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河西簡牘學百年發展述論

2015-11-05 23:56:16孫占鰲
絲綢之路 2015年4期
關鍵詞:研究

孫占鰲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酒泉分院,甘肅酒泉735000)

20世紀以來,甘肅河西地區出土了6萬多枚漢晉簡牘,占甘肅境內出土簡牘的90%之多,全國出土簡牘的1/4強。其中絕大多數是漢簡,占全國漢簡出土量的80%以上。河西簡牘真實地反映了漢晉時期,尤其是兩漢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外交、絲綢之路、民族關系、交通郵驛、科學文化、宗教信仰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一、河西簡牘研究的興起階段(1907~1949)

河西簡牘研究的興起階段,也就是從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漢塞烽燧遺址發現漢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河西簡牘研究發展階段。

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中亞考察,在敦煌附近的長城烽燧掘獲了大量漢代木簡。斯坦因將這批簡牘交由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E d o u a r dC h a v a n n e s)博士整理研究。1913年,沙畹發表《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考察所獲漢文文書》,刊錄斯坦因在新疆、甘肅所獲簡牘991枚,其中出自敦煌者708枚。沙畹除了發表照片外,還著錄了各簡編號及原簡長度寬度數據,次以中文釋文及考證。沙畹在刊印是書前,曾將手稿寄給了正在日本考釋甲骨的羅振玉。因此,羅振玉和王國維得以對簡牘文書展開考釋研究。1914年,由羅、王二人合著的簡牘學名作《流沙墜簡》出版。《流沙墜簡》收錄了斯坦因所獲漢簡文書585件,依據簡文內容和性質的不同分為三類:一為小學術數方技書65件;二是屯戍叢殘390件;三是簡牘遺文86件,主要為各類書信。①《流沙墜簡》改變沙畹以編號著錄簡牘的方式為按照內容分類著錄,充分揭示了這批簡牘的歷史文獻價值,為簡牘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范例。

《流沙墜簡》是我國簡牘學的奠基之作,魯迅先生曾評價:“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②

此后,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在敦煌附近又獲簡牘,其照片由中國學者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匯編》一書于1931年率先公布。對敦煌漢簡的研究是20世紀30年代以前簡牘整理、研究的核心成果。這一研究無論內容還是方法,都深刻影響了此后簡牘學發展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敦煌漢簡雖非近代最早出土之簡牘,但確實是近代簡牘學產生的催生劑。

1930~1931年,額濟納河流域出土上萬枚居延漢簡,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馬衡、向達、賀昌群、余遜、勞榦等人開始了整理和研究工作,其中以勞榦研究最為突出。1936年,中瑞西北聯合科學考查團首先將勞榦、余遜二人的部分考釋用曬藍紙印刷成冊,世稱“曬藍本”,這是最早的居延漢簡釋文稿本。1943年和1944年,勞榦又分別出版了《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和《考證之部》,實現了對居延漢簡最早的系統考證。

這一階段,對簡牘的整理、發表、考釋是簡牘學研究的重點,以簡證史即利用簡牘進行歷史、地理考證是核心內容,王國維開創并為勞榦等學者承襲的“二重證據法”是簡牘學初興時期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較重要的論著還有馬衡的《記漢居延筆》、《漢兵物簿記略》,傅振倫的《道院簡牘說》、《漢武帝年號延和說》,賀昌群的《近年西北考古的成績》、《烽隧考》,陳槃的《漢晉遺簡偶述》、夏鼐的《新獲之敦煌漢簡》等。

二、河西簡牘研究的發展階段(1949~1978)

1949~1978年,是河西簡牘研究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隨著舊簡牘資料尤其是圖版照片的整理公布和新簡牘資料的陸續出土,河西簡牘研究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研究人員和相關著述逐漸增多。

(一)大陸學者的河西簡牘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大陸簡牘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20世紀前半葉所發現的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以及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武威漢簡研究。20世紀70年代,盡管居延新簡及睡虎地秦簡、銀雀山漢簡的發現是這一時期簡牘學界的盛事,但由于材料公布滯后,故并未成為簡牘學研究的熱點。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30年的簡牘學研究以河西漢簡研究為中心,尤其在居延漢簡和武威漢簡研究領域取得了較顯著的成就。從研究成果來說,大陸學者以陳夢家和陳直二人最為突出。

陳夢家(1911~1966),現代著名詩人、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他在簡牘學方面的主要成果:一是對武威漢簡的整理研究,二是對居延漢簡的整理研究。在簡牘書籍和簡牘文書兩大領域,在簡牘學與考古學結合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武威“儀禮簡”出土后,甘肅省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幫助整理。1960年6~7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派陳夢家赴蘭州參加了這批簡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64年,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編,由陳夢家完成主要工作的《武威漢簡》一書出版。該書既是武威漢簡的整理報告,也集中體現了陳夢家的研究成果,包括《緒論》、《釋文》、《校記》、《摹本》、《圖版》等部分,不僅收錄了該墓及磨咀子18號漢墓出土簡牘的照片、摹本和釋文,還包含了陳夢家撰寫的《簡本儀禮在漢代經學上的地位》、《由實物所見漢代簡冊制度》等考釋性文章。

《武威漢簡》出版后,陳夢家又對居延漢簡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了《漢簡考述》、《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漢簡所見奉例》、《漢簡年歷表敘》、《玉門關與玉門縣》等一批研究居延漢簡的重量級著作,后以《漢簡綴述》為名結集出版。作為著名考古學家,陳夢家非常重視出土地等考古信息對簡牘研究的重要意義。他根據瑞典學者索馬斯特羅姆《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并參考其它資料,最終查明全部居延漢簡的出土地點,并以此重新整理和研究居延漢簡,撰寫了《居延漢簡的出土地點與標號》、《額濟納河流域烽燧述要》兩文,同時編制了相關地圖。陳夢家對簡牘出土地及額濟納河流域漢代烽燧的確定,成為以后居延漢簡研究的基礎。陳夢家《漢簡綴述》是居延漢簡研究的劃時代之作,他以出土地為標準整理簡牘文書的方法和窮盡式的簡牘排列研究,為簡牘學研究開創了新途。③

陳直(1901~1980),是大陸居延漢簡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他的《居延漢簡研究》一書,包括《居延漢簡綜論》、《居延漢簡解要》、《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訂》、《居延漢簡系年》五部分,從釋文校訂、簡牘年代排比,到利用簡牘資料展開具體秦漢史研究,從各個方面對居延漢簡進行了“通考”。④

這一時期,陳公柔、徐蘋芳、陳邦懷、于豪亮等學者在河西漢簡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陳公柔、徐萍芳《關于居延漢簡的發現和研究》結合《居延漢簡甲編》出版討論了居延漢簡的出土狀況及研究價值,涉及到烽燧驛騎、屯田、屯戍組織、士兵裝備、士兵生活等內容。陳公柔、徐蘋芳《大灣出土的西漢田卒簿籍》考察了大灣出土田卒的身份與年齡特征,以及骍馬田官、農令、候農令、別田令史、丞等管理農事的職官,以及農具、牛耕及谷物名稱,認為大灣出土的田卒簿籍是肩水都尉府保存的與屯田有關的檔案資料。陳邦懷《〈居延漢簡甲編〉校語》、《〈居延漢簡甲編〉校語增補》兩篇論作,對《居延漢簡甲編》的圖版及釋文作了校正;《居延漢簡考略》則是對漢簡具體詞匯的考證,有作墼、作繩、田租、鹽、酒、井等28條,涉及考工、經濟生活、方藥、政治、刑獄、軍法軍服、保衛、郵程文書、畫柙等多方面,是居延漢簡研究的重要成果。于豪亮的《〈居延漢簡甲編〉補釋》,⑤對居延漢簡中23個重要詞匯作了考釋,《居延漢簡中的“省卒”》對漢簡“省卒”及省作現象予以分析,《居延漢簡校釋》又對居延漢簡8個重要詞匯作了考釋,并對《居延漢簡甲編》的釋文作了15條補校,推動了居延漢簡的釋讀。⑥

(二)港臺學者的河西簡牘研究

這一時期,香港地區的河西簡牘研究以饒宗頤先生為代表,他主要側重于社會風俗、宗教方面的研究。如《居延漢簡術數耳鳴目潤解》、《居延零簡》等論作就是對居延漢簡中數術問題的探討。

臺灣學者側重于居延漢簡研究,代表人物是勞榦、陳槃、張春樹、馬先醒等。

勞榦于1957年出版了《居延漢簡考釋·圖版之部》,⑦第一次向世人公布了大部分居延漢簡的照片,促使居延漢簡研究走向新天地。1960年,他又根據簡文照片對《居延漢簡考釋》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出版《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反映了他在釋文校訂方面的新收獲。⑧

這一時期,陳槃發表了《漢晉遺簡偶述之續》、《漢簡剩義》、《漢簡剩義之續》、《漢簡剩義再續》、《敦煌木簡符箓試釋》等論作,1975年結集為《漢晉遺簡識小七種》出版。張春樹《漢代邊疆史論集》以敦煌、居延等地出土漢簡為材料,在漢代邊塞制度史和社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楊希枚《論漢簡及其他文獻所載的黑色人》對漢簡所記的“黑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臺灣地區對河西漢簡研究的重要成果。⑨

值得一提的是馬先醒先生。作為這一階段臺灣簡牘學界的中堅力量,他不但發表了一批有關河西漢簡研究的重要論文,出版了《簡牘論集》和《簡牘學要義》等專著,還開宗明義在臺灣舉起了簡牘學研究的招牌,積極招收簡牘學研究生,創辦《簡牘學報》專業刊物,極大促進了河西簡牘研究在臺灣學術界乃至世界漢學界的影響。

(三)國外學者的河西簡牘研究

這一時期的簡牘學研究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也同樣成為國際漢學研究的熱點,尤其是日本學者取得了豐碩成果。1951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組建居延漢簡研究班,專門整理額居延漢簡中的漢代文書,并據出土漢代文書綜合研究漢代史。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組織形式,日本產生一批優秀的漢簡專家,在河西漢簡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成就卓著者有森鹿三、大庭脩、永田英正等人。

森鹿三是日本居延漢簡研究的組織者。他開創了簡牘集成的方法,利用整理同類性質簡牘文書的方式,對居延漢簡中的相關人物與事類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較大成果。如《居延出土的王莽簡》就是對居延漢簡中王莽簡的集中研究,分析了王莽時簡牘文書的特征,為此后新莽簡判斷提供了重要標準。《關嗇夫王光》、《關于令史弘的文書》、《居延漢簡集成——特別是關于第二亭食簿》等也以具體人物、簿籍來集成部分漢簡,通過漢簡集成發現了很多看似無聯系的簡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推動了漢簡研究的深入。

大庭脩于1951年參加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居延漢簡研究班”,其研究重點是簡冊的復原。他的《關于居延出土的詔書冊與詔書斷簡》成功地復原了地灣出土的元康五年(即神爵元年,前61)詔書冊,并以此為基礎對漢代詔書的傳遞程序及御史大夫職官的性質進行探討,向學界展示了簡冊復原在簡牘學、歷史學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后來,大庭脩又對地灣出土的騎士簡冊、敦煌凌胡隧出土冊書,及部分檄書予以復原,從理論上對漢簡文書分類,尤其是對復原冊書的操作規則進行了分析。此外,大庭脩《秦漢法制史研究》一書,圍繞秦漢法制問題對河西漢簡進行了全面研究,成果豐碩。⑩

永田英正也是日本居延漢簡研究的代表學者。他的最主要貢獻在于對居延漢簡簿籍作了系統集成和文書學分類。他繼承并深化了森鹿三提出的文書集成方法,將居延漢簡劃分為定期文書和不定期文書,然后以簿籍簡的形狀、內容、出土地以及書寫格式為中心,以破城子、地灣、博羅松治、瓦因托尼、大灣等地出土簿籍簡為集成對象,判斷并整理出70多種不同的簿籍書式,并對每一種書式的具體格式進行了分析。他圍繞這些簿籍文書的制作、運轉、傳遞等問題展開分析,進而對漢代邊塞地區候官的執掌及邊郡統治組織、文書行政情況予以討論,取得了很大成就。

此外,藤枝晃《漢簡職官表》利用敦煌、居延漢簡對漢代郡太守、都尉、屬國都尉、農都尉、縣五個機構的屬官進行了詳致考察,是漢簡研究的重要成果。《長城的防御——河西地區出土的漢代木簡內容概觀》對河西簡牘反映的漢代軍事戍守問題作了討論。尾形勇《漢代屯田制的幾個問題——以武帝、昭帝時期為中心》整理了居延漢簡中的田卒名籍,進而對河西四郡的屯田作了研究。米田賢次郎《秦漢帝國的軍事組織》結合居延漢簡考察了漢代對匈奴的防守,涉及到防守組織、供給情況、賦錢及屯田諸問題。佐藤武敏《漢代的戶口調查》結合簡牘資料分析了漢代戶籍登記狀況,認為漢代的戶口調查是以設置什伍組織和征收算賦為主要目的,每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調查。日比野丈夫《漢簡所見地名考》對居延漢簡中的部分地名如東郡畔縣、東平國新桃縣、淮陽國高平縣以及昌邑的三邡等地理問題作了考證。

除日本學者外,國外河西簡牘研究成就最顯著的是英國學者邁克爾·魯惟一。他先后發表《中國漢代除爵制》、《漢代谷物量制》、《漢代的軍政》等論文,并于1967年出版《漢代行政紀錄》這一簡牘文書學專著。該書共分兩卷,第一卷是歷史述評,論述了居延簡牘及其價值、書面通信及其傳遞、漢朝勢力的擴張、漢代兵役的組織、漢代士卒的工作與生活等五方面,是總體的論述。第二卷則依照出土地點從內容和形式對簡牘進行分類。他以出土地點為標準復原出了43種冊書,對簡牘文書的冊書復原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外學者的研究是河西漢簡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日本學者開創的以簡牘集成和復原為代表簡牘文書學研究方法,對此后的河西漢簡研究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三、河西簡牘研究的繁榮階段(1978年以后)

1978年以后,隨著學術研究環境的改善和學術交流的方便,河西簡牘研究也進入了繁榮階段。70年代出土的居延新簡陸續整理公布,大大充實了河西簡牘研究的資料。1979年敦煌馬圈灣、1986年金塔地灣城、1990~1992年敦煌懸泉置、2008年永昌水泉子等地簡牘的不斷出土,更是持續不斷地為河西簡牘研究提供新材料。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促進了河西簡牘學術研究的繁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而且研究成果較前兩個階段更為豐富。

(一)大陸學者的簡牘學研究成就突出

這一階段,大陸河西簡牘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

一是甘肅學者成果豐碩。新時期以來,甘肅的簡牘發掘者、研究人員,整理、刊布了大量的簡牘文獻,積極開展河西簡牘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

199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在蘭州舉辦了首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推動簡牘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011年,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和西北師范大學共同承辦的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了海內外近200名簡牘學者參會,會后出版《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大促進了河西簡牘研究。2013年,酒泉市金塔縣、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居延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國際簡牘學盛宴辦到了居延漢簡的出土地,會議組織相關學者考察了地灣、肩水金關等漢代關隘烽燧遺址,促進了國內外學者對河西簡牘研究的關注。

文物考古機構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簡牘學研究,是甘肅簡牘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從1996年開始,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編輯了簡牘學研究的專業刊物《簡牘學研究》,專門刊載簡牘學研究論作。1996年、1998年、2002年、2004年共刊出四輯。2014年,刊出了《簡牘學研究》第五輯。《簡牘學研究》是國內較早成立的專門性的簡牘研究專刊,體現了甘肅簡牘學的研究成果。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出版了《漢簡研究文集》和《秦漢簡牘論文集》兩部著作。《漢簡研究文集》對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木簡、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木簡、武威征集到的王杖十簡等新發現漢簡進行介紹、研究。《秦漢簡牘論文集》收錄了甘肅學者整理河西漢簡的20余篇論著。這些成果大部分由簡牘發掘、整理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完成,對相關信息的披露和獨特的研究視角是其重要特點。2000年,初師賓先生主編的《中國簡牘集成》(1~12冊)出版,該書既是簡牘整理的重要著作,也是河西簡牘研究集成性成果的集中體現。

此外,王震亞先生編寫《竹木春秋——甘肅秦漢簡牘》,對甘肅出土的秦漢簡牘內容作了概述。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是全面論述居延漢簡價值的一部重要專著。何雙全先生編寫的《簡牘》,分單元對甘肅出土的簡牘作了介紹,共分天水秦簡、甘谷漢簡、武威漢簡、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懸泉漢簡等部分,對每一類簡牘的出土情況、主要內容作了具體介紹。郝樹聲、張德芳的《懸泉漢簡研究》,對懸泉漢簡的學術價值作了總體介紹,在懸泉漢簡地理及歷史交通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張德芳新著《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不僅是簡牘整理著作,在相關名物、地理考證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甘肅學者在《簡帛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簡帛》、《國際簡牘學會會刊》以及其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些質量較高的簡牘學論作,成為了推動河西簡牘研究的中堅力量。

二是研究論著大量涌現。林劍鳴《簡牘概述》,高敏《簡牘研究入門》,鄭有國《中國簡牘學綜論》,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張顯成《簡牘文獻學通論》,李均明《古代簡牘》,王子今、趙寵亮《簡牘史話》,趙超《簡牘帛書發現與研究》,饒宗頤、李均明《敦煌漢簡編年考證》,李振宏、孫英明《居延漢簡人名編年》,李均明《居延漢簡編年——居延編》,饒宗頤、李均明的《新莽簡輯證》,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張國艷《居延漢簡虛詞通釋》,沈剛《居延漢簡詞語匯釋》,沈文倬《漢簡〈服傳〉考》,趙寵亮《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陳建貢《簡牘帛書字典》,裘錫圭《漢簡零拾》,胡平生《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等,都從不同角度對河西漢簡作了重要論述。

三是簡牘文書學基于河西簡牘的研究而興起。河西漢簡的主體是各類屯戍文書。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學者研究更加重視從簡文本身記載的文體出發,對各類文書格式及表現形式作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從而形成了簡牘文書學這一分支學科,產生了一批重要專著,這是河西漢簡最鮮明的特色所在。重要論著有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李均明、劉軍的《簡牘文書學》,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等。

(二)港臺學者繼續關注河西簡牘研究

這一階段,港臺地區的河西簡牘研究熱度不減。香港方面,饒宗頤先生與李均明先生合著《敦煌漢簡編年》、《新莽簡輯證》等論著,運用系年方法考證河西漢簡,對于河西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臺灣的簡牘研究工作,則主要體現在對20世紀30年代出土居延漢簡的重新整理和研究。80年代后期,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在核對原簡的基礎上,以“補充過去的遺漏,并澄清過去存在的疑問和錯誤”為目的,利用紅外線設備對居延漢簡作了重新整理,于1998年出版了《居延漢簡補編》,對原釋文多有糾正和補充。這一時期,臺灣河西簡牘研究成就突出的有馬先醒、吳昌廉、邢義田、陳文豪等。馬先醒《漢居延志長編》,結合漢簡材料對漢代居延地區的歷史、地理概況進行全面論述。刑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通過對簡牘實物的測量、簡牘出土地的實地考察、地理數據分析展開研究,是簡牘學研究方法在新時期的又一次升華。

此外,臺灣學者非常重視簡牘數據庫的建設,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建立了可供電腦檢索的簡帛金石資料庫,將河西及其他地方的簡帛文獻及研究文獻目錄全文輸入,方便檢索研究,是利用電子文獻研究出土文獻的重要成果。

(三)日本等國外學者的河西簡牘取得新成就

隨著簡牘學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以日本學者為核心的國外學者在河西漢簡研究方面成果也層出不窮。

大庭脩先生于1992年出版《漢簡研究》,集中反映了他在河西漢簡研究方面的新成績。他主編的《居延漢簡索引》是居延漢簡整理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對居延漢簡中的地名、人名、官職、物品等信息作了分類索引,是一部很有價值的索引專著。大庭修先生還編有《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較早對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作了介紹,在敦煌漢簡的研究史上有重要地位。

1992年,在大庭脩的組織下,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召開了漢簡研究國際討論會,會上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日本的簡牘學研究者共同就河西地區新出土簡牘特別是懸泉漢簡的出土情況進行了交流。會后出版了《92年漢簡研究國際討論會報告書——漢簡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收錄了中日學者研究河西漢簡的一批論作。

冨谷至《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文化史》通論中國簡牘文化,以漢代河西簡牘材料為中心,論述了簡牘記述的文書行政;《文書行政的漢帝國》主要利用居延漢簡探討了漢代邊塞防御系統中文書行政的實施情況。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研究》以居延漢簡為材料,通過對漢代爵制的研究,重新考察了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韌山明《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利用居延漢簡的司法訴訟資料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此外,藤田勝久、鶴間和幸、工藤元男等日本學者,及金秉鈞、尹在碩等韓國學者在河西簡牘研究方面也都有重要論著問世,值得參考。

綜上所述,近百年來河西漢簡研究一直是中國簡牘學研究的核心組成部分。河西漢簡推動了近代簡牘學的產生,促進了簡牘學研究內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進步,持續不斷地哺育了簡牘學的發展、壯大,吸引了國內外無數學者的關注,取得了顯著成就。

四、近百年河西簡牘研究的歷史反思

盡管,近百年來河西簡牘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河西簡牘研究的學科建設、學術成果、學術影響而論,不僅與同時期興起的已成為國際顯學敦煌學反差巨大,甚至落后于后起之秀“上博簡”、“清華簡”、“里耶秦簡”、“張繼山漢簡”“走馬樓吳簡”等。河西簡牘的史料價值、學術價值、社會功用遠沒有顯現出來,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一,河西簡牘的整理刊布工作需要加速。隨著1996年長沙走馬樓吳簡的出土,甘肅讓出了壟斷近百年的中國第一簡牘出土大省的寶座,但客觀來說甘肅尤其是河西出土、保有簡牘的數量仍相當可觀。河西出土的6萬余枚漢簡仍占全國漢簡保有量的80%以上。筆者認為,整理、刊布工作的滯后,是影響河西漢簡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時至今日,仍有相當部分河西漢簡沒有刊布,如肩水金關漢簡出土已40余年,尚未完全公布;懸泉漢簡、地灣漢簡出土已20余年,系統的材料也未問世;很多與簡牘有關的考古發掘報告也遲遲不能面世。材料與發掘報告不能面世,直接影響河西簡牘研究的進程。

第二,河西簡牘整理應進一步采取新科技手段,爭取為學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高質量的材料。河西簡牘史料價值較高,但簡牘能被大家真正有效利用的前提是有高質量的照片圖版。目前,正在公布的肩水金關漢簡同時刊布了彩色照片和紅外照片,效果很好。但此前刊布的甲渠候官漢簡、武威漢簡的照片,由于未采用紅外甚至彩色拍照技術,基本不能正常使用。由于圖版質量較差,研究者不能對簡牘文字、信息進行深入研究,很多學術多問題不能正常解決,這自然影響了河西漢簡的學術研究。今天,當東部各省紛紛采用紅外、冷光等多種技術手段攝取簡牘影像的時候,我們甘肅簡牘工作者應該對此前發表的甲渠候官、武威等漢簡重新用高科技手段攝像、整理、發表,為學界提供最好的圖版、最全的信息,以促進學術研究的繁榮。

第三,整體研究需進一步加強。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河西簡牘研究多是針對個體簡牘和個案問題,細碎化傾向突出。個體簡牘和個案問題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河西簡牘尤其是居延和敦煌漢簡記載漢代西北軍事屯戍的內容,其彼此間聯系性非常緊密,如不系統地整理研究,難以把握個案問題的準確性。結果大家僅就自己關注的問題發表意見,不利于學術的繁榮、進步。

第四,努力打造河西簡牘研究新的增長點。河西簡牘研究已經過了百年歷程,有豐富的歷史積淀,但歷史積淀同時也會影響人們的學術興趣。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河西簡牘尤其是居延、敦煌簡牘的定性就是西北屯戍文書,故學者對河西簡牘的研究多集中于軍事屯戍防御等問題,而忽略河西簡牘中的其他信息。其實,河西簡牘中有不少典籍內容,除了武威《儀禮》簡外,居延、敦煌簡中典籍內容雖比例不大,但絕對數量并不算小。今天大家關注“上博簡”、“清華簡”等書籍文獻,忽視河西簡牘,其實河西漢簡中有許多失傳已久的漢代經學典籍和反映漢代普通民眾思想的數術、方技類文獻,這些材料對歷史文獻學、經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有重要意義,尚未得到應有重視。

第五,加強文物考古與學術單位合作研究。河西簡牘的發掘、收藏單位眾多,大部分藏簡機構和研究單位不能有效對接。如此,不要說大規模的合作不現實,即使小規模的新出簡牘整理、研究也無從談起。這些年河西各地出土簡牘不在少數,但不要說研究,就是出土信息大家都不能了解。因此,當前非常需要一種能整合甘肅各地出土簡牘和研究者的力量,只有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才可能促進河西簡牘研究的真正繁榮。

第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歸根結底,河西簡牘研究的快速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由于甘肅經濟發展的滯后,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對河西簡牘研究的投入不夠。希望省政府及河西市縣政府加大人力、財力投入,調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制定出臺利益聯動機制,促進河西簡牘研究深入、持久地發展。

總之,河西簡牘研究經過百年歷練,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總體發展不盡人意,社會功用和學術價值遠沒有顯現出來,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希望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進一步重視河西簡牘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學術價值,把河西簡牘研究作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集聚、整合相關力量,推動河西簡牘研究進一步走向繁榮。

[注釋]

①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9年版。

②魯迅:《魯迅全集·熱風·不懂的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頁。

③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2008年版。

④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⑤于豪亮:《〈居延漢簡甲編〉補釋》,《考古》,1961年第8期;收入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32~240頁。

⑥于豪亮:《居延漢簡校釋》,《考古》,1964年第3期;收入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07~212頁。

⑦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7年版。

⑧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年版。

⑨楊希枚:《論漢簡及其它漢文獻所載的黑色人》,《先秦文化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989頁。

⑩〔日〕大庭脩:《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白浆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男人的天堂|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劲爆第一页|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欧美综合成人| 9cao视频精品|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玖玖精品在线|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伊人天堂网| 亚洲无限乱码|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社|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噜噜噜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99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福利片91|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欧美色亚洲|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a|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色综合狠狠操| 亚洲第一av网站|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嫩草国产在线|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