播運營,否則內容價值就大打折扣,要打出影響力和知名度是很難的,更別談賣出好價錢了。”③在這方面,蘇州臺和央視新聞都做得比較成功。
總之,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城市臺民生新聞缺的不是內容,也不是渠道和觀眾,而是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需求的思維,以及應對策略和手段。在多變的時代,只有堅持內容為王,同時融合新媒體技術,提升自身競爭力、影響力,才能保證城市臺民生新聞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南通廣播電視臺)
注釋:①譚天,林籽舟,張甜甜:《“一體兩翼”: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策略選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年第2期。
②周云龍:《電視圈的N種動物》[J],《視聽界》,2015年3月刊。
③呂曉虹:《“內容為王”之新要義》[J],《視聽界》,2015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