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彥
“迎合”和“作”通常是當做貶義詞來使用的,而備受90后大學生喜愛的“中國好舌頭”華少并不這樣認為。對于華少為何受“90后”大學生的歡迎,他分析原因說:“不是我本身有什么吸引他們,而是我為了迎合‘90后’而改變了自己。我覺得迎合不是一個貶義詞,我的‘迎合’在于我從他們的身上發現一些好的東西,對自己做出調整,借以吸引他們,讓他們能夠認同我、喜歡我。”為了迎合,華少特意為適應“90后”的口味而改變著自己,“按著我的本性,我喜歡安安靜靜地做一個讀書人,但是為了能夠跟他們對話,我會調整語速和語言結構,我甚至在演講中加入了滑板鞋、有錢就這么任性、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之類的網絡語言,因為這就是‘90后’的語言,我要用他們的語言來跟他們對話,所以他們覺得我很親切,這可能就是他們能夠喜歡我的最主要原因?!?/p>
在這里,華少的“迎合”沒有“逢迎、巴結、虛假順從”的意思,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理性地分析“90后”的性格特點和生活情趣,發現他們的亮點和特質,以此讓自己的主持風格更加完美和新穎,也更加貼近“90后”的心理訴求。同樣,在華少的眼里,“90后”的“作”是“勇敢”,因為“‘80后’所謂的改造世界,更多的表現在口頭上,而‘90后’真的會把改造世界當做目標,并且付諸行動?!比A少坦言自己受到“90后”的感染也刻意地去“更真實,更勇敢”,會做一些“更有性格”“更直接、明快”的節目,大膽地嘗試做“作”男,挑戰自己,挑戰節目。
由此看來,放下偏見,恰到好處地去“迎合”自身缺少的能量,因時制宜大膽地“作”一把,人生定會收獲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