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 江 銳
1987年“聯合國發展委員會”就環境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的同時又不損害我們后代的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如今,環境日趨惡化,嚴重損害了我們后代的利益。而現有的會計核算忽視環境因素,會計計量以貨幣作為主要的計量單位,將會計主體的一系列經濟活動與環境分隔開,忽視了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忽略了企業應對環境承擔的社會責任。
1.對會計確認標準的影響。會計確認是會計核算的起點,研究一個經濟事項是否應當納入會計確認的范圍對整個會計核算程序是至關重要的,對會計核算的正確性起了決定性作用。會計確認的關鍵在于明確會計確認標準。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人們對會計確認的標準有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會計核算將企業與自然環境分隔開,單獨考慮企業在社會環境下的經濟業務狀況。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作為社會責任的一大承擔者,擔負著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將環境因素納入到企業業績評價已是勢在必行,新形勢下會計確認標準的調整迫在眉睫。
2.對會計確認基礎的影響。會計確認基礎可分為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兩大類,不同的會計確認基礎在會計確認時間、會計科目的選擇等方面存在差異,我們應針對環境因素,謹慎選擇會計確認基礎。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會計確認基礎的選擇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3.對會計要素的影響。環境因素作為新增加的核算因素,在傳統會計要素中并不存在,為了更加準確地對環境因素進行核算,應擴大會計要素確認范圍,將會計要素細分,增加符合環境因素性質的會計要素、會計科目,以提高會計確認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4.對會計核算對象的影響。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會計核算引入了環境的內容,對企業資產、負債等會計對象的涵義進行了進一步擴充,各種自然資源、環保責任以會計核算對象的形式反映在會計報表之中,豐富了會計的核算對象。
5.對會計研究對象的影響。目前,環境會計仍處于研究階段,相關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非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治理結構相對不夠健全等問題,不適合開展環境會計研究。因此,當前環境會計的研究對象應當以治理結構相對完善,信息披露符合標準的上市公司為主。
1.對計量尺度的影響。貨幣計量尺度是傳統會計核算程序中使用最廣泛的會計計量尺度,將日常經濟業務量化成貨幣形式進行計量有助于企業準確核算收益,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在可持續發展觀要求下,企業追求的不僅僅是利益最大化,環境因素成為衡量企業效益的又一大因素,環境因素中包含難以用貨幣量化的環境資源。在環境會計核算中,如何合理地量化環境資源以及如何將非貨幣屬性計量和貨幣屬性計量有機結合,綜合考察企業經營狀況將成為環境會計計量的一大難點。
2.對計量屬性的影響。傳統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歷史成本計量的運用較為廣泛。而環境資源存在難以以貨幣計量,不能通過市場交易等缺陷,使得傳統會計計量屬性在核算環境資源價值時存在困難。以邊際成本、機會成本、替代成本為基礎的適應環境會計的新的計量屬性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
3.對計量方法的影響。環境資源種類繁多,難以計量,造成了會計計量方法上的困難。寧福順、邵周元(2006)探討了以假想市場法、直接市場法和間接市場法為基礎的環境會計計量方法的體系。劉琨(2011)系統的介紹了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主要介紹了人力資本法、市場價值法、市場替代法、機會成本法、恢復防護費用法、假想市場法這六種方法。目前,我國對會計計量方法的探究仍處在理論探索階段,我們相信通過不斷摸索最終可以找到適應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
在中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企業以環境為代價尋求發展的道路已經行不通了,環境問題成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促進產業結構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了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探究可持續視角下我國會計確認計量存在的問題這一舉動顯得十分重要。雖然目前我國在環境會計核算領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在環境會計核算實際運用領域遭遇了瓶頸,環境會計實際運用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環境會計要素分類模糊不清。由于環境資源的復雜性,理論界對環境會計的會計要素存在不同理解,對于環境會計的會計要素具體分類存在爭論,意見難以統一,缺乏權威性,造成環境會計實務操作的理論依據存在不確定性,增加會計確認難度。
2.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會計確認標準的暫時缺位。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僅對收入這一要素明確了會計確認標準,其它會計要素缺乏明確的會計確認標準,這對環境資源的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環境資源存在特殊性,我們不能直接應用他國會計確認標準,我國需因地制宜的吸收融合他國經驗,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觀下的會計確認標準。
3.可持續發展中會計計量的難度大大增強。環境資源難以可靠計量,在公開市場不能以貨幣表示,無法交易,不存在交易價格等缺陷制約了環境會計會計計量實務操作的發展。以機會成本、邊際成本、替代成本為主的新型計量方式又存在確認過于依靠會計人員主觀判斷等弊端,使得企業會計信息的橫向可比性被削弱,降低會計信息質量,給環境會計的計量工作造成一定困難。
4.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督存在欠缺。一項制度的實施僅僅由政策推廣是遠遠不夠的,制度需要法律來保障。只有在法律規定懲罰措施之后制度才能高效、按要求實施。我國對于環境會計仍處于摸索階段,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健全,相應監督、懲罰措施還未發揮實際作用。
5.政府及社會關于這方面的意識淡薄。政府出于經濟發展的考量,忽視了對環境資源的保護,他們忽視了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追求眼前利益、政績。政府及社會對可持續經濟發展缺乏正確認識,關于這方面的意識仍需加強。
6.會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素質不能緊跟可持續發展的步伐。作為環境會計確認計量的實際操作者,會計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素質如果存在缺陷,不能緊跟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將會造成制度落實不到位,會計信息質量下降等現象,環境會計核算制度將流于形式。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會計確認、計量等許多方面都依賴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會計工作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素質必須緊跟可持續發展步伐。
可持續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只有在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會計確認計量問題的探究顯得尤為重要,探究環境的影響不可以僅僅停留于理論,更要付諸實踐。通過建立健全環境會計理論體系,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明確監督、處罰措施,通過教育、法治等方式使環境保護成為企業的基本意識,提高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使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面對可持續發展這一趨勢,會計確認計量應該做出變革,將環境因素納入會計核算內容中,納入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之中,使企業擔負起其應負的社會責任,為環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