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文化景觀探析
劉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陜西西安710055)
本文通過對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實地調研、文獻研究、考察訪談,并結合對文化景觀的認知方法,把人類作用自然的觀念、行為以及所產生的結果作為認知景區內文化景觀的因素進行分析、評價,提出保護策略和措施,作為保護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嵌入到景區規劃中。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是國務院第一批批準的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內具有極為獨特的文化景觀價值,但對其認知卻仍然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對文化景觀的保護也極為有限。
(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概述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古鎮街亭溫泉景區。景區所在的天水市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帶,這種交往方式各式各樣,既有和平融洽的文化與經濟往來,也有戰亂的廝殺與擄掠,無論是哪種方式,都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而新的文化樣式往往都反映在了人們對自然的作用上。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不僅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站,而且還是入川蜀道與絲綢之路的交匯之地。而多元文化和古代交通要道,讓這種人類活動與自然形成的關系更具有獨特之處。佛教傳入、道教盛行、石窟開鑿、廟觀設立,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給僧人和道士提供一個隱逸、參禪修行、得道成仙、超凡脫俗、追求內心安靜的場所,之后便有了成百上千的信徒去膜拜、供奉。歷史上,也有許多人將其作為避暑勝地、躲避戰亂或是賞景郊游的場所。
(二)世界遺產視野下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文化景觀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公約》。自1992年文化景觀正式成為世界遺產類別以來,“文化景觀”一詞用于反映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使文化景觀可以用世界遺產的標準來評價。世界各國或地區針對自身特點進行了文化景觀闡述,我國盡管已經開始關注文化景觀,但由于起步較晚,現有的保護體系還不完善,保護研究的主題一直放在單個或部分遺址或建筑上,從整體角度出發的研究不足。200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倡議下,啟動了絲綢之路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作為遺產點之一的麥積山石窟也列在其中。2014 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表決,包括麥積山石窟在內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雖然歷經多年,最終申遺成功,但對于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其他文化景觀缺少認知和保護,只是單單停留在石窟造像上,顯示出認知和保護管理上的不足。
(三)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文化景觀因素
通過對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實地調研、文獻研究和一些訪談,筆者認為文化景觀要素是從人類認識自然,到產生想法(觀念),然后在生產生活中去改變或作用于自然(行為),最后通過這些行為產生了開鑿石窟、設立廟觀等(結果),從觀念到行為再到結果。在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文化景觀要素中,觀念包括山水審美、隱逸、佛教、道教等,行為包括修建廟觀、開鑿石窟、修建棧道、避暑、參禪修行、隱居、登山、游賞、膜拜、供奉等,結果包括寺廟、道觀、石窟、自然山水等。這些因素有的繼續發揮作用,有的已逐漸消逝。在今天,雖然一些觀念逐漸消逝,但僧人、道士作為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文化景觀中觀念的持有者,以及行為的主體,是最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他們仍然在傳承和實踐這些觀念。而游客是游賞、審美觀念最直接的實踐者,附近居民是部分原始膜拜觀念的傳承者。
對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中文化景觀的觀念、行為和結果等因素進行比較研究,其部分要素體現世界遺產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地方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價值。這些價值體現在文化景觀要素的真實存在性和傳承完整性,體現在現在仍然存在或已經逐漸消逝及一些文化遺存上,這些都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正是文化景觀要保護的內容。
(一)觀念因素評價
對山水審美觀念、隱逸棲托觀念、佛教鑿窟棲托觀念、道教棲托觀念、膜拜觀念、宗教自然觀念進行評價。其中,隱逸棲托觀念、佛教鑿窟棲托觀念已經消逝,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已經不復存在。其他觀念在部分僧人道士群體中仍然存在,并保持了較好的傳承性,但其古今形成的狀態有較大差異。而山水審美觀念因持有者(游人)的多元化,顯得多樣而復雜。
(二)行為因素評價
目前,現存的行為因素為避暑、參禪修行、登山、游賞、膜拜等。其中,參禪修行、膜拜行為和與之相關的宗教行為保持較為良好,但相比古時有所削減。在石窟或山洞中修行的行為已經消逝,現所有宗教活動由景區管理局與宗教協會統一管理,明確修行及僧人道士人數。由于游客大量登山、游賞,僧人道士的參禪修行行為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游客對古代登山、游賞行為的意義并不了解。不少信徒會在節會時供奉、膜拜,這一行為保持較為良好,但與古代相比有所不同,這也與現在保護管理和信徒的認識有關。
(三)結果因素評價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范圍內包含了寺廟、道觀、石窟造像、棧道、自然山水等結果因素。這其中,有重要文物價值載體、歷史遺存價值載體、寺觀建筑群、石窟造像等,都充分展現了各方面的價值。
(四)現狀分析、評價
由于認識和保護的局限性,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建設改造也出現了種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破壞了文化遺產。文化遺存的丟失、荒廢,使得文化遺產不完整;部分石窟建筑、寺觀建筑物不存或改建;旅游業的發展和游客數量的增加,對景區和僧人道士的修行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地居民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進行改建擴建,造成景區違章建筑增多,商業化趨勢明顯;當地居民和游客對景區的認識水平和保護觀念有限,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景區價值展示內容不全,與之相關聯的歷史信息、觀念、含義等內容展示不足,而且形式單一。這些都不利于對景區文化景觀的保護,也是迫在眉睫的現狀問題。
(一)保護策略
第一,明確景區文化景觀范圍和層次的空間結構;第二,關注并監測景區文化景觀的變化,多方面合作保護與管理;第三,通過多種多樣的展示方式,讓游客與公眾認識并了解景區文化價值和自然價值,從而增強游客的保護意識。
(二)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也得從文化景觀因素來考慮,對觀念因素的保護,要充分了解宗教對自然、修行、隱逸棲托觀念產生、發展和變化過程的影響,滿足持有者對觀念保持和傳承的需要;山水審美觀念很難界定其持有者,應對其價值進行展示、講解、圖解等,讓人們認識和感受到自然的美;對行為因素的保護要分類進行,對現存行為創造更好的保護條件,如規劃多條登山、游覽路線,劃定固定的區域供宗教人士修行,游客禁入,劃定信徒節會上香朝拜的區域等;對結果因素的保護,要控制、整治景區緩沖區和核心區內的違章建設,控制人們的活動行為和數量,加強防護,防止自然對遺存的過快風化、腐蝕等。
文化景觀可以作為風景名勝區保護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尋找保護與管理的漏洞。景區在規劃和保護過程中應該識別觀念、行為和結果要素中的保護對象,同時將要素之間形成的關系納入保護對象的范疇,這樣可以避免對非物質要素的遺忘。文化景觀的認知與保護應作為風景名勝區規劃的一部分,這樣更有利于制定保護管理措施,這也是對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認知、保護和管理的一個補充。
[1]SAUER,C.Land and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 of Carl Sauer,ed.John Leighle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62.
[2]ZELINSKY W.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73.
[3]天水麥積山文物保管所,麥積山藝術研究會.麥積山石窟資料匯編(初集)[M].麥積山藝術研究會,1980.
[4]傅小凡,杜明福.東方微笑[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
[5]馮國瑞.麥積山石窟志[M].天水:天水報社,1989.
[6]南京工學院建筑系,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M].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1986.
[7]許靜波.論文化景觀的特性[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4).
[8]趙榮.論文化景觀的判識及其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6).
[9]李玲琴.淺談文化景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10).
[10]湯茂林,汪濤,金其銘.文化景觀的研究內容[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
[11]賀作超.基于文化景觀保護的旅游游憩[J].綠色科技,2011,(1).
[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A].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F592.3
A
1005-3115(2015)04-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