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汽車流行一段時間后,有人開始對其提出質疑,覺得應該是汽車+互聯網。其實,數學里加法的交換律告訴我們,誰加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主張汽車+互聯網,流露出來的是對汽車產業主體地位的維護,以及一種難以名狀的自尊心。汽車產業130年的歷史,你互聯網連30年都不到,憑什么你加我而不是我加你?
誰加誰的問題,跟誰更重要誰更牛關系不大,關鍵看誰更主動,就像兩人互相加微信一樣。從語文語法的角度來看,只有汽車是主動的一方,汽車是主語,才能叫汽車+互聯網。
所以,汽車要維護自己的主體地位,維護自己的尊嚴,就要主動去加互聯網,而不是等著別人來加你。
其實,從技術層面看,汽車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比互聯網要先進和復雜。互聯網能提供的最新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汽車拿來就可以了,就像汽車曾經無數次拿來其他領域的技術成果一樣。這一個層面的加,我們姑且稱之為物理層面的加,或者技術層面的加。
除了拿來,汽車還要學習,學習人家的互聯網思維。什么叫互聯網思維?簡單講就是用戶思維。也許有人會說,汽車界講以用戶為中心的時間,恐怕比互聯網的歷史還長,難道還得向人家學這個?筆者以為,還真得學。
傳統汽車企業在做新產品發布時,一般都會詳盡地介紹我的產品有什么功能、我的產品有幾大亮點和改進、我的產品與競品相比有多少優勢等等;傳統的汽車企業幾十年主推的4S店系統,每一個S代表的功能,前面的主語都是廠家而不是用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表明的是廠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已經深入骨髓。用一個汽車老總自己的話講,我們嘴上講的是用戶,心里想的是自己。
今年,互聯網大佬阿里巴巴正式成立了汽車事業部,首任總經理王立成在首次公開演講中,并沒有大談阿里要如何造汽車,而是用了大部分時間講基于16S的場景化營銷。所謂16S,就是一輛車在用戶手中全生命周期內的使用情況被阿里汽車分為16個場景,每一個場景里車主會遇到什么問題、有什么需求,都分析得淋漓盡致。這種分法也許不是最細的,也許不是最合理的,但其中每一個S的主語都是用戶,而不是廠家。在王立成眼里,也許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汽車+,只有車主+。
與拿來技術相比,學習互聯網思維也許更加重要,因為它能改變我們自身,改變長期深入骨髓的東西。這一個層面的加,姑且稱之為化學層面的加,或者思維層面的加。在這個層面,主語不是汽車,不是互聯網,也不是廠家,而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