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硫酸鹽漿生產耐久性紙可行性分析
該研究采用云杉漂白硫酸鹽漿制備手抄片,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為螯合劑,用量分別為0%、0.25%、0.50%和0.75%;手抄片使用波長為330~440 nm的UV光照射,照射時間分別為0、10、20、30、40和50 h;最后,根據ISO標準測定手抄片強度性能。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樣品相比,添加適量EDTA螯合劑后,手抄片的強度指標提高;延長老化時間使裂斷長、撕裂強度、耐折度、耐破度和抗張強度降低;不使用EDTA處理的情況下,延長老化時間使得撕裂指數、抗張強度、撕裂度、耐破度和耐折度分別降低41.9%、3.1%、28.2%、29.7%和8.6%。
圖書館和檔案館儲藏的歷史紙質文件和手工藝品,其物理化學、化學和光學性能的惡化是造成這些文化遺產巨大損失的罪魁禍首。提高紙張耐久性、防止其質量惡化和保持其化學結構完整是圖書館館藏管理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耐久紙是一種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其原有質量的紙,純纖維素纖維本身就具有耐久性。在受控的酸性條件下,純纖維素可以很容易地水解成葡萄糖。如果紙張中不含酸,加工紙將表現出較大的耐久性。圖書管理員最近發現50多年前生產的存檔紙質文件發生嚴重損壞和破損,它們的強度和耐久性幾乎完全消失。因高分子纖維素本身具有耐久性,故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添加劑和紙的保存條件。
許多研究人員開展了提高紙的耐久性和穩定性方面的研究,并有以下幾方面的發現。
(1)酸水解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導致紙張損壞的一個可能原因;紙張必須用碳酸鈣和碳酸氫鎂的堿性溶液處理,以避免酸對紙張造成的不利影響。針對3種化學漿,評估了氫氧化鈣和碳酸氫鎂溶液,以及碳酸甲醇鎂非水溶液對紙張耐磨損性能的影響。使用銅乙二胺測定黏度,確定加速老化后樣品的毀損情況。結果表明,對于所測試的樣品,使用氫氧化鈣處理后的纖維素的損壞速度比使用含鎂堿液浸泡后的紙漿的慢。
(2)研究發現:溫度僅變化20℃即會使紙張損壞速度變化7.5%;并且,在加速老化過程中,紙張的水分含量必須保持恒定;否則,結果值將不再有效。
(3)研究發現:波長范圍為330~440 nm的光會損壞紙張;由于環境中熱和光的作用,紙張同時發生變黃現象;當紙張完全暴露于光和熱中時,會變黃;但是只要存放在較低溫度下,紙張的白度保持不變,最終結果主要取決于熱或光;此外,在無氧環境中,即使暴露于可見光和UV光下,紙張也不會變黃或變脆。可以預計,即使不暴露于熱條件中,在正常條件下紙張也會變黃;因此,特殊文件需要存放在中性環境中。
同時,許多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加速老化對紙張光學性能的影響;然而,尚未開展有關使用云杉硫酸鹽漿生產耐久紙可行性的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使用云杉硫酸鹽漿生產耐久紙的可行性。
1.1材料
云杉漂白硫酸鹽漿,其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云杉硫酸鹽漿的性能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旨在幫助去除金屬離子,對纖維素的氧化有利,使用量分別為干纖維質量的0%、0.25%、0.50%和0.75%。溶液的pH保持在7~7.5。
1.2手抄片抄制
手抄片抄制準備工作完成后,使用PFI磨按照ISO標準5269-2(2011)打漿,打漿速度約18 000 r/min,使游離度(CSF,下同)達到(300±25)mL。按照標準ISO 5267-2(2002)測定游離度;最后,使用每份紙漿樣品按照SCAN標準的M5:67規范抄制定量為70g/m2的手抄片。
1.3性能測定
手抄片抄制完成后,對手抄片樣品進行光老化測試。為了本研究之目的,使用輸出波長為330~440 nm的加速光老化裝置。光老化試驗按照標準ISO 5630-3(1996)進行。老化時間間隔分別為0、10、20、30、40和50 h。老化結束時,按照與ISO標準等效的下列伊朗國家標準測定前述手抄片的強度性能3次:耐破指數,ISO 2758(2014);撕裂指數,ISO 1974(2012);耐折度,ISO 5626(1993);抗張指數,ISO 1924-3(2005);裂斷長,ISO 1924-3(2005)。
1.4數據分析
應注意到,所有助劑均加入打漿后的紙漿中。數據分析按照完全隨機設計進行,采用Duncan試驗在95%顯著水平(significance level)下進行比較和分組。使用SPSS統計軟件(IBM軟件,紐約阿蒙克;版本11.5)進行統計計算。
表2列出了EDTA和時間結果的方差分析。

表2 EDTA和時間結果的方差分析
圖1~5給出了EDTA和老化時間對耐久性手抄片紙強度性能的影響。

圖1 老化時間和EDTA用量對裂斷長的影響

圖3 老化時間和EDTA用量對耐折度的影響

圖4 老化時間和EDTA用量對耐破指數的影響

圖5 老化時間和EDTA用量對抗張指數的影響
從圖1~5可以清楚地看出,與其他試驗樣品相比,各EDTA用量下對照樣品的負面影響均更為嚴重。
2.1EDTA對手抄片紙強度性能的影響
EDTA對抗張強度和耐折次數的影響在95%水平下較為顯著;而對裂斷長、撕裂指數和耐破指數的影響在95%水平下并不顯著(見表2)。圖1~5表明,增加EDTA螯合劑的用量使得手抄片樣品的裂斷長、撕裂指數、耐折度、耐破指數和抗張指數增大;因此,EDTA在提高裂斷長、撕裂指數、耐折度、耐破指數和抗張指數方面的積極作用非常明顯。
2.2老化時間對手抄片紙強度指數的影響
時間對撕裂長度、耐折次數、撕裂指數和耐破指數的影響在95%水平下較為顯著(見表2)。延長老化時間嚴重影響紙張的性能,并導致撕裂長度、撕裂指數、耐折度、耐破指數和抗張指數降低。
2.3EDTA和老化時間的協同作用對手抄片強度
指數的影響
EDTA和老化時間的協同作用對手抄片撕裂長度、耐折次數、撕裂指數、耐破指數和抗張指數的影響在95%水平下不顯著(見表2)。對于所研究的所有性能,幾乎觀察不到延長老化時間和增大EDTA用量產生的負面影響。
耐久紙是一種在使用時和存放或存檔很長一段時間后仍保持其初始性能的紙。已確定酸水解、氧化和光化學過程是造成紙張損壞的主要原因。預計增加纖維長度和降低紙張中金屬離子(比如Cu2+、Fe2+、Fe3+和Mn2+)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可以提高紙張的耐久性。
確定加速老化對紙張的影響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測定紙張的強度性能,比如耐折度、抗張指數、撕裂指數和耐破指數。在這些性能中,耐折度是最能夠表明老化的強度指標,并且精確度和靈敏度最高。
在多種試驗條件下研究了紙張樣品在干熱和濕熱加速老化條件下的機械性能;確定了耐折度是監測紙張結構發生變化的高靈敏性方法。
鑒于不同紙張的強度或定量不同,許多研究人員強調,紙張折疊過程中引入的張力必須與抗張指數一致。另一方面,另外一些學者建議,耐折試驗應采用所需要的載荷以恒定的折疊次數進行,以確定所需的因素。最后,為解釋由加速老化得到的結果,需認識到加速老化和自然老化之間的關系。
(1)延長加速老化時間對手抄片強度性能造成不利影響,裂斷長、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破指數和耐折度均降低。
(2)在不使用EDTA處理的情況下,延長老化時間使得手抄片撕裂指數、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破指數和耐折度分別降低 41.9%、3.1%、28.2%、29.7%和8.6%;而在樣品使用量為0.75%的EDTA處理的情況下,延長老化時間使得手抄片撕裂指數、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破指數和耐折度僅分別降低6.8%、0.6%、5.0%、4.5%和2.9%。
(3)增大EDTA螯合劑的用量對手抄片紙張的強度性能有利。
(4)老化時間為50 h的情況下,EDTA用量自0.75%增大后使得手抄片撕裂指數、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破指數和耐折度分別增大 33.4%、2.6%、22.5%、24.8%和7.7%。
(5)加速老化時間和EDTA這2個變量未引起手抄片顯著影響。此外,這2個變量造成手抄片的較小影響表現出減小的趨勢。
(馬倩倩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